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鼻咽癌(NP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種發生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在世界的某些地區,例如東南亞和非洲,患此病的人比其他地方多,過去認為主要是膳食的影響,目前傾向為遺傳基因為主要的影響因素。
![]() |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注意:下列症狀並不一定能作為診斷罹患鼻咽癌的依據,下列症狀也無法包括所有可能的罹病徵兆。
CT掃描有較高的分辨率,不僅能顯示鼻咽部表層結構的改變,還能顯示鼻咽癌向周圍結構及咽旁間隙浸潤的情況,對顱底骨質及向顱內侵犯情況亦顯示較清晰、準確。
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比CT高。MRI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對放療後復發的鼻咽癌,MRI有獨到的作用。它可以鑑別放療後組織纖維化和復發的腫瘤。復發腫瘤呈不規則的塊狀,可同時伴有鄰近骨或(和)軟組織結構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腫大。放療後的纖維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塊狀或局限性的不規則的斑片狀結構,與鄰近組織的分界不清。在T1加權像上,復發的腫瘤和纖維化組織多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復發腫瘤為高信號,而纖維組織呈低信號。
配合適當的治療,非keratinizing型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五年存活率約65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截至2010年,鼻咽癌導致全球65,000人死亡,而1990年為45,000人。[2]
NPC在美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並不常見,在大多數人群中每10萬人不到1例。[3]但是在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普遍,[1] 特別是在廣東,佔中國所有癌症的18%。[4] 它有時被稱為廣東癌,因為它在該地區每10萬人約25例,比世界其他地區高25倍。[4] 在台灣也很常見。[4] 雖然鼻咽癌主要見於亞洲的中年人,但非洲的大部分病例都出現在兒童身上。 這些流行地區鼻咽癌風險增加的原因尚不清楚。[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