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形目(學名:Perciformes)是輻鰭魚綱的一目,在傳統的魚類分類法中,約有40%的魚隸屬於此,因此傳統分類中的鱸形目為脊椎動物最大的目,共有7800餘種,形態、大小各異,幾乎在所有的水體中都有出現,絕大多數為海水魚[2] 。已知最早的鱸形目化石產生於白堊紀晚期,其內部各類群在當時便已開始分化。
鱸形目 化石時期: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類: | 棘鰭類 Acanthopterygii |
亞類: | 鱸形亞類 Percomorphaceae |
系: | 真鱸形系 Eupercaria |
目: | 鱸形目 Perciformes Bleeker, 1859 |
模式屬 | |
鱸屬 Perca Linnaeus, 1758
| |
亞目[1] | |
(傳統分類法見正文) | |
異名 | |
早期分類法將一大部分棘鰭魚類都納入鱸形目,使鱸形目在早期成為了硬骨魚最大的一個目,包含25亞目160科,中國大陸的一些網站(如百度百科)現在還依舊在沿用25亞目的鱸形目分類法,新分類法中的真鱸形系約等於傳統分類法當中的鱸形目。
形態特徵
鱸形目魚類通常有兩個背鰭,腹鰭和臀鰭一般分為數束前硬後軟的鰭,這些鰭可能部分或者完全連在一起。腹鰭位於喉部或腹部,通常有一根刺。鱗一般呈櫛狀,但也有圓形或其他形狀。
分類
鱸形目的分類有較大的變動,傳統上它是一個並系群,如使用單系群分類,則鮋形目、魨形目和鰈形目應為鱸形目的亞目,而其眾多亞目中也有一些是並系的。
為解決其中存在的並系群問題,近年一些魚類分類學者[1][3][4]傾向於將龐大的傳統鱸形目拆分成多個較小的目。例如,依魚類分類學網站 DeepFin 採用的分類法(即2017年美國學者 Betancur-R 等人修訂的硬骨魚系統發育分類),整個傳統的鱸形目及其近親被提升歸類為棘鰭類之下的鱸形亞類、真鱸形系。鱸形亞類的分類層級是介於綱與目之間的「亞類」(subdivision),依系統發生學的研究分成9個系,再細分成不同的總目、目、亞目及下目等,共有30個目,相當於傳統的鱸形總目,而真鱸形系包括狹義的鱸形目等,共16目、161科,與傳統上廣義的鱸形目相當。
依據 DeepFin 分類系統,鱸形目屬於真鱸形系,擬金眼鯛目與日鱸目是其姐妹群;真鱸形系現存各類群與鱸形目的分化關係如下[1]:
真鱸形系 |
| ||||||||||||||||||||||||||||||||||||||||||||||||||||||||||||||||||||||||||||||||||||||||||||||||||||||||||||||||||||||||||||||||||||||||||||||||||||||||||||
Eupercaria |
在 DeepFin 分類系統中,鱸形目現存9個亞目,其中8個亞目的分化關係如下,諾曼魚亞目的位置有待遺傳學進一步檢測[1]:
鱸形目 Perciformes |
| ||||||||||||||||||||||||||||||||||||||||||
基於以上分類,狹義的鱸形目共61科,傳統上的鮋形目及刺魚目均合併至此[1][3][4]:
- 鯒狀魚亞目 Bembropoidei
- 鯒狀魚科 Bembropidae
- 杜父魚亞目 Cottoidei
- 諾曼魚亞目 Normanichthyoidei
- 諾曼魚科 Normanichthyidae
- 鱸亞目 Percoidei
- 牛尾魚亞目 Platycephaloidei(=鯒亞目 Bembroidei)
- 鮋亞目 Scorpaenoidei
- 鮨亞目 Serranoidei
- 鮨科 Serranidae
- 南極魚亞目 Notothenioidei
- 魴鮄亞目 Triglioidei
在傳統分類法中,廣義的鱸形目包含如下20個亞目,分為156科[5],此套分類系統不能反映真實的種系發生情況:
- 鱸亞目(Percoidei)
- 倭太陽魚亞目(Elassomatoidei)
- 隆頭魚亞目(Labroidei)
- 綿䲁亞目(Zoarcoidei)
- 南極魚亞目(Notothenioidei)
- 鱷鱚亞目(Trachinoidei)
- 裸鰻䲁亞目(Pholidichthyoidei)
- 䲁亞目(Blennioidei)
- 貧骨魚亞目(Icosteoidei)
- 喉盤魚亞目(Gobiesocoidei)
- 䲗亞目(Callionymoidei)
- 鰕虎亞目(Gobioidei)
- 鉤頭魚亞目(Kurtoidei)
- 刺尾魚亞目(Acanthuroidei)
- 長鰭帶鰆亞目(Scombrolabracoidei)
- 鯖亞目(Scombroidei)
- 鯧亞目(Stromateoidei)
- 攀鱸亞目(Anabantoidei)
- 鱧亞目(Channoidei)
- 羊魴亞目(Caproidei)
常見俗稱
現時有多種鱸形目魚類,都以「鱈魚」的名稱在市場上出售,例如:
- 巴塔哥尼亞美露鱈(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 南極美露鱈(Dissostichus mawsoni )
- 黑鱈魚(Notothenia microlepidota)
- 毛利鱈魚(Paranotothenia magellanica,亦作藍鱈魚)
為避免食品商將其他魚類(如蠟油魚)當作鱈魚出售,2007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出《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6],規定只有鱈形目魚類才可標為「鱈魚」,其他不屬於鱈形目的魚類若充當鱈魚出售,可能會因違反香港的《商品說明條例》而遭檢控。然而,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是鱈魚的魚種,則不受此影響[7][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