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字今吾,男,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浦東)人,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炎培之侄。其知名作品如《踏雪尋梅》、《中華民國國旗歌》、《旗正飄飄》等曲的譜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9月19日) |
黃自自幼飽讀詩書,尤愛音樂。1916年入北京清華學校,接觸西洋音樂。畢業赴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畢業後1928年入耶魯大學學習西洋音樂理論與作曲,隔年畢業回國任教於上海滬江大學、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等校。1935年,黃自創辦第一個由全華人組成的管弦樂團——上海管弦樂團。弟子包括音樂家賀綠汀、丁善德、朱英、江定仙、林聲翕、劉雪庵等。1938年因傷寒大腸出血症逝世於上海。 [1]
黃自出身於知書達禮的小職員家庭,是家中長子。關於幼年的音樂啟蒙,黃自回憶道:「記得二三歲時,父親買了幾本唱歌書回來,那時,母親常抱著我唱那書裡的『搖搖搖,囡囡要睡了』及『小小船,小小船,今朝聚會賽一賽』等歌。不久我也就學會了好幾首。 」
「七歲我進上海初級小學讀書,記得上第一課唱歌,先生教的是〈賣花歌〉,什麼『清早起,到園裡,採幾朵花來做小生意』 。我在小學前後共五年,這時期中所學會的歌不下五六十首。因為我自小就很愛唱歌,所以一首首都唱得很熟,就是到現在大致都還能記憶。」(引自〈黃自自述〉,《人民音樂》1957年6月號,頁3) 黃自在童蒙時期,就展現對音樂的愛好。
此外,黃自從小喜愛中國古典詩歌。自述道:「白樂天所寫的《琵琶行》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個作品。但是因為當時年齡太小,所以不能理解和懂得其中的內涵,只能根據字面意思知道個大概,我之所以喜歡這個作品,只因為其中的字元和音階都非常有力量,念起來十分好聽。」(引自〈音樂的欣賞〉,《月藝》季刊第一卷第一號1930/4/1)。
1924年,黃自20歲時,成為清華大學的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學院,專攻心理學。
歐柏林學院設有舉世聞名的音樂學院、華麗的來斯堂,還有經常舉辦音樂會的華涅堂,使這風景絢麗的小城慢慢成為一個音樂城。黃自在此受到濃厚音樂氣息薰陶,獲得學位後,留校繼續學習鋼琴、理論作曲。
不同於樂壇前輩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留學日本以汲取西學,黃自與趙元任、蕭友梅等人,是直接前往歐美取經,取用歐美作曲技巧。
黃自在歐柏林學院,結識初戀情人胡永馥。胡永馥也是清華公費留學生,在學習鋼琴。她比黃自大一屆,主修教育。黃自未到美國前,胡永馥就被推選為歐柏林學院中國學生會副會長,1925年被選為會長。由於他和胡永馥兩人都志在留學報國,又愛好音樂、興趣相投,不久便開始交往。1926年底,黃自與胡永馥訂下婚約。隔年胡永馥比黃自先歸國。
1928年3月,胡永馥卻突然心臟病發,病逝於上海。黃自接獲噩耗,受到沉重的精神打擊,轉學到耶魯大學音樂學院。
1929年3月13日,胡永馥逝世週年,黃自完成交響序曲《懷舊》,以紀念初戀情人。這是中國第一部交響樂作品。同年5月31日,耶魯大學的畢業音樂會上,由黃自的導師大衛·斯坦利·史密斯指揮,耶魯的學生樂隊與新港交響樂隊首演。
《懷舊》在康州新港塢西音樂廳首演後,《新港晚報》刊文盛讚此曲:「《懷舊》是所有創作的管弦樂曲中的佼佼者。該曲或許不像其他作品那麼炫耀,但至少有一個中心樂念,並且表現出最佳的配器手法;它同時也是音樂會中唯一令人充分欣賞的作品。」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蕭友梅,對《懷舊》高度評價:「我相信如果一國之內簡直沒有樂隊作品的創作,那麼,誰也承認這是一國的奇恥大辱。 ……不意今番竟得睹黃今吾君的《懷舊》曲,我十餘年的渴望,現在變成現實了……年富力強的黃君,初次的試作即得這樣的成績,將來的造就不是未可限量嗎? 」(蕭友梅《黃今吾的<懷舊曲>》,原載於1930年11月18日《申報》本埠增刊3版。見《蕭友梅全集·第1卷·文論專著卷》,頁387)
黃自回國後,應上海工部局弦樂隊指揮梅百器之邀,在上海演出《懷舊》。《懷舊》手稿真跡,現藏於上海音樂學院。當時黃自將與汪頤年女士結婚,但為悼念與胡永馥的珍貴深情,將自己的婚禮安排在公演之後舉行。
