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維基媒體歷史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韓民國歷史是朝鮮半島南北分治後南方政權的歷史。自南北分治以來,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四·一九運動垮台。以張勉為代表的民主內閣制第二共和國由於管理不力,成立僅8個月後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共和國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府。
在朴正熙執政的第三和第四共和國,韓國經濟在政府主導的外向型發展策略執導下發展迅速,創造漢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全斗煥執政的第五共和國,韓國經濟繼續保持了高速發展態勢。民主化後首位文人總統金泳三執政期間,韓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並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國經濟遭到重創,但在金大中總統的帶領下,韓國迅速擺脫危機,重歸正軌。
二戰後冷戰時期,韓國主要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關係。20世紀70年代初,隨着冷戰格局的結束,韓國開始與社會主義國家陣營接觸。1988年,盧泰愚當選總統後,開始推行「北方政策」,積極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並在1990年和1992年分別與前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93年,金泳三文人政府開始提出「世界化、民間化、多邊化、多元化、區域合作和面向未來」的外交政策。韓國外交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格局。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朝鮮半島南北分由美蘇託管,但雙方在成立半島統一政府方面分歧嚴重。1948年2月26日,在蘇聯和東歐國家拒絕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通過了「只在可能的地區進行大選」的決議。同年5月10日,半島南部舉行國會選舉,7月12日頒布總統負責制的《憲法》。7月20日,李承晚被制憲議會選舉為總統,並於24日宣誓就職。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宣告正式成立。[1]:18-22[2]:44-50
大韓民國成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隨即於9月9日在半島北部成立。韓國和朝鮮各自都宣稱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權,拒絕承認對方的合法性[3]:4。雙方都想通過武力實現統一。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最終爆發。戰爭停火後,美國與韓國結成軍事同盟,韓國成為美國反蘇反共的前沿陣地,美軍開始常駐韓國。美國同時對韓國戰後的恢復提供大量經濟援助。1953-1960年間,美國向韓國提供經濟援助總計17.45億美元[4]:99[5]:43。朝鮮戰爭期間,李承晚亦憑藉美國支持,以清除「殘餘共匪」為名逮捕異己議員,以暴力手段迫使國會通過「拔萃改憲案」,使其在第二屆總統選舉中連任總統[6]:118-121[7]:65-67。
根據韓國1948年憲法,韓國總統只能連任一次[8]:42。為謀求李承晚連任第三任總統,執政自由黨在1954年採用四捨五入的手段使原本被國會否決的改憲法案獲得通過[6]:154-156[7]:67。1956年5月,李承晚在有爭議的第三屆總統大選中當選韓國第三任總統。不過民主黨候選人張勉在競選中擊敗李承晚親信李起鵬,當選副總統[6]:156-157[7]:67-68。
1960年3月,執政自由黨為確保李承晚和李起鵬在四屆總統大選當選正副總統,在選舉中大肆舞弊,引發大規模的四·一九學生運動。第一共和國最終在此次民運中垮台。[6]:158-183[7]:68-69
李承晚政府垮台後,美國扶植李承晚心腹許政成立過渡政府。1960年6月15日,韓國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總統制為議會內閣制。7月29日,韓國進行民議院和參議院的選舉,保守民主黨分別獲得75.1%和53.4%的席位,取代自由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6]:184-188。8月12日,民主黨守舊派尹潽善在兩院聯席會議上以2/3的絕對優勢當選第二共和國總統。但他提名的舊派國務總理人選卻被國會否決,無奈提名民主黨新派人物張勉。張勉當選後沒有兌現其「不傾向任何一派,組建均衡內閣」的競選承諾,而是組建了清一色新派的內閣,不僅惹怒舊派,還遭來新派年輕議員的不滿。10月,民主黨舊派宣布另行成立「新民黨」。民主黨新舊兩派徹底分裂。[1]:67
