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魚亞科學名Scarinae)或者傳統上的鸚哥魚科Scaridae),現為隆頭魚目隆頭魚科的一亞科,分布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珊瑚礁或海藻叢中。[1][2][3]

Quick Facts 鸚哥魚亞科, 科學分類 ...
鸚哥魚亞科
Thumb
網紋鸚嘴魚 (Scarus frenatu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隆頭魚目 Labriformes
科: 隆頭魚科 Labridae
亞科: 鸚哥魚亞科 Scarinae
Rafinesque, 1810
  • 見內文
Close

特徵

鸚哥魚類最大特徵是具有鳥嘴狀的齒板[4]及鮮豔的體色。魚體呈長橢圓形略側扁;吻成圓鈍形,具單一背鰭,約有9枚硬棘及10枚軟棘,另有一枚臀鰭和尾鰭及成對的胸鰭及腹鰭。魚鱗為圓鱗且甚大,側線鱗片順著背鰭下方延伸到背鰭底端,而後下降一鱗之位置,並保持於中央延續到尾柄基部。口小,不外突出也不可以伸縮,除了頰部外,頭部都無鱗片,齒板上下各2片,嘴角的齒板側邊有時有小而彎曲的分離犬齒一到數枚;喉部具咽頭齒,尾鰭形狀多變,從圓形到新月狀,並隨著體長增大而趨於雙凹形。體色為鸚哥魚種間區分上重要的特徵。大多數的鸚哥魚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雌變雄的性轉變,並伴隨體色變化,因此以往鸚哥魚在分類上往往具有許多不同學名的原因,大多數種類的長度達到30-50公分。[5][6]

黏液

Thumb
條紋鸚嘴魚 在牠的粘液繭

一些鸚嘴魚物種,會分泌粘液繭,尤其是在夜間[7]。在入睡之前,有些物種會從嘴裡擠出黏液,形成一個包裹著魚的保護繭,可能是為了隱藏其氣味,防止潛在的掠食者發現[8]。這種黏液包膜還可以充當早期預警系統,當鸚嘴魚檢測到海鰻等捕食者擾亂膜時,它可以逃跑。皮膚本身覆蓋著另一種黏液物質,這種物質可能具有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修復身體損傷或驅除寄生蟲,此外還可以提供紫外線保護。

分類

鸚哥魚科傳統上是鱸形目隆頭魚亞目下的一科,但由於並系群問題,隆頭魚目獨立為一目,而舊有的隆頭魚科必須包含鸚哥魚科及岩鱚科才能組成單系群,因而將三科合併為一科。[9]

本亞科其下分10個屬,如下:

大鸚嘴魚屬 Bolbometopon

絢鸚嘴魚屬 Calotomus

鯨鸚嘴魚屬 Cetoscarus

綠鸚嘴魚屬 Chlorurus

隱鸚嘴魚屬 Cryptotomus

馬鸚嘴魚屬 Hipposcarus

纖鸚嘴魚屬 Leptoscarus

  • 纖鸚嘴魚 Leptoscarus vaigiensis:又稱纖鸚鯉、藍斑纖鸚嘴魚。

尼氏鸚嘴魚屬 Nicholsina

鸚嘴魚屬 Scarus

鸚鯛屬 Sparisoma

生態

Thumb
隆頭鸚哥魚啃食珊瑚礁

鸚哥魚主要生活在水深5至30公尺的熱帶淺海的珊瑚礁區,利用堅硬的鳥嘴狀齒板及特殊的咽頭齒啃食珊瑚,以珊瑚礁中的共生藻及長於珊瑚上膜狀的藻類為食[10][11][12],可以防止珊瑚礁結構的藻類過度生長。無論它們以珊瑚、岩石或海草為食,基質都是在咽頭齒來磨碎[12][13],當它們消化岩石中的可食用部分後,它們將其以沙子的形式排出體外,幫助形成小島嶼和沙灘,就生態平衡觀點,鸚哥魚啃食珊瑚是一種自然食物鏈而非對環境的破壞。

經濟利用

為中大型食用魚類,食用時因肉質較糜爛以鹽醃製1至2小時再煎或以溫火燒烤。有些種類幼魚因體色鮮艷可做為觀賞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鸚嘴魚對大堡礁的健康極為重要。它是數千種珊瑚礁魚類中唯一定期執行刮擦和清潔近海珊瑚礁任務的魚類。[14]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