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號戰列艦(德語:SMS Hessen[註 1])為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五艘不倫瑞克級前無畏戰列艦的三號艦,自1902年開始進行龍骨架設,翌年9月下水,至1905年9月投入艦隊服役。以當時的黑森大公國命名,裝備有四門280毫米40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如同世紀之交建造的所有其他前無畏艦一樣,隨着英國革命性的無畏號於1906年下水,黑森號很快便被淘汰;因此,它在德國艦隊中的運用十分有限。
歷史 | |
---|---|
德意志國 | |
艦名 | 黑森號 |
艦名出處 | 黑森 |
建造者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動工日 | 1902年1月15日 |
下水日 | 1903年9月18日 |
服役日 | 1905年9月19日 |
再服役日 | 1937年7月12日 |
重新歸類 | 1937年改裝為靶艦 |
結局 | 二戰後割讓予蘇聯 |
蘇聯 | |
艦名 | 目標號 |
獲取日 | 1946年1月2日 |
服役日 | 1946年6月3日 |
結局 | 1960年報廢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不倫瑞克級戰列艦 |
排水量 |
|
全長 | 127.7米 |
全寬 | 22.2米 |
吃水 | 8.1米 |
動力輸出 | 16,000匹公制馬力(11,768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三軸三脹蒸汽機 |
速度 | 18節 |
續航距離 | 4530海里以10節 |
乘員 | 35名軍官、708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黑森號在和平年代的役期主要專注於分艦隊與艦隊的演練和訓練巡航。它曾兩度遭遇意外碰撞,分別是1911年與一艘丹麥輪船和1913年與一艘德國魚雷艇相撞。黑森號原定於1914年8月退役,但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斷了這一計劃,它仍在公海艦隊服役。在最初的兩年裡,該艦履行過多種職責,在易北河口擔任警戒艦、在丹尼斯海峽巡邏、支援對英國海岸的襲擊——包括1914年12月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以及1916年4月的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接下來的一個月,黑森號參加了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日德蘭海戰;期間在5月31日主力艦之間的最後一次日間行動中,它與第二戰列分艦隊的其它前無畏艦掩護了從英國戰列巡洋分艦隊撤退的德國大巡洋艦。
日德蘭之役暴露了像黑森號這類前無畏艦在面對更現代化的武器時的諸多不足,因此它與第二分艦隊的其餘艦隻都被撤出艦隊。該艦於1916年12月退役,被解除武裝,並充當供應母艦使用直至一戰結束。黑森號是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獲準保留的少數幾艘過時戰列艦之一。重新武裝後,它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在艦隊中服役,至1934年退出前線。第二年,黑森號被改裝為無線電控制的靶艦。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擔任此職,也曾在波羅的海及北海擔任破冰船。1946年二戰結束後,該艦被割讓予蘇聯,並更名為目標號(俄語:Цель),服役至1960年報廢。
設計