由於執政民主黨保守性的局限,第二共和國對第一共和國遺留下來的選舉舞弊、血腥鎮壓民主運動、以及腐敗等問題態度很曖昧。韓國經濟在第二共和國時期也是每況愈下,一團糟。據統計,1960年7月至1961年5月,韓國經濟生產萎縮9.8%,通貨膨脹高達38%,45%的韓國勞動人口處於失業狀態。有近22萬戶家庭處於缺糧狀態。政府的不作為引發民眾強烈不滿。韓國持續爆發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政治經濟形勢一片混亂,出現「日出遊行,日落息」的現象。在1960年5月至1961年5月的1年時間裡,韓國有95萬人次參加了2000次的示威遊行。在四·一九運動一周年紀念的集會上,漢城的大學生喊出了「南北學生板門店相會!」的口號[1]:68-72。1961年5月16日,少將朴正熙發動五一六軍事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9]:115-118。
五一六軍事政變後,國會被解散。朴正熙通過軍方成立的國家重建最高會議掌控國家。此外,他還成立了直接匯報於他的中央情報部。1962年11月,國家重建最高會議頒布新憲法,廢除議會內閣制,恢復總統直選,並將兩院制改為一院制。12月26日,新憲法經公投獲得通過後生效[7]:72-73。1963年8月30日,朴正熙為競選總統退役,並加入金鍾泌事先為其準備好的民主共和黨。10月15日,他以民主共和黨總裁和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參加「還政於民」的韓國第五屆總統選舉,最終以1個百分點的優勢險勝民政黨候選人尹潽善當選總統[註 1][6]:241。
與李承晚「先統一、後建設」的策略相反[8]:55-56,朴正熙奉行的是「經濟第一」的治國理念[7]:74。為發展經濟,朴正熙探索、制定出更適合韓國國情的政府主導、出口主導、非均衡發展的戰略[10]:63-65。1962年1月,朴正熙政府開始實施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62-1966年)[11]:90-91。期間,韓國經濟取得了8.5%的增長率[10]:63-65。為了吸引外資與技術,朴正熙政府積極與美國和日本發展友好關係。通過參戰越南戰爭,朴正熙使韓美同盟關係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作為對韓國參戰的補償,美國為韓國軍隊武裝了現代化的武器,並給予韓國大量的經濟、技術援助[1]:105。1965年12月18日,朴正熙政府結束了韓國與日本近14年的談判,與日本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2]:172[13]:280。東北亞地區的美日韓同盟正式確立[13]:257。雖然此舉在韓國國內遭到強烈反對,而且給韓日關係日後的發展留下了陰影,但通過與日本邦交正常化,朴正熙政府從日本得到了很多的經濟利益[12]:172-175。
1967年5月,朴正熙在第六屆總統選舉中以54.0%對37.7%絕對優勢,再次戰勝在野黨領袖尹潽善當選總統。為長期掌握總統大權,1969年9月14日,執政民主共和黨在只有本黨議員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允許總統「三連任」的憲法修訂案。10月,「三選改憲」經全民公決獲得通過[1]:85-86[7]:76-77。第二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67-1971年)期間,韓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階段,增長率達到9.7%[11]:105,建設了京釜高速公路、浦項鋼鐵、蔚山石化工業園等重大項目[1]:114-120。為縮小不斷加大的城鄉差距,朴正熙從1971年開始了旨在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新鄉村運動[7]:152-153。
1971年4月,在第7屆總統選舉中,朴正熙遇到在野黨領袖金大中強有力的挑戰[7]:77。最終,朴正熙以不到100萬張選票的微弱優勢險勝金大中,再次當選韓國總統。但在隨後的第八屆國會議員選舉中,金大中的新民黨獲得了89個席位,遠遠超過抵制修改憲法所必須的法定票數65票(三分之一)[14]:161。韓國在野黨在國會首次如此接近執政黨的力量,在國會基本形成兩大政黨體制的格局[7]:78。
朴正熙贏得第七屆總統和第八屆國會選舉後,韓國國內反對朴正熙獨裁的民運變得高漲[7]:78。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以實現朝鮮半島統一和應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需要改革現有體制為由,實行全國戒嚴,廢除憲法,解散國會,禁止一切政治活動,新聞、報紙、電視台實行軍事管制,史稱「十月維新政變」[13]:81[1]:128。10月27日,朴正熙政府頒布《志在祖國和平統一的憲法修正案》,即《維新憲法》,11月23日,經國民投票獲通過[12]:184-185[14]:167。1972年12月23日,朴正熙作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被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為第8任總統。韓國進入「維新體制」的第四共和國[1]:129。通過十月維新,朴正熙將國家元首、政府最高長官、內閣主席、軍隊統帥、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統一主體國民會議議長等大權集為一身,把其獨裁統治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朴正熙利用憲法所賦予的非常措施權,對社會實現全面的超強管制[12]:186-187[14]:169。1978年7月6日,朴正熙通過第二屆統一主體國民議會這個投票機器,再次毫無懸念地當選第九屆總統[8]:76[7]:79。
