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漢傳佛教八大宗之一,藏傳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秘密佛教,又名金剛乘(梵語:वज्रयान IAST,羅馬化:Vajrayāna; 藏語:རྡོ་རྗེ་ཐེག་པ་,威利轉寫:rdo rje theg pa;蒙古語:Очирт хөлгөн),是佛教的其中一種修行方法,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1]、秘密教[2][3]、秘密乘[4]、密乘[5]、金剛乘[6][7]、真言乘[8]、瑜伽密教、金剛輪[9]、真言宗[10]。
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東密的道場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來。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雲南、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賢王如來、金剛總持等。南詔大理國還盛行過阿吒力教,俗稱滇密。
佛教密宗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以密續(稱為怛特羅)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一對一秘密傳授。佛教經論中對密意契經最早引述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11],無著《集論》認為需要對其進行秘密抉擇[12],金剛乘在見地上認為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13],並融會了許多大乘佛教空宗與有宗的理論學說。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來的「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不可輕易示人,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或稱為「密宗」與「顯宗」。現代密宗又分為東密、台密和藏密。
「金剛」意即不可摧毀的空「在哲學意義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並導致佛性的金剛石那樣堅硬和銳利的智慧」。長尾雅人解釋說,金剛二字原為電光,是因陀羅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謂金剛杵。從二諦講,勝義所說的金剛是無畏,不可毀壞;世俗則指金剛杵,謂其智堅利。密教把它作為一種能斷除一切煩惱,鎮伏妖魔的兵器,有時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
「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東西的一種器具,有「負載」的意思。佛教認為,它能運載芸芸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合為金剛乘[14]。
部派佛教《阿含經》亦有咒語,如《雜阿含經》中有治蛇毒咒術章句[15],《長阿含經》之《大會經》記載:釋迦牟尼說出很多具有保護功能的偈語,為天、神、鬼、阿修羅、五通仙人降伏幻偽虛妄之心。龍樹《大智度論》稱得陀羅尼等功德者名為菩薩摩訶薩[16],並略有五百種陀羅尼[17]。
各種陀羅尼及咒術儀軌等後來集結為「持明呪藏」[18],以《陀羅尼集經》[19]和《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為代表,多為儀軌、咒語,火祭,講究神通與驅使鬼神等內容,不涉及高深的義理。
當被稱為純密的胎藏界與金剛界密續出現之後,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日本空海將其稱為雜密。藏傳佛教,稱呼它為事續,因為它需要倚靠外部的儀軌及咒語才能夠得到相應[20]。
密教來源有二說法,學術界稱其來自《吠陀》與《奧義書》,例如「阿闥婆吠陀經」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羅門法;後來,密宗的《蘇悉地經》和《大日經》的增益、降服、息災三法,不但與「阿闥婆吠陀經」咒術的名稱相同,內容也無差異;《金剛頂經》又加入敬愛法與鉤召法,成為五種法。佛教密宗與印度教中的怛特羅密教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說,密宗也說人體是宇宙的縮影,與性力派一樣強調世界萬物分陰陽,互相依存,無事物孤立存在,但僅依內容有相似就判說密法來源自吠陀與奧義書,此是不嚴謹之做為,亦與佛經中所述違背。
佛教界稱密教緣自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所說的秘密教門,對於未得密法者不得公開,因而又被稱為密教。由龍猛菩薩開南天鐵塔所取得密教經典,密教經典的梵文叫怛特羅,意思是紡織時的經線。自《蘇悉地經》等起稱為「真言」密教。
胎藏界密法是以密續《大日經》[21]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密宗流派。它與金剛界合稱二部純密。《大日經》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三句義為根本,宣說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13],並將行者初發的一切智心比喻為處在「胎藏」[22];胎藏界密法,結合了方便學處[23]、真言手印、和曼荼羅觀想。
日本密宗稱大日如來代表的就是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修行真言密法的目的,就是在於發揚這個清淨菩提心,通過三密加持使自己與大日如來合一,最終即身成佛[24]。藏傳佛教稱胎藏界密法為行續、行怛特羅、或二俱續、事二俱瑜伽,視它為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修持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行續外在的真言儀軌與內在的禪定修持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稱為行續[25];它與事續不同的地方在於,雖然它也重視咒語儀軌,但是它已經進入理論層次,更為重視般若智慧的層面,因此,它可以被視為是事續的進一步發展[26]。
