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民(1903年10月18日—1981年10月7日),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書法家、畫家。
此條目的主要貢獻者與本條目所述的內容疑似存在利益衝突。 (2013年7月23日)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13年7月23日) |
韓衛民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 |
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 |
山西省軍區參謀長 | |
山西省軍區榆次軍分區司令員 | |
華北軍區獨立第七旅旅長 | |
八路軍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 | |
個人資料 | |
本名 | 韓福安 |
出生 | 大清湖北省黃安縣二程鎮田店村 | 1903年10月18日
逝世 | 1981年10月7日 中國北京市 | (77歲)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軍銜 | 陸軍少將 |
部隊 |
|
配偶 | 喬利程(1917年9月3日-1998年12月4日) |
親屬 |
|
經歷
| |
軍銜記錄
|
生平
韓衛民,又名韓福安,1903年(清朝光緒廿九年)10月18日出生於中國湖北省黃安縣二程鎮田店村。幼家貧,7歲入塾,9歲輟學,到漢口一家旅店當童工,後到工廠做工,接受革命思想。
1926年(民國十五年),韓衛民參加工會和反帝大同盟組織,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民國十六年),「四一二」事變後,與黨失去聯繫,回到家鄉。11月13日他作為王樹聲和吳光浩領導的農民自衛隊的一員,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他當時負責組織群眾,籌糧籌款,轉運傷員。黃麻起義失敗後,1928年(民國十七年)8月,再次加入共產黨,擔任黃安縣黨支部書記和區游擊隊政治指導員,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農民協會主席[1]。
1930年(民國十九年),韓衛民帶百餘名赤衛隊員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4月改編為第一軍(時軍長許繼慎)。12月30日至次年2月,韓衛民參加了鄂豫皖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取得六安香火嶺戰鬥勝利。1931年(民國廿年)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長竹園會合,隨即在麻城福田河合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韓衛民任紅四軍第十一師第卅二團連長(時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師長許繼慎、師政委龐永俊、團長廖榮坤、團政委張廣才)。4月25日韓衛民參加第十一師及十師、廿九師全殲獨山鎮國軍,至5月下旬,取得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勝利。11月7日,紅四軍與紅廿五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韓衛民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卅二團宣傳隊隊長(時紅四方面軍由中央政府副主席張國燾領導、政治委員陳昌浩、總指揮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師長王樹聲、師政治委員甘濟時,團長孫玉清),他參加了:11月10日發起的黃安戰役,歷時43天,國軍死傷15000餘人;1932年(民國廿一年)1月19日發起的商潢戰役,歷時10多天,國軍損傷5000餘人。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圍了六安蘇家埠等國軍據點,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歷時48天,國軍損傷30000餘人,生擒總指揮厲式鼎,解放了淠河以東的廣大地區,韓衛民還參加了潢光戰役,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此後,韓衛民任第十二師第卅六團教育參謀、第十一師司令部通訊股長等職(時師長陳再道、政委陳錫聯)。5月,在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後,韓衛民所在的紅四方面軍(時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撤離了鄂豫皖蘇區,9月突破了國軍的圍追堵截,10月12日西行5千里,戰勝了艱難險阻,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 1933年(民國廿二年)1月占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紅軍的長征。在川陝蘇區時期,韓衛民於2至6月參加了反「三路圍攻」作戰;11月至1934年(民國廿三年)9月參加了反「六路圍攻」作戰。