1929年,黃自任教於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次年轉任國立音專的理論作曲教授,兼任音專教務主任。黃自專授和聲學、對位法、音樂史、音樂欣賞。
1938年5月9日,黃自因傷寒大腸出血症,逝世於上海,年僅34歲。
黃自臨終時,對夫人汪頤年說:「快去請醫生來,我不能就此死去,我還有大半部音樂史沒有創作完呢!」
追思會上,弟子創作了一首搭配合唱的管弦樂作品〈悼今吾宗師〉(張昊作詞、陳田鶴作曲): 「先生此去何匆匆,拋下了半篇殘著,無數新聲猶待譜,滿腔曲調埋終古。」
1943年5月,重慶的中國音樂研究會為紀念黃自逝世五周年,特別出版了〈黃自遺作——《長恨歌》專號〉。
妻子汪頤年是小提琴家,出身上海名門望族,秀外慧中。婚後育有一子二女。子黃德音為精細化工專家。
黃自培養作曲人才,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各有個性與成就。黃自在理論作曲,號稱有「四大弟子」,包括賀綠汀、劉雪庵、江定仙、陳田鶴等。「四大弟子」既繼承音樂語言凝煉的精髓,結構嚴謹,又各有獨特個性。賀綠汀於穩重沉著中又富有濃郁鄉土風味;劉雪庵偏重都市流行氣息,追求旋律精緻美感;江定仙在抒情中帶戲劇性激情,「洋氣」較重;陳田鶴藝術風格則突出中國傳統音調的融合與抒情氣質。
另外還有得意弟子林聲翕,作有《白雲故鄉》、 《滿江紅》、《迎春曲》等作品。
黃自認為中國音樂仍處於學步階段,若立刻飛躍到新音樂,必然導致學生、學者、欣賞者的「迷失」。黃自打算先從音樂教育著手,要將中國從舊音樂古典階段,按部就班導向現代新音樂。
黃自回國前夕,接受《新港晚報》專訪說: 「我們不被認為是一個音樂的民族,因為我們的樂感還未被啟發。我們的政府已經在小學和中學開始這種啟蒙。這是我回去之後能夠從事的工作。 」
《怎樣才可以產生吾國民族音樂》(刊登於上海《晨報》,1934年10月21日)
黃自除作曲外,創辦了上海管弦樂團,是第一個全由華人組成的管弦樂團。此外,也與蕭友梅等人,創辦音樂雜誌。
黃自一生創作音樂時間僅8至10年,留下40餘首作品;數量不多,但品質可觀。黃自留下的音樂創作,參考劉美燕《黃自研究》載錄之47首作品,可分成以下幾類。
黃自作品最有影響力的屬藝術歌曲。黃自是1930年代藝術歌曲創作繁榮時期,最有創作價值也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
中國20世紀上半葉藝術歌曲創作,是將德國、奧地利等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融入中國音樂傳統中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舒伯特是西方藝術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範,黃自則在舒伯特的基礎上又經過深入研究,是中國作曲家在藝術歌曲界的一個高峰。黃自創作藝術歌曲時,看重歌詞和音樂的結合,善用精煉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歌詞富有詩意和較高的藝術性。
常與黃自配合的歌詞創作者韋瀚章,與黃自主張相近,皆致力於「詩樂結合」、「詞曲交融」。韋瀚章歌詞結集為《野草詞》,詞風溫柔敦厚、皎然出塵,不食人間煙火。知名音樂家黃友棣總結韋瀚章的詞風:「詞中有樂,詞內提供豐富音樂境界。」(見《野草詞》序文)
伴奏部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襯托出歌唱者在演唱中的情緒,以便於詮釋出作者想表達的深層意義。
黃自藝術歌曲,可再細分為三種類型:
1932-1935年,黃自受商務印書館委託,和應尚能、張玉珍、韋瀚章等人,編寫音樂教材《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全國採用),由教育著手,穩住了中國音樂發展走向。這部教材從1933年至1936年期間,續印本多達11版之多,對當時音樂教育有極大影響。
黃自負責編寫「欣賞」和「和聲」兩部分。這六冊教科書共有69首歌曲,其中28首由黃自作曲,如 :《睡獅》、《雨後西湖》、《秋郊樂》、《西風的話》等,都是為中學生創作的教材,其中許多作品也屬於藝術歌曲範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黃自創作大量愛國作品、抒情作品,以音樂抗敵報國。《抗敵歌》(原名《抗日歌》),是中國第一首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合唱曲。