金剛界密法是以密續《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的密宗流派。它與胎藏界合稱二部純密,它略晚於胎藏界傳承,但幾乎是同時間出現。《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27]有十萬偈,與《大般若經·初會》(四百卷)規模相當,不空三藏節略翻譯了第一會第一品和第六會,即《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常稱為《金剛頂經》)[28]和《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一卷,常稱為《理趣經》)[29],這兩部經是唐密的中心,後傳至日本,形成東密與台密。
不空三藏選譯了瑜伽十八會中第一會第二品等的少量內容[30],對除第六會之外諸會的金剛薩埵有關儀軌也多有選譯。北宋時代繼續對《金剛頂經》進行翻譯,施護全譯了瑜伽十八會中第一會即《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法賢全譯了第六會即《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一般認為法護翻譯的《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就是第九會《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31],而施護翻譯的《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七卷)就是第十五會《祕密集會瑜伽》,而施護翻譯的《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六卷)很可能是第十六會《無二平等瑜伽》。
藏傳佛教稱金剛界密法為瑜伽續、瑜伽怛特羅,視它為下三部瑜伽之首,修習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稱之為瑜伽續是因為他們重視內在的禪定體驗[32];它與無上瑜伽部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可修行雙身法[33]。
無上瑜伽續(Anuttarayoga Tantra)及其他下三續的密宗流派都有自己尊奉的本尊與密續經典,其中著名的流派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歡喜金剛、勝樂金剛等。這些流派可以被大致分類為大瑜伽怛特羅(Mahāyoga)與瑜伽母怛特羅(yoginī-tantras)二個大的流派。在現存的印度梵文資料中,並沒有記載無上瑜伽續這個名稱,只有大瑜伽怛特羅與瑜伽母怛特羅的名稱出現。記載時輪金剛的時輪金剛續是最晚出現的流派。
無上瑜伽續與下三續,最大的不同,在於重視修練人的內在氣脈、明點、拙火,使它導入中脈,以求快速成佛。他們修練內在氣脈的方式有許多,其中條件最嚴格的是二根和合的修行。
無上瑜伽教派將金剛乘教法概括為生起次第法和圓滿次第法。生起次第的梵語名稱是「鄔巴底札瑪」(utpattikrama),意為使生長或創新﹔圓滿次第的梵語名稱為「奢婆那札瑪」(shavannakrama),意思是無精進施力所生。「札瑪」(krama)有次第和方便兩層含義。生起次第為自身觀為本尊身之修行﹔圓滿次第則為自意觀為本尊意之修持。
無上瑜伽續後來傳入西藏成為西藏密宗的主流,大瑜伽怛特羅被譯為父續,瑜伽母怛特羅被稱為母續,而時輪續則自稱為無二續,地位高於父續與母續之上。
由於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直接導致了印度佛教滅亡。現代研究中有人聲稱,由於信徒要向密教阿闍梨奉獻瑜伽母以供雙修(一種性行為修行方式),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使東印度波羅王朝護持的密教化佛教最後滅亡。此後印度大陸僅在孟加拉吉大港地區還有密教活動。20世紀80年代緬甸僧王到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弘法,使全部密宗信徒改信上座部佛教。
密宗在漢傳佛教中源遠流長、影響深刻,被列為十宗之一。
在成體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稱為「雜密」的一些密法已經就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三國吳黃龍二年(西元230年)竺律炎譯出《摩登伽經》,支謙譯《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等。
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不空曾奉其師金剛智之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在普賢阿闍黎座下受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法灌頂[34]。回中國後先後譯出密法11部、143卷。
在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因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縝密壇城布置與繁複儀軌教授的唐密傳承遭到斷絕,僅留大悲、尊勝、準提、穢跡等較簡明之獨部密法為大眾知悉,詳細儀軌在禪宗、華嚴宗等出家眾中隱密傳承下來。另外未受法難影響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東密、台密傳承保存至今日。