1935年(民國廿四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的紅一方面軍,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紅四方面軍奉命放棄川陝蘇區,向西挺進,韓衛民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踏上艱苦而漫長的長征路(中革軍委主席張國燾,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此時紅四軍主官為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全,轄第十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擴編為紅九軍,第七十三師擴編為紅卅一軍)。5月中旬占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四川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中共中央召開了「兩河口會議」,會議決定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軍委副主席。紅四方面軍有8萬多人,裝備精良;而毛、張、周紅一方面軍只有不到8000人,而且裝備落後。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占領青海、新疆」。7月21日兩軍交換了一些幹部,紅四軍的主官也調整為: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政治部主任劉志堅,轄第十師(師長王友鈎、後王近山代,政治委員葉道志)、第十一師(師長周世元、政治委員陳錫聯)、第十二師(師長張賢約、政治委員胡奇才)(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一、三、五、九軍團依次改為第一、三、五、卅二軍,紅四方面軍的第四、九、卅、卅一、卅三軍保留番號)。8月15日,兩軍混編共同北上,紅四方面軍張國燾和中共中央軍委朱德率左路軍(第五、九、卅一、卅二、卅三軍)。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此後紅四軍同中共中央及前敵總指揮部率右路軍(第一、三、四、卅軍,即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等)一同行動,向巴西、班佑開進。10月5日,張國燾命令右路軍中的原紅四方面軍部隊離隊南下川康,紅四軍於是回到紅四方面軍行列。在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韓衛民三次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憑着堅不可摧的革命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尤其第二次過草地時,他連續幾天以草根樹皮充飢,在與戰友相互攙扶之下,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草地。韓衛民在長征路上各次重大戰鬥中,率領第十一師通信股的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傳達命令,傳送戰況和情報等任務。1936年(民國廿五年)7月初,張國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在甘孜與紅二軍團、紅六軍團會師,二、六軍團和紅一方面軍的第卅二軍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22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和紅一方面軍會師。1937年2月,韓衛民參加了山城堡戰役及援西軍(時援西軍負責人為劉伯承、張浩、李達、劉曉,率第四、廿八、卅一、卅二軍、騎兵一團)的工作。長徵結束後,紅軍總主力由出發時的30萬人銳減到2萬5千。付出沉重的代價。
1937年(民國廿六年)8月25日,紅四方面軍倖存主力和紅廿九、卅軍等整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投入抗日戰爭。9月,韓衛民隨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陸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王宏坤旅長開赴晉東南恆山抗日前線(時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師參謀長倪志亮,師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10月他隨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團陳錫聯團長參加了襲擊山西代縣陽明堡機場的戰鬥,殲滅日軍百餘人,毀傷飛機廿四架,有力地支援了太原會戰。1938年(民國廿七年)3月,韓衛民率部參加響堂鋪伏擊戰。4月參加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作戰。