第四共和國開展了第三(1972-1976年)和第四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77-1981年)。韓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發展的重心開始向重化工產業傾斜。隨着浦項鋼鐵擴建項目的完成和現代重工等大型造船企業的興起,韓國在三五期間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國[15]:40。韓國汽車工業也實現了國產化,並於1976年1月開始批量出口[16]:171。1977年,韓國成為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個出口超100億美元的世界出口大國[9]:199-200。同時新鄉村運動也取得豐碩成果。1970-1978年間,韓國農民人均收入從165美元增加到778美元[11]:127-128。1979年,韓國98%以上的農戶用上了電[11]:126,村村通自來水,並根除了霍亂、傷寒等瘟疫疾病[9]:190。
在朴正煕不斷加強其獨裁統治的同時,要求民主和廢除「維新憲法」的民主運動在韓國也不斷高漲。1979年8月,朴正熙為鎮壓異己勢力,取消了在野黨領袖金泳三的國會議員資格。此舉在韓國政壇掀起軒然大波。66名新民黨議員集體辭職。金泳三的政治根據地釜山、馬山和昌原等地爆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史稱「釜馬事態」。10月26日,朴正熙和青瓦台警衛室室長車智澈與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在一場內部宴會上就「釜馬事態」的看法發生爭執。遭到責罵的金載圭惱羞成怒,開槍將朴正熙和車智澈殺死。「維新體制」就此瓦解。[1]:138-140[7]:80-81
朴正熙遇刺身亡後,總理崔圭夏代行總統職務,後於1979年12月6日被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為第10任總統。具有民主化改革意識的崔圭夏隨即在12月7日解除了「總統緊急措施」,釋放民主派政治犯,並解除了對民主運動領袖金大中的軟禁,史稱「漢城之春」。陸軍參謀總長鄭昇和擔任戒嚴司令後開始清除軍隊中的朴正熙勢力,調換保安司令全斗煥親信、首爾城防司令全成珏,引發全斗煥的不滿。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雙十二政變肅清鄭昇和,開始掌控軍政大權。1980年5月,反對獨裁統治的民運再次高漲。5月17日,全斗煥宣布全國擴大戒嚴,血腥鎮壓光州民主化運動,完全控制韓國政局。8月16日,崔圭夏宣布辭去總統職務[7]:82-84。8月27日,全斗煥被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為第11任總統[1]:198。1980年9月27日,全斗煥政府為區別於朴正熙的維新體制,頒布憲法修正案。新憲法取消了統一主體國民會議,並將總統任期改為7年但不得連任。10月17日,全斗煥強行解散在野黨,並逮捕金大中、金泳三等在野黨領袖。10月27日,有「第二維新憲法」之稱的新憲法經公投後正式生效。1981年1月,全斗煥組建民主正義黨。在2月25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全斗煥以90.6%的絕對優勢被5277名選舉人團間接選舉為第12任總統。韓國從此進入全斗煥軍政獨裁的第五共和國。[7]:84-85[1]:198-199
全斗煥執政時期,韓國經濟繼續保持了朴正熙執政期間的高速發展態勢。雖然朴正熙被暗殺後韓國經濟出現劇烈震盪[註 2],但全斗煥掌權後,經濟發展迅速恢復。五五期間(1982-1986年),韓國經濟增長率達到9.8%[11]:50。在「民間主導、穩定發展、自由競爭」的發展戰略引導下,韓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電子、半導體、汽車等產業發展迅猛。通過強勢打壓房地產投機,全斗煥有效遏制住通貨膨脹,使韓國免於重蹈日本式的「泡沫經濟」。1988年,韓國通貨膨脹由1980年的29%下降至個位數。失業率也下降到前所未有的2.5%。國際收支經常性賬目從1986年開始保持平衡。此外,全斗煥政府還加大了對教育研發、醫療保險、城市住房、衛生防疫、鄉村建設、工資福利等方面的投入,以「增進國民福利」。1986年,韓國儲蓄率有史以來首次超過投資率,本國資本迅速積累,中產階級迅速壯大,社會分配更加平等。1986年,韓國成功舉行亞運會後,又於1988年成功舉行了奧運會。[7]:170-173[11]:55
全斗煥執政時期,韓日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1983年1月1日,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應邀訪韓,代表日本政府首次以「謝罪」的心情就日本二戰期間的侵略行為公開「反省」,並決定向韓國提供7年期總計40億美元貸款的援助(總金額為1965年以來日本對韓投資總額的3倍,不過其中約3/4用於購買日本產品)。1984年9月6日,全斗煥對日本進行了回訪。美日韓同盟關係得到加強[7]:231-232[1]:225-227。全斗煥執政期間,韓國國內的反美情緒高漲。韓國社會階層普遍認為全斗煥獨裁政權的建立,以及對光州民主化運動的鎮壓有美方的縱容與支持[1]:222-225。