1900年,由海軍中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導的第二部《艦隊法》獲得帝國議會通過,德意志帝國海軍從而獲得撥款用於建造建造一個全新的戰列艦船級,以接替在1898年第一部《艦隊法》中批准的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此時,帝國海軍的艦炮供應商克虜伯已經開發出口徑達280毫米的速射炮;而此前採用該技術的最大口徑炮僅為裝備在維特爾斯巴赫級艦上的240毫米炮。海軍辦公室的設計部門為新戰列艦採納了280毫米炮,同時副炮口徑也從150毫米增加至170毫米,原因是隨着魚雷的發展日益高效,魚雷艇的威脅也越來越大。[1][2]
儘管不倫瑞克級標誌着德國早期戰列艦的顯著改進,但其設計依然在20世紀初的技術快速發展中成為犧牲品。1906年12月,即黑森號入役一年多後,配備十門12英寸(300公釐)炮的英國戰列艦無畏號入役,無畏艦的革命性設計使得當時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都淪為過時,其中便包括黑森號及其姊妹艦。[3][4]
黑森號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26米和127.7米,有22.2的舷寬和8.1米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13208噸,滿載排水量可達14394噸。標準船員編制則為35名軍官及708名水兵。艦隻配備了三台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來驅動三副螺旋槳。蒸汽由八台海軍式水管鍋爐和六台筒形鍋爐供應,全為燃煤式。黑森號的動力裝置可產生的額定功率為12,000千瓦特(16,000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達18節(33公里每小時)。它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行駛4,530海里(8,390公里)。[5]
黑森號的主炮為四門28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註 2],它們安裝在分居中央艦艛前後兩端的兩座雙聯裝炮塔內。副炮則包括十四門17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和十八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武器套件中還有六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中艏、艉兩端各一具,兩邊舷側各兩具,均置於船體的水下部分。[7][8]艦隻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保護。其裝甲帶的厚度從110毫米至250毫米不等;艦舯堡壘部分有較厚的裝甲,以保護彈藥艙及輪機艙,而船體兩端則覆以較薄的板材。它的甲板厚度為40毫米,主炮炮塔的裝甲則有250毫米厚。[9]
服役歷史
黑森號於1902年1月15日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鋪設龍骨,工程編號為100。作為同級的三號艦,它是以合同代號「L」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進行訂購[註 3]。[5][11]黑森號於1903年9月18日下水;黑森公主伊蓮妮主持為艦隻命名,而其長兄——黑森大公恩斯特·路德維希則在下水儀式上發表演說。艦隻於1905年5月16日開始在船廠展開海試,至同年9月19日投入使用。帝國海軍隨即對艦隻進行自己的海試,並將其編入活動艦隊的第二分艦隊。試航一直持續至1906年3月4日,此時黑森號已加入了其所在的部隊,使該分艦隊達到了規定的8艘戰列艦的規模。這一年的日程被分艦隊和艦隊的訓練演習所占據,包括7月和8月前往挪威海域的夏季巡航。每年秋季的年度訓練則於8月下旬至9月舉行,艦隊在埃克爾恩弗爾德實施了登陸作戰。進一步的艦隊演習於11月在北海進行。[11]
