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不存在外部聲音時,對人耳內的聲音的感知(“耳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耳鳴(Tinnitus)是指外在環境沒發出聲音卻聽見聲音的一種狀況[1],常被形容成一種鈴響聲、輕敲聲、輕嘶聲或低吼聲[2],偶見模糊的人聲或音樂聲[3];耳鳴所聽見的聲響可能輕柔,也可能震耳欲聾,音調或高或低,只有一耳聽到或兩耳皆有可能[2]。隨着時間的推移,耳鳴常常會越來越嚴重[3],有些耳鳴者會因此情緒低落、焦慮或難以集中精神。[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2月4日) |
相較於診斷為一種疾病,耳鳴更像是有多種可能原因的一種症狀[2];最常見的原因是因噪音型聽力損失[2],其他原因則有耳部感染、心血管疾病、美尼爾氏綜合症(俗稱耳水不平衡)、腦部腫瘤、聽覺神經瘤、偏頭痛、顳顎關節疾患、接觸特定藥物所致、頭部曾有外傷、耳垢;心理壓力可能突然誘發耳鳴[2][4][6][7],較常見於憂鬱症患者[3]。
耳鳴的診斷通常是藉由耳鳴者的描述[3],目前已有許多問卷評估耳鳴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3]。診斷通常藉由聽力圖及神經學檢查進行[1][3]。若已找出某些特定病徵,則可考慮進行醫學照影,例如MRI[3]。若聽見與自己心跳同律的重複節奏的耳鳴者也需接受進一步的測試[3]。偶見某些案例旁人可透過聽診器聽到耳鳴聲[3]。內耳等耳內構造造成的自發性耳聲傳射有時也會造成耳鳴[8]。
預防耳鳴的方法為避免置身噪音環境[2]。在已知潛在原因的情況下,接受治療可能有助改善症狀[3]; 一般的處置方式則是接受心理治療[5],使用耳鳴罩或助聽器則幫助有限[2]。截至2013年為止,耳鳴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3]。約 10-15%的人患有耳鳴[5],大部分耳鳴者的狀況尚堪忍受,僅有1-2%的耳鳴者情況會嚴重惡化[5]。耳鳴的英文「tinnitus」是來自拉丁語「tinnīre」,意指「搖鈴作響」[3]。
耳鳴的神經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內耳道某一部分的異常變化有關。目前醫生和生理學家正在耳蝸、腦幹、聽覺皮層等不同部位尋找可能引起耳鳴的神經變化。醫學界在70年代時已證明,真正嚴重導致聽力喪失相關的耳鳴並不產生於耳蝸或聽覺神經,因為在很多此類病人施行聽覺神經切斷手術,並不能緩和耳鳴,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所以也有耳鳴其實是「腦鳴」,即訊號來自腦內的說法,[9]有些較老觀念的醫生會告知高頻耳鳴是來自內耳、響久了聽神經就壞死等等說法其實不盡正確,是一些非常古老似是而非的醫學概念,在一些非正規醫生圈流傳,製造病人不必要恐慌和販售高價無用的療法,急性耳鳴多數六個月內痊癒,只有極少數演變成慢性。
耳鳴幾乎是下列所有疾病都能發生的症狀:
耳鳴成因分成耳鳴與腦鳴兩類,腦部受損稱為腦鳴、耳神經及聽覺異常稱為耳鳴。耳鳴感覺則分成單耳耳鳴與雙耳耳鳴兩類。耳鳴與耳中風成因完全無相關,常有患者混為一談,然而中風是血管性病因,耳鳴是一種訊號,兩者無關。[9]
耳鳴可以是間斷性,持續性或搏動性(與心跳同步)。性質可能是嗡嗡聲、鈴聲、轟鳴聲、哨聲、嘶嘶聲或500HZ~12000Hz鳴響(甚至更高)包括更複雜/複合的聲音(例如:2000HZ 與 8000 HZ 同時鳴響),而這些聲音始終在變,睡夢時可暫時獲得舒緩,但是週而復始的吵雜聲 (就像天天牙痛一樣)壓力可想而知。
耳鳴可能是一種頻率,而與頻率相關的是聲波或電磁波。
耳鳴診斷以病人主訴為主,病史詢問應包括耳鳴性質:持續性或間接性?頻率為高頻或低頻?有無脈動性?音量大小?耳鳴加劇及緩解因素等
耳鳴患者的診斷需要最低限度的全面的聽力學評估以排除聽力受損,若有需要則安排顳骨CT和頭部MRI檢查。查明感音神經性聾需用前述鑑別感音性和神經性聾的試驗進行檢查。搏動性耳鳴
中醫學認為,耳鳴是腎虛導致,因「腎開竅於耳」,但中醫的腎概念與西醫的腎臟不同,兩者無關,耳鳴也不會有腎虧,這些都是半知半解的誤傳。[9]
《靈樞·厥病》記錄針刺治療的方法:取手少陽三焦經的耳門穴,取手厥陰心包經的中沖穴,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厥陰和少陽互為表里,針刺這兩處的穴位。[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