1940年(民國廿九年)5月,韓衛民任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十四團參謀長(時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旅政治委員謝富治、副旅長趙輝樓、旅參謀長曾紹山、旅政治處主任盧仁燦,副團長劉鶴亭、團政委及政治處主任趙蘭田)。7月22日至12月5日,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進攻戰役首先由8月20日20時發起正太鐵路破襲戰,至9月10日為第一階段的主要戰場,他在三八六旅陳錫聯(後為三八五)旅長的指揮下,協助孔慶德團長率部從山西武鄉駐地經過兩天一夜急行軍,占領了位於山西陽泉西南的戰略要地——獅垴山陣地。三日後駐陽泉日寇獨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團第十五大隊德江光中佐率部進犯獅垴山,日軍以二十多架飛機,以及大炮和毒氣彈為掩護,對我軍獅垴山陣地輪番進攻。韓衛民身先士卒、手持雙槍指揮作戰,組織部隊依託陣地工事頑強阻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激戰六晝夜,殲敵四百餘人,擊落飛機兩架。此次守衛戰對保障八路軍順利實施「正太路戰役」,具有重大意義。10月,他還參加了黃崖洞保衛戰和關家垴戰鬥。
1942年(民國卅一年)4月,韓衛民任第十八集團軍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參謀長(第一二九師師部兼太行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兼、政治委員鄧小平兼、參謀長李達兼、副司令員王樹聲,分區司令員范子俠、後為宗鳳洲,分區副司令員劉金軒、分區政委朱穆之、分區專員為範文彩)。第六軍分區當時下轄武安團、邢臺團、沙河團和第卅九團。1943年(民國卅二年)10月6日,第一二九師師部併入八路軍總部,仍保留第一二九師番號。太行、太岳、冀南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領導,太行軍區與一二九師分開。韓衛民在六分區時期,參加了太行區1944年(民國卅三年)反「掃蕩」作戰和1945年春、夏季對日偽軍的攻勢作戰。
1945年(民國卅四年)4月,韓衛民由駐武安六分區參謀長調駐長治任第四軍分區副司令員;8月因上黨戰役爆發,太行軍區第四分區奉命改編為石(志本)支隊,支隊下轄第32團、46團、52團。其中第46團依託黎城縣獨立營組建,後併入壺關縣獨立營發展而來,第52團由潞城縣獨立營和平順縣獨立營發展而來,分區司令員石志本轉任支隊長,分區政委於一川任支隊政委,分區副司令員韓衛民任支隊參謀長,分區副政委楊紹曾後轉任長治市委書記兼市長。
在上黨戰役期間,石支隊三位主要首長分工情況如下:支隊長石志本專責指揮石支隊,配屬陳賡太岳縱隊跨區機動作戰;支隊政委於一川負責上黨戰役的後勤總指揮部領導工作,為三萬劉鄧大軍提供後勤保障和兵員補充;支隊參謀長韓衛民不參與石支隊實際軍事作戰,而是以新建四分區司令員名義指揮長治團、襄潞團在本區域內作戰。
1945年8月11日,進入到大反攻時,韓衛民被任命為駐平順寺頭四分區司令員(原四分區司令員石志本調太行縱隊任支隊司令員)。8月20日,中央軍委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副司令員滕代遠、王宏坤,副政治委員薄一波、張際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兼,副主任王新亭。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雪峰,副司令員黃新友、趙輝樓,副政治委員黃鎮、王維綱,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欽、副主任周光坦),下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軍區。8月底,原四分區改為晉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第十四軍分區,轄長治、壺關、潞城、黎城、平順等五縣。
韓衛民為第十四軍分區司令員時,正值日本宣布投降,他奉命率部參加了消滅上黨地區殘存的日偽軍據點的戰鬥。軍分區機關已由平順寺頭遷至微子鎮。與此同時,閻錫山於8月下旬,命令其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三個步兵師和兩個縱隊共一萬七千人,從臨汾、浮山、翼城等地進上黨地區接受日軍投降,並先後攻占了長治城和附近的襄垣、潞城、壺關、長子、屯留等六座縣城。中共中央軍委不讓閻錫山部受降,31日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鄧小平,「閻部一萬六千占我長治周圍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須堅決徹底全部殲滅之」。劉、鄧指揮部的作戰計劃是,調太行、太岳、冀南三個縱隊集結上黨,先拿下長治附近的六座縣城,吸引長治守軍出援,殲之。然後再集中主力合圍長治,採取圍三闕一的戰術,引誘守軍突圍,在野戰中將守軍圍殲之。
9月10日韓衛民奉命出擊,率部以一晝兩夜急行軍到達壺關城外,然後立即組織部隊攻城,經四個多小時激戰,攻破壺關縣城,殲閻錫山部七百餘人。20日旋即奉命率部與兄弟部隊一起合圍長治城。
十九軍固守待援。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主力太行、太岳、冀南等三個縱隊開始從長治城南、北、東三個方向向長治城發起連續攻擊。戰鬥至24日,閻錫山為解救長治守軍,急令第七集團軍彭毓斌率領第廿三和八十三軍八個師共兩萬餘人,自太原南下增援。鑒此,劉、鄧指揮部決定將強攻長治城,變為圍城打援。派太行縱隊全部、太岳縱隊主力(後又增調冀南縱隊)日夜兼程北上打援。
