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籍貫浙江鄞縣(今寧波市),生於法國巴黎。他錄製了90多張專輯並獲得了18項格萊美獎。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1月1日) |
自2006年以來,馬友友一直是聯合國和平使者。[1]1999年,他被授予格倫·古爾德獎,2001年被授予國家藝術獎章,[2]2011年被授予總統自由勳章,2012年被授予極地音樂獎。[3]
家庭背景
馬友友籍貫浙江鄞縣(今寧波市)。祖父是地主[5];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5],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的聲樂女歌手[5],國共內戰時二人從中國大陸移民法國。
生平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6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並曾在白宮為艾森豪威爾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夫婦演出。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烏·卡薩爾斯,並且其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坦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5]。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Jill Hornor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Nicholas)與艾蜜莉(Emily)。馬友友的姊姊馬友乘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Michael Dadap)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長島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
馬友友近年來從事絲綢之路計畫,目標是結合來自歷史上由絲綢之路所連結的各國音樂家,唱片的發行者是索尼古典(Sony Classical)[8]。
2009年1月20日,馬友友在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的就職儀式上領銜表演四重奏,四重奏由馬友友、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 、鋼琴家加布里埃拉·蒙特羅與單簧管家安東尼·麥吉爾(Anthony McGill)共同擔綱。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的Petunia (1733),這是一把在威尼斯組裝的大提琴,要價250萬美元,擁有270年以上的歷史,暱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裡[9]。後來找回且並未受損。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屬傑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名為大衛朵夫,杜普蕾死後,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擁有的大衛朵夫,供給馬友友使用。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製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10]。
馬友友為多部電影音樂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等。
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將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 Ma Way)[11]。
2021年3月,馬友友在美國麻州皮茨菲爾德一間社區學院,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即席演奏大提琴,在場人士報以熱烈掌聲。網民讚許馬友友透過音樂撫慰人心[12][13][14][15]。
風格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18]。馬友友非常重視與小聽眾的接觸,經常參與各種音樂教育的活動,並鼓勵青少年多多接觸音樂,思考音樂和創作音樂。
唱片列表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2年1月1日) |
獎項與榮譽
- 格萊美獎
- 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1996年、1993年、1992年、1987年、1986年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1998年、1995年、1993年、1990年
- 葛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85年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1995年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1998年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2004年、2001年、1999年
- 葛萊美獎最佳古典跨界音樂專輯獎:2010年
- 格萊美最佳民謠專輯獎:2012年
- 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2017年(與絲綢之路樂團合奏)
- 1978年:艾弗里·費雪獎
- 1993年: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19]
- 1999年:格倫·古爾德獎
- 1999年:美國哲學學會會員[19]
- 2001年:國家藝術獎章[2]
- 2004年:哈佛藝術獎章[20]
- 2004年:拉丁格萊美獎最佳器樂專輯——Obrigado Brazil(Sony 89935)
- 2005年:普林斯頓大學名譽音樂藝術博士
- 2006年:聯合國和平使者[1]
- 2006年:丹·大衛獎
- 2006年:萊奧妮·松寧音樂獎
- 2007年:國際大提琴節傑出獎
- 2011年:肯尼迪中心榮譽獎[21]
- 2011年:總統自由勳章(2011年2月15日頒發)[22]
- 2012年:保拉音樂獎[3]
- 2012年:《Songlines》雜誌2012年度音樂獎最佳跨文化合作獎
- 2013年:維爾切克當代音樂獎[23]
- 2014年:中西部青年藝術家金指揮棒獎
- 2014年:弗雷德·羅傑斯遺產獎,首屆獲獎者
- 2016年: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24]
- 2019年:牛津大學名譽音樂博士[25]
- 2019年:達特茅斯學院名譽文學博士[26]
- 2020年:亞洲協會的亞洲創變者獎[27]
- 2021年: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2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