夫人汪頤年回憶道:「每個夜晚黃自都伏案疾書,我在旁默默相助……他曾深有體會說過:『當老師的必須要深深懂得知識其中的內涵,必須要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在上課時,才能給學生講得很生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他常常對學生們說:『你們努力,我比你們更努力。』 」
黃自在國立音專的同事、長期配合的歌詞創作者韋瀚章追憶說:「黃自出身於一個知書識禮的家庭,而且研究過心理學,所以他對待任何人,都是一樣和顏悅色。他對學生們也是一般和氣,誠懇,但不失師長的尊嚴。學生們見著他,總覺得他是一位慈祥和善的好老師,總是愛戴他,尊敬他。學生的習作有錯誤時,他要逐個找來,面對面地給予指正,但絕不指責。」「假若他能多活幾年——即使僅僅十年吧,我相信他一定會寫成更多更動人的作品,因為那時正是抗戰最艱苦,而又轉入勝利的年代。那種苦盡甘來的滋味,黃自當能以最動人的樂曲表達出來。」(劉美燕《黃自研究‧音樂摯友韋瀚章談黃自》,頁139)
黃自弟子、作曲家劉雪庵回憶道:「雖然恩師黃自平時是一個寡言少語的人,但在輔導學生及培育中國音樂教育這棵新生的嫩苗時,謙虛和藹、平易近人、循循善誘,使見者都有親熱感。他雖是教授,但從不『好為人師』,也從不對人感到厭煩,而是侃侃而談、啟發提問、因勢利導,令人廣開思路;既是談笑風生,又是誨人不倦。先生的聲音笑貌,至今仍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先生誨人不倦的精神,使我終身難忘;先生淵博的學識,像甘露一樣滋潤著我的心田。 」
弟子賀綠汀曾評價:黃自「是第一個系統地、全面地向國內學子傳授歐美近代專業作曲技術理論,並且有著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抱負的音樂教育家。」(賀綠汀《黃自遺作集·總序》,《黃自遺作集》(文論分冊),頁1-3)
趙元任對黃自的音樂創作的評價: 「黃自的旋律是流暢的」;「黃自的和聲大半是樸實的如其為人」; 「黃自的節律當然變化很多。大體上說起來是傾向於穩重派... ...黃自對於中國字在樂句裡輕重音的配置,可以說嚴格得要命,在現代作曲家中間,很少有像他這樣嚴格的。」 「他(黃自)的長處是做什麼像什麼,總是極得體,總是極好唱,我曾經稱他為現代中國最可唱的作曲家。因為這個的緣故,我贊成現在學作曲的學生們把研究舒伯特、勃拉姆斯等等的工夫至少勻一小部分來注意點黃自的音樂。」 (趙元任《黃自的音樂—為五•九音樂節而作》)
汪頤年曾在〈憶黃自〉回憶道:「因為黃自先生的北京話不好,經常搞不清字與字之間的音律,所以每次當他拿到一個作品的時候,總要讓我先給他做下示範,然後他再自己練習,把每個字與字之間的關係都做標記。有時一遍他聽不清楚或者做不好,就會讓我做二遍甚至三遍的示範,直到他弄明白為止。」可見黃自對於歌詞音律的看重。
在中國現代,賀綠汀始終是音樂界中流砥柱人物。賀綠汀曾在黃自追悼會後發表〈哀悼我們唯一的導師黃自先生〉,並終身稱黃自為「最大的恩師」 ,有人對此大加責難。然而,賀綠汀依然重申: 「我過去稱黃自為恩師,現在我還是稱他為恩師,他對我的幫助不能否定,否則對我良心不安。」
國共內戰後,黃自的歷史地位和評價經歷了多次變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黃自受到高度評價和讚譽,一度稱之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音樂家」[2]。反右派鬥爭後,黃自成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文化的悲劇在音樂方面的表現」,他的音樂被批判帶有「 藝術至上、技術至上等濃厚的資產階級氣味」,「 實際上同聶耳、星海以來的革命羣眾歌曲相對抗」[3]。其弟子錢仁康、賀綠汀等也遭到嚴厲批判。
直到改革開放後,黃自的貢獻才重獲大陸音樂界的重視。如今,黃自銅像樹立在上海音樂學院校園內,一貫溫藹帶笑,屹立不朽。 正如黃自在《樂評叢話》所說的:「人的感情左右是一時的,但藝術是永久的,評樂時果然誰也不能完全脫離感情作用,但一時的毀,既不能使天才創作永久埋沒;一時的譽,也不足以使平凡的作品免受時代的淘汰。所以只有時間是最公允、最準確的音樂評論家。 」
弟子賀綠汀給予黃自先生的創作以極高的評價和地位,他認為黃自的「作品已經指示出新中國音樂的方向」,「他的功績跟俄國的格林卡一樣。 」(孫繼南等,《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