留下太岳縱隊一部和韓衛民率領的十四分區部隊及地方武裝繼續圍攻長治城。當時韓衛民十分擔心長治守軍趁機出城突圍。當面請示鄧小平,鄧政委果斷指示:「史澤波在等援軍。你們要偽裝主力,擴大攻城聲勢,吸引敵人援軍上門」。韓衛民奉命率十四分區部隊與兄弟部隊(決死第一旅和石何支隊)加強了對守軍的圍困和反突圍工作,並積極做出攻城態勢。
當10月5日援軍在屯留縣老爺山、磨盤垴及關上地區被我軍堵截穿插全殲後,長治守軍待援無望,遂於10月8日夜棄城向西突圍,朝浮山、翼城方向逃竄。但為時已晚。先是由石志本、何柱成支隊(轄卅二、四十六、五十二團)迅速趕到沁水佛廟嶺一帶與長子縣獨立團對逃軍實施了頑強阻擊,然後陳賡司令員率太岳縱隊從虒亭地區直出沁水之馬壁地區,控制沁河,對逃軍實施兜擊,至12日在沁河以東的將軍嶺、桃川地區將逃軍一萬餘人全殲,史澤波和師長多名被俘。至此,上黨戰役勝利結束。10月十四軍分區由潞城微子鎮調駐長治市區。
上黨戰役結束後,韓衛民參加了劉伯承司令員為被俘的閻錫山部高級軍官舉行的壓驚宴。從此,中共的晉冀魯豫地區日益鞏固,成為後來中共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基地,並為後來設立華北局和定都北京奠定了初步條件。
1945年10月15日石支隊奉命與上黨地方黨委政府正式脫離關係,離開上黨地區,轉隸新組建的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第六縱隊。12月8日石支隊奉命單獨改編為第十七旅(即上黨旅,由於沾上黨戰役的光,該旅為清一色的上黨地區上黨籍官兵),下轄第49團(原石支隊32團)、50團(原石支隊46團)、51團(原石支隊52團)。11月初,由於十四軍分區組成時間短才3個月,番號撤銷。11月中旬,韓衛民任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七旅副旅長。當月太行軍區進行了行政區調整,將原來的八個軍分區壓縮為六個。韓衛民到合併的第三軍分區任司令員。該分區管轄區域為:長治市、襄垣縣、黎城縣、潞城縣、壺關縣、長治縣和平順縣。進長治城後,韓衛民與當時的太行三地委,共同組織軍民清奸除殘,發展生產、保衛勝利果實,動員參軍參戰。
1946年(民國卅五年)6月,太行軍區將所屬第二、第三軍分區合併,組建了新的太行第二軍分區。原三分區機關與原二分區機關合併後,駐地由長治市區遷到左權縣。此時,韓衛民調到新的第二軍分區任副司令員(後改為第十三軍分區)。
1947年(民國卅六年)8月,韓衛民由十三軍分區副司令員調到晉城、焦作地區,接替何正文同志任第四軍分區司令員,該分區轄陵川、晉城、修武、溫縣、孟州、沁陽、博愛、武陟等八個縣(當時何正文調到剛成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任參謀長)。韓衛民在該分區期間,率部參加了豫北戰役,此役歷時兩個月,共殲四萬餘人,解放縣城九座及豫北廣大地區。豫北戰役結束後,韓衛民與賈久民政委率部揮師西進,先後參加了攻打焦作、沁陽、孟縣等縣城的戰鬥,共殲一萬多人。
1948年(民國卅七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為中原野戰軍,駐焦作第四軍分區司令員韓衛民兼任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六旅旅長,5月9日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韓衛民任華北軍區獨立第七旅旅長。韓衛民在任獨七旅旅長期間,曾帶部隊參加了11月29日由華北軍區三兵團發起的平津戰役。1949年(民國卅八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兼政治部主任。在二野期間,韓衛民率部參加了4月16日發起的安新戰役。
1950年1月,韓衛民任華北軍區山西省軍區榆次軍分區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副參謀長。
1951年4月赴朝鮮參加了朝鮮戰爭,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協助秦基偉軍長和張蘊鈺參謀長指揮作戰。4月22日至6月10日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後又參加了平(康)、金(化)、淮(陽)地區防禦作戰,以及1952年10月14日3時30分開始至11月25日的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歸國後,1955年2月12日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9月,韓衛民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軍銜。1956年3月任山西省軍區參謀長。1957年6月18日榮獲二級解放勳章。1960年7月起任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1981年10月7日,身經百戰的韓衛民將軍因病長眠於北京。1988年7月1日,又被追獲總參謀部085號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家庭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