儘管在經濟發展與外交方面舉得成就,全斗煥政府的威權統治不斷遭到以金泳三和金大中為首的韓國在野黨民主人士的挑戰,要求改憲的鬥爭一直不斷。但全斗煥堅持在1988年奧運會之前不進行修憲,下屆總統要通過間接選舉產生。1987年6月,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被拷打致死,引發全國範圍的大規模六月民主運動。迫於壓力,全斗煥的接班人盧泰愚在同年6月29日發表了六二九宣言,同意總統直選。7月1日,全斗煥接受了盧泰愚的提議,並在10天後辭去了民正黨總裁的職務。[7]:88-89[1]:204-212
1987年10月12日,新修訂的民主化憲法在韓國國會獲得通過。這是韓國沿用至今的第六共和國憲法。在隨後的總統大選中,盧泰愚擊敗金大中、金泳三和金鐘泌當選第13任總統[7]:91。1992年大選,金泳三成為韓國民主化後的首位文人總統。文人政府致力於清算獨裁、懲治腐敗,將全斗煥和盧泰愚兩位前總統推上了法庭,並通過肅軍運動結束了韓國40餘年來軍人執政、干預政治的局面[1]:252-257。續金泳三之後,另一位民運領袖金大中在1997年當選第15任總統。2002年盧武鉉執政後,保守黨勢力開始增強。第17、18任總統李明博和朴槿惠皆來自右派保守黨[7]:103-108。2017年,崔順實事件引發朴槿惠被彈劾後[17],左派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當選總統並執政。然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及多位共同民主黨高層醜聞爆發拖累文在寅政府,在2022年韓國總統大選,由國民力量提名的尹錫悅當選新任總統,保守勢力再度入主青瓦台。
外交方面,第六共和國成立後,盧泰愚政府藉助舉辦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機積極開展北方外交,先後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為韓國外交拓寬了更大的空間[18]:159。金泳三執政時期,韓國提出世界化、多邊化、多元化、地區合作、面向未來的「新外交」理念,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大大提高了韓國的國際地位。韓國在加入聯合國僅4年後就在聯合國大會上當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並成功申辦第三屆亞歐首腦會議[7]:244-250。金大中和盧武鉉執政時期,韓朝關係有了重大突破。兩國先後在2000年6月和2007年10月舉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首腦會議[7]:252-261[1]:333-334。2008年保守派李明博執政後,韓朝關係迅速變冷[1]:358。2017年左派文在寅執政後,韓國借舉辦2018年平昌冬奧之機與朝鮮改善關係。雙方在2018年舉行了3次首腦會晤[19]。但自2020年起朝韓關係再度轉冷,並在2022年保守派尹錫悅執政後跌入谷底[20]。
經濟方面,盧泰愚執政期間,韓國在1991年成為世界第15大經濟體,但增速開始放緩,相比出口,內需拉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大[1]:242-243。隨着各項法律的實施,韓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形成[21]:132-133。1996年,在金泳三執政末期,韓國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萬美元,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並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7]:17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韓國。金大中在最危機時刻當選第15任總統。金大中在企業、金融、公共事業和勞動保障四個領域對韓國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韓國迅速走出金融危機陰影,並成功轉型[11]:337[22]:161。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襲擊韓國,但韓國不到一年就反轉局勢,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0個會員國中復甦最快的國家。2009年,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呈現負增長的情況下,韓國經濟實現了0.2%的正增長。2010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1%,時隔3年重新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人均GDP時隔3年後重新超過2萬美元,外匯儲備達2915.7億美元,外匯儲量世界第六[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