1907年2月16日,活動艦隊更名為公海艦隊。[12]在北海的艦隊演習跟隨於1907年初進行,其中包括前往斯卡恩的巡航和在基爾對主海軍基地實施模擬攻擊。進一步的演習在5月至6月間舉行,之後艦隊巡航前往挪威。回國後,黑森號於8月初前往斯維內明德,在那裡,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搭乘自己的遊艇標準旗號檢閱了德國艦隊。此後,艦隊每年都會召集秋季演習,由艦隊大部於8月及9月舉行。但這一年的演習被迫推遲,以配合德皇威廉二世在席爾利希錨區進行由112艘軍艦組成的大型海上閱兵。在下一年的秋季演習中,艦隊先是在北海操練,然後與陸軍第九軍在阿彭拉德周邊進行聯合演習。[13]黑森號還憑藉出色的射術贏得了第二分艦隊的「凱撒射術獎」(Kaiser's Schießpreis);其當時的槍炮官為海軍上尉阿道夫·馮·特羅塔。[11]11月,艦隻參加了在卡特加特海峽的部隊訓練。[14]
黑森號參加了1908年2月在波羅的海的艦隊演習和5-6月在黑爾戈蘭島外圍的更多艦隊訓練。7月,黑森號隨艦隊餘部駛入大西洋展開大型訓練巡航。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海因里希親王在往年曾力推類似的巡航,認為這將使艦隊為海外行動做好準備,並可打破僅在德國水域訓練的單調局面——儘管英德兩國已在不斷發展的海軍軍備競賽上關係高度緊張。艦隊於7月17日從基爾出發,穿過威廉皇帝運河進入北海,並繼續前往大西洋。航行期間,黑森號曾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作停留。艦隊於8月13日返回德國。秋季演習隨後則從8月27日至9月12日舉行。同年晚些時候,艦隊還巡訪了德國的沿海城市,以答謝民眾對海軍增加開支的支持。[14]接下來的1909年與前一年的模式大致相同。從7月7日至8月1日展開了進入大西洋的另一次巡航,在此期間,黑森號是在西班牙的費羅爾作停留。而在返回德國途中,公海艦隊在斯皮特海德受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迎接。[15]同年末,海軍上將亨寧·馮·霍爾岑多夫接任公海艦隊總司令。他的任期被烙上了戰略實驗的印記,這是由於水下武器造成的威脅日益增加,而新的拿騷級戰列艦太寬而無法通過威廉皇帝運河。因此,艦隊駐地於1910年4月1日從基爾轉移至威廉港。[16]
1910年5月,艦隊在挪威和丹麥之間的卡特加特海峽進行了訓練演習。此舉符合霍爾岑多夫的戰略,他設想將英國皇家海軍吸引至那裡的狹窄水域。年度夏季巡航是前往挪威,隨後是艦隊訓練,期間還於8月29日在但澤舉行了另一次海上閱兵。進入波羅的海的訓練巡航於年底進行。[16]1911年3月,艦隊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進行了艦隊訓練。黑森號及艦隊餘部還於6月和7月在基爾分別接見了英國和美國的海軍分艦隊。這一年的秋季巡航僅限於駛至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17]在1911年8月23日的艦隊訓練時,黑森號意外撞沉了丹麥輪船阿斯克松德號,但後者船員全數獲救,無人受傷;黑森號本身則在碰撞中毫髮無損。[11]此外,另一次海上閱兵是在演習期間為來訪的奧匈帝國使團而舉行,檢閱者包括奧匈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海軍總司令魯道夫·蒙特庫科利。[18]
由於1911-12年的冬季異常寒冷,黑森號於2月被臨時委派擔當緊急破冰船,前往小貝爾特海峽以營救受重冰威脅的船隻。[11]在1912年中期,由於阿加迪爾危機,夏季巡航僅限於波羅的海,以避免在與英國和法國的緊張局勢加劇期間暴露艦隊。[18]1913年7月,黑森號與魚雷艇G-110號相撞。後者受損嚴重,雖未沉沒,卻有3名官兵喪生。該艇連同其倖存的船員被拖回基爾,黑森號則在事故中的損傷則不嚴重。年度夏季巡航於1913年重返挪威海域,次年亦是如此。1914年上半年是太平無事的,唯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黑森號於5月2日到訪森訥堡,參加在普丹戰爭中迪伯爾戰役勝利50周年的紀念活動。[19]
