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專門編印華僑學校教科書的書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中書局由陳立夫創辦,曾為中國國民黨的黨營事業,以編印政治宣傳著作、華僑學校教科書與大學各科用書為主,並提供海外僑胞購買中文書籍的服務。曾榮獲「圖書出版品輸出績優金鼎獎」,於2003年轉為民營事業。
陳立夫因破解軍事密碼電文而獲蔣介石頒發的銀洋四千元,以這筆錢於1931年10月10日在南京創辦「正中書局」。1933年陳立夫將書局全部私人資產捐給中國國民黨成為黨營事業。[3][4]其主要推行國民政府的政策,並出版有關三民主義思想、民眾教化的讀物與教科書,例如《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蔣夫人西安事變回憶錄》、《中國之命運》等[5][6]。1935年8月,首先於上海設置書本批發處;1936年,又相繼於武昌、長沙設置書本批發處,籌設上海印刷廠,加強印製生產力[7]。1946年1月原為臺灣日治時期的大倉本店百貨公司(正中大樓前身)的房屋被國民黨徵作臺灣門市使用,並開始獨佔印製教科書的市場[8]。同年底,書局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各地設分局或供應所共計27所,包含臺灣[9]。
1949年,正中書局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改供應國定課本與國民黨宣傳書刊為主,應海外華僑廣佈,接著於香港成立集成圖書公司,隔年開始編印南洋教版的教科書[6][10][11]。國立編譯館為因應各地華僑學校的教科書需求,於1951年9月委託正中書局新編僑校小學版教科書一套,計四十八種[12]。1952年教育部教育廳為解決職業學校課本缺乏,督促出版界編印職業教材,正中書局負責農業職校各專業科目的編印[13]。1953年4月起由前教育廳長陳雪屏擔任董事長[14]。1960年代至1970年代出版多冊反共圖書[15]。蔣介石在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會議時曾指示:「正中書局是國民黨主要的宣傳出版機構。」[6]。
正中書局為了將出版品行銷至海外,於1968至1978年間陸續在日本、泰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成立總經銷分公司[16]。1976年獲頒第一屆金鼎獎之「圖書出版品輸出績優金鼎獎」[17]。1985至1986年,與《科學月刊》合作出版《學生科學叢書》60種[18]。1990年推行電腦化作業,興建書庫大樓,整頓海外分公司,出版自強愛國叢書深入校園[19][15]。截止至1991年,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一共補助正中書局經費總計為新台幣8,518萬元及美金4萬元[6]。1993年開始中國大陸圖書的採購與授權出書業務[20]。1999年與中華民國教育部合作出版《實用視聽華語》教材[21]。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因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之後,以及陳水扁政府逐步開放教科書、頒行政府採購法的限制之後,正中書局逐漸喪失與同業的競爭能力[5]。
國民黨在2003年以新台幣3億元將書局轉讓給世新大學成露茜家族的N3基金會,股權則賣給成嘉玲家族的美商安惠信息系統公司。後由模里西斯美樂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取得唯一股東。[22][23] 2006年由張瀞文擔任總經理[24]。2007年1月結合「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成立「正中集團」開始企業化管理、系統化經營[21]。2015年張瀞文被教育部告發,其在2008-2009年期間涉挪用書局捐助成立的良彥文教基金會4,450萬元,後遭新北市調查局依公益侵占罪移送,台北地檢署以緩起訴處分,需繳納新台幣60萬元處分金[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