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颶風卡爾(英語:Hurricane Karl)是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一場強勁佛得角型颶風,也是該季第11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第8場颶風和第6場大型颶風。系統源自9月13日離開非洲海岸的強勁東風波,於9月16日成形。成為熱帶風暴後,卡爾快速增強,先後兩度達到大型颶風標準。9月21日,風暴達到風力時速230公里的最高強度,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屬四級颶風的較高標準。氣旋在北上期間減弱,於9月24日在北大西洋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於9月28日被另一個天氣系統吸收。卡爾轉變而成的溫帶風暴一度吹襲法羅群島,但沒有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
9月13日,一股強勁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進入大西洋。系統的組織結構逐漸改善,於9月16日早上在佛得角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080公里海域發展成本季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系統沿副熱帶高壓脊的邊緣向西移動,經過熱帶大西洋開放海域。當天下午,低氣壓繼續快速組織,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卡爾」(Karl)命名。[1]風暴上空有上層反氣旋產生良好外流,行經洋面水溫也正在一年中最高的時期,在這樣的雙重利好條件下,氣旋於9月17日開始快速增強[2],同時逐漸發展出尺寸很小的風眼[3]並升級成颶風[1]。由於風切變很少,水溫達28°C左右[3],颶風在9月18日早上繼續快速強化。當天下午,卡爾的強度趨於平穩,持續風速約為每小時175公里,屬二級颶風標準。[1]9月18日深夜,卡爾達到三級颶風強度,成為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6場大型颶風。9月19日,風暴繼續增強,風眼一直層次分明,[4]風速提升至每小時215公里,最低氣壓948毫巴(百帕),成為四級颶風[1]。9月20日清晨,氣旋強度因眼牆置換出現小幅回落,降至強烈三級颶風標準[5],卡爾這時還開始因副熱帶高壓脊出現薄弱環節而大幅向北面轉向[1]。
9月20日,颶風因風切變略有增多,同時還進入又一輪眼牆置換周期而停止增強[6]。但到了這天晚上,卡爾又因水溫較高而快速增強,於9月21日清晨達到風力時速230公里,最低中心氣壓938毫巴(百帕,27.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屬強勁四級颶風標準[1]。21日早上,風暴在北上期間又一次開始眼牆置換,同時還因垂直風切變增多而弱化[7]。減弱趨勢持續到夜晚,到9月22日清晨時分,氣旋已降級成二級颶風。接下來卡爾放慢弱化速度並轉朝東北偏北移動,其強度到下午時分已趨於平穩,屬二級颶風標準。[8]當天深夜,氣旋因風切變消失而開始再度增強[9]。這次強化過程一直持續到9月23日早上,卡爾再度成為大型颶風,風速達到每小時205公里,登上最後一波強度高峰[1]。不久後,風暴因行經洋面水溫降低、風切變增多而迅速弱化[10],當天深夜就降級成一級颶風,下層環流因強烈西南向垂直風切變的影響而同中層環流分離[11]。
9月24日清晨,氣旋逐漸減弱並繼續在中北大西洋開放海域上空向東北偏北方向前進。卡爾此時仍有一級颶風強度,並在接觸到斜壓區後開始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12]。經過北緯約47°海域後不久,卡爾轉變成溫帶氣旋,並且風速很快就降至低於颶風標準[1]。溫帶風暴接下來登陸法羅群島並產生颶風強度陣風。弱化成溫帶低氣壓後,氣旋向東北方向前進,之後又轉朝東面移動,先後穿越大西洋和北海,最終在抵達挪威海域後於9月28日被另一股溫帶低氣壓吸收。[1]
卡爾轉變成溫帶氣旋後以持續風速每小時近110公里強度登陸挪威[1],陣風時速則達到144公里。但是,沒有任何報道表明當地因此遭受破壞或是有人員傷亡,也沒有任何船隻在海上直接遭遇風暴,「鹿特丹號」(Rotterdam)船隻一度在北大西洋測得83公里風速,比其它船隻都高。此時卡爾尚有一級颶風強度,正在轉變成溫帶風暴。[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