自1909年底起,帝國海軍開始用更現代化的無畏艦取代老式前無畏艦,首當其衝的是拿騷級。[20]作為這一進程的一部分,黑森號原定於1914年8月26日被撤回預備役,其在第二分艦隊的位置由新的無畏艦國王號取代,但在七月危機期間歐洲緊張局勢升級,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打亂了這一計劃。因此,黑森號繼續在分艦隊服役,成為公海艦隊內最老舊的戰列艦。隨着德國於8月初加入戰爭,黑森號隨分艦隊餘部被派往阿爾滕布魯赫錨區,以支援易北河口、德意志灣的防禦。10月,第二分艦隊又前往波羅的海進行演習,但黑森號在10月26日穿越威廉皇帝運河時不慎擱淺,只得由拖船拖出。該部隊在完成訓練演習後於11月17日返回北海。[21]
隨後,第二分艦隊加入公海艦隊餘部,向英國發動襲擊。[21]首個這樣的行動是12月15日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第一偵察集群的戰列巡洋艦(大巡洋艦)將攻擊這些城鎮,試圖引誘一部分英國大艦隊出來,而公海艦隊的戰列艦則從後支援,希望伏擊並摧毀任何出動的英軍部隊。在12月15-16日夜間,由十二艘無畏艦和八艘前無畏艦組成的德國戰列艦編隊一度駛至距離英國一個孤立分艦隊的6艘戰列艦約10海里(19公里)的範圍內。然而,與對方其它驅逐艦之間在黑暗中的零星衝突使得公海艦隊時任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誤判自己面對的是整個大艦隊主力。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為避免不必要的冒險,英格諾爾中斷了交戰並調轉戰列艦返回德國。[22]
黑森號從1915年2月22日到3月6日在基爾的船廠進行維護,之後它於3月10日開始返回阿爾滕布魯赫擔當警戒值勤。分艦隊操練於3月18日至4月1日在波羅的海進行,該艦繼而於5月17-18日、29-30日和6月4-26日在基爾接受了進一步的短期維護;其中在最後一次返廠期間,它為鍋爐安裝了燃油輔助設備。這一年餘下的時間裡,黑森號都在北海度過,並參加了9月11-12日和10月23-24日的出擊。從12月6日至23日,它前往威廉港維修,隨後於12月25日至1916年1月20日在波羅的海參與分艦隊訓練。之後該艦立即前往漢堡的賴厄施蒂格船廠進行更廣泛的維修,從1月22日持續至3月15日。3月26日,經過在波羅的海的再次操練後,黑森號已為進一步的進攻行動做好了準備。[21]
4月5日,海軍參謀本部決定定期派遣第二分艦隊的艦隻前往丹尼斯海峽擔當警戒值勤。黑森號於4月10日至20日履行這一職責,然後由普魯士號接替。黑森返回北海,並參加了4月24-25日對英國海岸的另一次攻擊。[21]這一次,戰列巡洋艦群將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23]然而在前往預定目標的途中,戰列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因不慎觸雷而被迫提前返航。同時由於能見度不佳,此次行動很快被叫停,並在英國艦隊尚未及攔截前離開。[24]黑森號於5月4日前往丹尼斯海峽輪替普魯士號,並在那裡一直待到20日。它於5月23日回到阿爾滕布魯赫與分艦隊會合,開始籌備下一輪大規模的艦隊行動。[21]
