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顏惠慶(1877年4月2日—1950年5月24日),駿人,男,江蘇省上海縣人,原籍福建廈門[1],是近代中國政治人物、外交官。

事实速览 顏惠慶, 中華民國大總統 攝行 ...
顏惠慶
Thumb
 中華民國大總統
攝行
任期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3日
前任胡惟德 臨時執政
繼任杜錫珪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任期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
前任胡惟德
繼任杜錫珪
任期
1924年9月14日-1924年10月31日
前任顧維鈞
繼任黃郛
任期
1922年7月11日-1922年8月5日
前任周自齊
繼任王寵惠
任期
1922年1月25日-1922年4月8日
前任梁士詒
繼任周自齊
任期
1921年12月18日-1921年12月24日
前任靳雲鵬
繼任梁士詒
 中華民國第1任駐德意志帝國特命全權公使
任期
1913年4月2日—1917年7月1日
總統袁世凱 黎元洪
前任王承傳(臨時代辦
繼任張允愷(臨時代辦
個人資料
出生1877年2月19日
 大清江南省松江府上海縣虹口
逝世1950年5月24日(1950歲—05—24)(73歲)
 中國上海市
关闭
Thumb
顏惠慶
Remove ads

生平

Remove ads

清末

Thumb
年輕時的顏惠慶

顏惠慶的遠祖來自山東,後南渡福建廈門。他出身於一個基督教家庭,其父顏永京早年從福建來到上海並且擔任虹口聖公會教區牧師,還是聖約翰大學創辦者之一。顏早年就讀於聖約翰書院英華書塾同文書院,1895年赴美國讀高中,1897年進入弗吉尼亞大學學習,在校期間曾任教會學校教師,曾參與中國駐美國公使館舘務。

1900年6月,顏惠慶畢業,8月回國,此後任聖約翰大學英文教授。1905年(光緒31年)任上海《南方報》英文版編輯、商務印書館編輯,在此期間編撰了《英華大辭典》。1906年(光緒32年)9月,參加清朝政府舉行的留學生考試,獲得全國第二名,賜譯科進士出身,授翰林院檢討[2]

1907年(光緒33年)冬,顏惠慶任中國駐美國公使館二等參贊,隨公使伍廷芳赴任。駐美期間,顏惠慶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系統進修了外交理論和國際法知識,並加入美國國際法學會。

1910年(宣統2年),顏惠慶歸國,任外務部主事、外務部右參議。辛亥革命爆發後,代表袁世凱訪問各國駐華公使,獲得各國支持,以此取得了袁的信任,被提拔為外務部左丞。

Thumb
顏惠慶夫人即孫寶琦之女弟
Remove ads

民國初期

民國元年(1912年),顏惠慶出任唐紹儀內閣的外交部次長,1913年春,顏惠慶任駐德國瑞典丹麥三國公使。1919年,以顧問身份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1920年回國。1920年(民國9年)8月,顏惠慶奉大總統徐世昌之命出任外交總長直到1922年(民國11年)8月,任內基本採取親英美路綫,重視對日本的交涉,尤其是有關山東問題的交涉。1921年(民國10年)5月,恢復和德國的邦交。11月華盛頓會議,顏惠慶派出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三人為全權代表。1921年12月18日代理國務總理,1922年6月12日正式任國務總理。

1922年1月至1926年(民國15年)6月,北京政府內各派紛爭,顔惠慶曾任農商總長、外交總長、內務總長。他除1922年曾正式組閣外,1924年再次組閣。1926年5月臨時執政段祺瑞失勢,顏惠慶曾代行臨時執政職[a],1個月後卸任。此後,顏惠慶隱居天津英租界,專心從事金融和慈善活動。1927年,私立南開大學董事長范源濂去世後,顏惠慶作為南開大學董事會董事繼任董事長一職[3]