黑森號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它與五艘德國級戰列艦組成了第二戰列分艦隊,受海軍少將弗朗茨·毛弗指揮。歐洲中部時間5月31日02:00,海軍中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麾下的第一偵察集群戰列巡洋艦啟程駛向斯卡格拉克海峽,公海艦隊餘部於一個半小時後跟隨出發。[25]在「向北疾行」期間,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下令全速追擊正在撤退的英國第5戰列分艦隊。速度較慢的德國級艦隻很快便顯著落在更高速的無畏艦之後。[26]至19:30,大艦隊已經抵達現場,面對舍爾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27]公海艦隊受到速度較慢的德國級艦隻的嚴重拖累;倘若舍爾下令立即轉向回德國將會犧牲這些低速艦隻。[28]
舍爾決定用「掉頭交戰」來逆轉艦隊的航向,這一機動要求德軍戰列線上的每一艘艦同時轉向180度。[29][註 4]由於落在後方,第二分艦隊的六艘艦無法在轉向後遵循新的航向,並脫離了戰列線。[31]毛弗曾考慮將他的艦隻移動至戰列線尾端,跟隨在第三分艦隊的無畏艦之後;但當他意識到此舉將會對希佩爾將軍麾下的戰列巡洋艦機動造成干擾後,他決定放棄這一舉動。作為替代,毛弗試圖將其艦隻置於戰列線的最前端。[32]然而,當第二分艦隊抵達戰列線的領頭陣位時,舍爾又下達了另一次「掉頭交戰」令,使它們置於公海艦隊的後方。[33]至21:00,舍爾已要求艦隊完成第三次轉向,但由於第二分艦隊的速度緩慢,它們脫離了陣位,落到艦隊非交戰的一側。[34]
當天晚些時候,黑森號和德國級艦隻執行了一項至關重要的阻擊行動,掩護了德國戰列巡洋艦的撤退。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麾下的戰列巡洋艦在黑暗中襲擊了德國同行,迫使後者轉向西行規避;而毛弗則繼續保持向南的航線,將他的艦隻置於英、德雙方戰列巡洋艦之間。英國戰列巡洋艦遂將注意力轉向了前無畏艦群,後者隨即改變航向,朝西南方向行進,以便將所有的火炮都能夠瞄準英艦。[35]在黑暗中,只能看到英艦的炮口火光;結果黑森號和第二分艦隊餘部均未開火。[36][註 5]
6月1日凌晨03:00左右,一支英國驅逐艦群向德國戰列線發動了魚雷攻擊。黑森號於03:07勉強避開了一枚魚雷,但其正前方的波美拉尼亞號卻於03:10被至少一枚魚雷擊中。據信,這枚魚雷引爆了艦上的一個170毫米炮彈藥艙,進而炸毀了該艦。[37]黑森號艦上的官兵認為是潛艇擊沉了波美拉尼亞號;於是在03:12,黑森號以主炮朝朝其假想的一艘潛艇開火。[38]黑森號及其它幾艘戰列艦此後繼續迎擊假想中的潛艇,一次是在05:06,另一次是在05:13。其中在後一次中,黑森號和漢諾威號的組合炮火幾乎命中了己方小巡洋艦斯德丁號和慕尼黑號,舍爾遂下令停止射擊。[39]至06:55,黑森號及西里西亞號又將皇帝號投下的水雷浮標誤認為是潛望鏡,並對其實施攻擊。[40]在海戰過程中,黑森號共發射了五枚280毫米炮[41]、三十四枚170毫米炮和二十四枚88毫米炮。[42]它在交戰期間沒有受損。[21]
日德蘭半島的經驗證明,第二分艦隊的前無畏艦對艦隊中更現代化的部隊是一個障礙,因此海軍參謀本部決定將這些艦隻撤出前線,以便其船員可以在其他地方更有效地運用。在1916年餘下的時間裡,黑森號在阿爾滕布魯赫和丹尼斯海峽之間交替執行警戒任務。11月18日,它前往克勞特桑德島協助在那裡擱淺的無畏艦阿爾貝特國王號。從12月開始,黑森號在波羅的海被委任為靶艦;這是它在戰爭期間的最後一次服役。12月12日,在艦隊服役11年之後,該艦退出現役並被解除武裝。[43]
此後,黑森號與老式岸防艦貝奧武夫號一同在布倫斯比特爾充當第一潛艇區艦隊的供應母艦。在布倫斯比特爾作儲備期間,黑森號被戲稱為「最短航程號(SMS Kleinste Fahrt)」,因為其艦體上印有這樣一個標識。[7][44]艦隻的四門280毫米炮被重新安裝為列車炮,並運用於西方戰線。[45]澳大利亞陸軍於1918年8月8日俘獲了其中一門[46],將它作為亞眠炮保存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46]
隨着德國在一戰戰敗,德意志帝國海軍按《凡爾賽條約》的要求被重組為國家海軍。[47]根據第181條款,新海軍獲準保留八艘前無畏戰列艦,其中兩艘將作為預備役用於岸防儲備。黑森號是保留下來的戰列艦之一,最初也是作為預備役的艦艇之一。經過改裝、重新武裝和略微現代化改造後,該艦於1925年1月5日重返國家海軍服役。[7][44]它重獲原有的武器配置,除了三級炮;後者只收到了四門88毫米炮,另外四門為高射界的防空火炮。四具魚雷發射管安裝在主甲板的水上炮廓內,而筒形燃煤鍋爐則被替換成了一對新的燃油鍋爐。[7][48]在進行了上半年的海試和單艦訓練後,黑森號於6月加入了艦隊前往挪威的巡航,這與戰前和平時期公海艦隊的夏季巡航相仿。艦隊的訓練演習則於同年晚些時候進行。[44]
1926年初,黑森號的任受命前往冰雪結積的波羅的海為商船清理航道。在此期間,它還到訪了拉脫維亞的利鮑和愛沙尼亞的雷瓦爾。隨後,該艦又與時任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康拉德·莫姆森的旗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結伴,從5月12日至6月19日前往西班牙。航行期間,黑森號曾在大西洋中部的加那利群島和佛得角停留。7月,它又攜T-190號魚雷艇出訪諾伊法瓦澤;這是戰後德國失去對但澤的控制權後,第一批訪問當地的德國軍艦。接下來的兩年波瀾不驚,直至1928年7月,黑森號才又搭載着時任國家海軍總司令的海軍上將漢斯·岑克爾出訪挪威。另一次前往西班牙的巡航從1929年4月18日到5月9日在新任艦隊司令、海軍中將伊萬·奧爾德科普的指揮下進行,他同樣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升起自己的將旗。黑森號在旅途中分別經停了卡拉米尼亞爾、比拉加爾西亞和費羅爾。之後,該艦於8月30日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並在當地停留至9月5日。[49]
艦隊於1930年展開了一次前往地中海的大規模訓練巡航,從4月3日持續到6月16日。在這次旅程中,黑森號曾在諸多港口停留,包括西班牙的維戈、阿利坎特和加的斯,西西里島的巴勒莫和錫拉庫薩,以及意大利的威尼斯。在當年8月和9月的艦隊訓練演習後,它又訪問了挪威的克里斯蒂安桑。艦隊於1931年4月18日和19日出訪波蘭的希維諾烏伊希切,然後返回漢堡。黑森號於6月15日至7月3日在挪威近海巡航。同年,該艦的兩門170毫米炮和四門低射界的88毫米炮都被移除。次年,它造訪了哥特蘭島、奧斯陸和但澤,並於1933年再度前往雷瓦爾。1934年7月,黑森號在出訪挪威的卑爾根和松恩峽灣後,參加了其最後一次年度艦隊演習。它於9月25日從基爾啟程,航行前往威廉港,並於11月12日在當地退役。其船員被派駐新式裝甲艦舍爾將軍號,後者取代了黑森號在艦隊中的位置。[7][50]
1935年3月31日,黑森號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被改裝為一艘靶艦。其武器遭全數拆除,艦體長度有所增加,並安裝了新的機械裝置。更長的艦體為兩個額外的水密艙室留出了空間,使其數量數量從原來的13個增加至15個。艦艛幾乎完全夷平;這部分僅保留了一座煙囪,一根塔前桅,以及兩個用於主炮塔的裝甲炮座。黑森號原有的往復式發動機則換成了蒸汽輪機。該艦配備80名船員,但當用作標靶時可以通過遠程控制操作。改造工程從1935年4月11日持續至1937年4月1日;隨後它進行了海試,至7月12日被正式分配到此前已更名為戰爭海軍的炮術訓練部隊。同年8月30日,輕巡洋艦萊比錫號成為第一艘以黑森號為標靶的軍艦。[7][50]
黑森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繼續以此身份服役。[7]1940年3月31日,該艦又行使破冰船的職能,為從基爾駛向北海途中的輔助巡洋艦亞特蘭蒂斯號、白羊號和俄里翁號開闢航道。[51]1946年1月2日,黑森號及其操控艦——前魚雷艇閃電號在威廉港被割讓予蘇聯。它與閃電號於1946年6月3日分別以「目標號」(Цель)和「炮聲號」(Выстрел)之名投入蘇聯海軍重新服役,並繼續作為靶艦運作直至1960年報廢。[7][50]
注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