Thumb
Remove ads

國民政府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顏惠慶以外交元老身份應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徵召,任對日特種委員會委員。11月,任駐美國公使,到華盛頓赴任。1932年1月,被任命為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團首席代表。1932年,顏惠慶代表中國在國聯大會上提交了日本侵略中國案,促請國聯大會和行政院制裁日本。同年,作為中國政府首席代表出席日內瓦國際軍縮會議期間,同蘇聯展開秘密外交,於當年12月12日成功地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簽訂復交協議。1932年,顏惠慶任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1933年(民國22年)2月日本松岡洋右在國聯發表退出國聯宣言,顔恵慶針鋒相對地發表了反對演説。1933年1月31日,顏惠慶被任命為中國駐蘇聯大使,1936年因健康原因辭職回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顏惠慶任中國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主席,在上海主持難民和傷兵的救治工作。1939年,以國民政府特使身份赴美國兩次拜見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為中國爭取到了大量美國援助。1940年12月,自舊金山香港,滯留於此。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占領香港,顏惠慶被軟禁,其間拒絕了日方要其出任親日政府職務的要求,後被送回上海。

1945年抗戰勝利後,顏惠慶在上海任上海市參議員、聯合國遠東救濟與復興委員會主席,還當選為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1949年2月,受代總統李宗仁派遣,前往西柏坡中國共產黨和談。2月23日,顏惠慶等飛石家莊晤見毛澤東周恩來,對「和平」及通航問題,「廣泛交換意見」[4]:153。和談失敗後,顔返回上海。5月6日,蔣經國蔣介石命訪顏惠慶「於中山醫院[4]:197, 勸其前往台灣,因健康問題婉拒。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上海前,他留在上海。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顏惠慶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1950年5月24日,顏惠慶因心臟病病逝於上海,享年74歲(滿73歲)。毛澤東周恩來均致唁電。

Remove ads

其他

  • 顏在教育事業方面多有建樹。他曾於1907年主持編輯了中國首本《英華大辭典》。後又參與籌辦清華學堂,並主持成立了清華學校校董會。曾擔任私立南開大學董事會董事、董事長。他還參與了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建立和歐美同學會的組織。
  • 在商界,顏於1929年出任天津大陸商業公司天津大陸銀行的董事長。
  • 顏著有英文自傳《東西方萬花筒》(East-West Kaleidoscope),其在中國大陸出版的中譯本名為《顏惠慶自傳——一位民國元老的歷史記憶》,吳建雍、李寶臣、葉鳳美譯,於2005年1月商務印書館出版。
  • 顏是第一位獲得弗吉尼亞大學學位的中國學生。他於 1897 年抵達校園,在藝術、科學、人文和法律等學科領域表現出色。2016 年,弗吉利亞大學設立了"顏惠慶中國基金"(W.W. Yen China Fund), 為致力於了解中國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學生、教師和訪問學者提供支持。[5]。國際住宿學院宿舍 Lewis House 已更名為 Yen House,以紀念 顏惠慶。[6]
Remove ads

顏惠慶內閣

Remove ads

1922年顏惠慶內閣

1922年6月12日成立。

其時,顏惠慶被法國矇混,庚子賠款以法郎賠款全被改成了金元賠款,造成我國巨大損失,即「金法郎案」,顏惠慶難辭其咎。段祺瑞解釋此案為吃虧換取法國盡快退款,讓政府有一點錢可用。此案糾纏數年,各方仍不諒解,張作霖要求查辦財長李思浩。以李思浩晚景之淒涼,李思浩應該沒有貪汙,貪汙者另有其人,司法總長章士釗即得10萬元,第二個10萬則沒有兌現[7]

1924年顏惠慶內閣

1924年9月14日成立。

1926年顏惠慶內閣

1926年5月13日恢復。宣佈曹錕於5月1日辭職,依法由國務院攝行大總統職權。

榮譽

外國勳章獎章

  • 基督大十字勳章葡萄牙,1922年12月19日公布[8]

家庭

顏惠慶夫人是孫寶琮,字川如(1888-1978),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孫寶琦之幼妹。他們共有三子三女。長子顏棣生,畢業於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RMAS). 次子顏朴生,畢業於美國西點陸軍官校 長女顏櫻生,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次女顏楠生,畢業於霍利奧克山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 三女顏彬生,畢業於紐約康奈爾大學 三子顏植生, 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

故居 

Thumb
顏惠慶故居

顏惠慶在天津有英租界擴展界(今五大道)內有顏惠慶故居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