無上瑜伽續只有密集金剛(《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大威德金剛(《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縛輪觀想成就儀軌經》)、喜金剛(《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和幻化網(《瑜伽大教王經》)等少部份密續和儀軌在宋代傳入中國。宋朝與遼、金、西夏等朝代的密教十分發達,法天與天息災、施護同召見,問佛法大意,對揚稱旨。[35]僧人守真「開灌頂道場五褊,水陸道場二十餘會,僧尼從而諸法者三千餘人」。[36]北宋天禧元年曾禁止《頻那夜迦成就儀軌經》進入大藏經,無上瑜伽在明朝後就不再有太大影響。
日本密教的回傳,近代先有民初時期,王弘願翻譯豐山派大僧正權田雷斧的著作,並邀其來華傳法。1924年,權田雷斧以七十九歲高齡來到廣東潮州,為王弘願等人灌頂授法,翌年王親赴日本修習密法。繼王弘願後,不少居士僧侶爭相赴日求法,其中持松法師三赴日本,回國後於1953年創立上海靜安寺真言宗道場,因回流自日本人手中,為政府所禁忌,又出現顯密二教互相攻擊,王弘願傳法資格被受質疑等問題,令密教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為艱。其後豐山派在香港大坑成立分會,招收信徒,但始終未能擺脫日本人宗教的影子。自1987年法門寺唐密地宮曼荼羅出土以來,國內佛教界一直大力推動唐密復興,已故前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及大興善寺界明老和尚對有關的推動不遺餘力。
毗沙門天王是佛教護法,也叫多聞天王,見於《佛說毘沙門天王經》等,在印度自古就極受重視,說一切有部《十誦律》將此《阿吒那劍》(晉言《鬼神成經》)列為十八部最重要經典之一,在漢地唐代十分盛行,由於手持吐寶鼠,象徵帶財無量,故又稱財寶天王。
中國的觀音菩薩信仰約始於四世紀,其普遍信仰的是聖觀音、白衣觀音、楊枝觀音等化身。在西藏,主要信仰的是四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及千手觀音等化身,其密咒分別為六字大明咒、十一面觀音咒、如意輪觀音咒、大悲咒,顯密兩系今日皆所受持。其中,出自伽梵達摩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的「84句大悲咒」,爲漢傳密宗三大陀羅尼(真言)咒之一。
尊勝佛頂又名佛頂尊勝、除障佛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唐代流行的經典,主要內容是佛為善住天子宣說攘災延壽之法,顯示尊勝陀羅尼之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咒爲漢傳密宗三大陀羅尼咒之一。
準提菩薩被認為是觀音大士的化身,印度盛行準提菩薩法,見於《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唐代有五譯,從遼代以降的準提法已經漢化,也與一開始的印度準提法不同。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咒經》中有寶篋印佛塔法門和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咒(即寶篋印陀羅尼咒)法門。寶篋印咒爲漢傳密宗三大陀羅尼咒之一。
密宗在日本稱作密教,分為東密和台密。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由弘法大師空海從唐朝傳回日本。804年,弘法大師隨第17次遣唐使入唐求法,拜惠果和尚為師,天資稟賦,惠果毫無保留地把密宗大法,一一傳授給空海,親封空海為「真言付法第八祖」,賜他「遍照金剛」法號。空海勤奮好學,還學會了書法、繪畫等多種中國文化藝術,以及修路、架橋等先進生產技術。
空海回國後開創真言宗,又因以東寺為發源地,故稱為東密;另有台密,台密體系是於最澄法子法孫繼續赴唐留學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於日本。
觀想和實踐雙修法,在東密是違法的,會被驅逐宗門。只有台密和藏密可以觀想跟實踐。先受三壇大戒三昧耶戒,最後受金剛界與胎藏界兩大灌頂,並專修三密相應,就可以即身成佛。立川流在鎌倉時代盛極一時後被禁止。
空海(弘法大師)創始,東密即「東寺(教王護國寺)之密教」之意。顯密之分就是東密八祖空海提出。東密認為僧者應以禁慾為主,密教二祖龍樹菩薩對密宗的弟子也教導要禁慾為主。東密空海門下不准僧侶與女人交談,一定要嚴守戒律甚至規定佛門聖地是女人禁地,所屬東密的寺院不准女人進入,東密高野山的僧侶們到現在一直過出家生活,並沒有娶妻生子。東密有特有的苦修肉身舍利方法。
最澄(傳教大師)創始,台密即「天台密教」之意。後來天台宗的最澄大師在高野山向空海學習密宗時期,把空海的極端苦行和嚴守戒律等規矩帶入天台宗。
台灣密宗源自日本密宗,日據時期即有「真言宗高野派」於明治29年(1896年)、「天台宗」於明治44年(1911年)、「真言宗醍醐派」於大正15年(1926年)來台灣布教,真言宗高野派在西門町設立台灣總本山「新高野山弘法寺」,並在各地廣設布教所(例如:花蓮之吉野布教所,今慶修院)。戰後,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台灣也進入戒嚴時代,佛教的發展較為受限,直至70年代悟光上師赴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研習真言密法,入真言宗專修學院研習教相,得法為真言宗中院流付法傳燈大阿闍梨,在高雄市內門區創立真言宗光明流五智山光明王寺。
藏密一派則源自西藏,最初有噶舉學會,後則有日常老和尚的福智僧團。
阿利僧派,又名阿闍梨派,是緬甸蒲甘王朝阿努律陀改宗上座部佛教前的密宗教派,可能是七世紀時在印度傳入;傳布於雲南(南詔、大理)一帶的密宗稱為滇密,與之相關。
他們食肉飲酒不強調戒律,上師可以娶妻生子,是密宗與印度教、緬甸民間宗教(那加與納特崇拜)等的混合體。他們特別崇拜大黑天,他們在緬甸消失但在雲南生存至康熙時代。
流傳在西藏地區的密宗派別,來自印度佛教。它始於蓮花生與寂護,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密宗傳承。它包含了四部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但是以無上瑜伽續為主,又可分成舊譯派的大圓滿傳承,與新譯派的大手印,形成兩大主流。
佛教自印度和尼泊爾大規模傳入西藏時,正值印度金剛乘佛教發展期,金剛乘得以在藏傳佛教獲得發揚光大,成為藏傳佛教中最有力的一隻傳承。公元八世紀,西藏便有「金剛乘」或「果金剛乘」的名稱,作為密宗的別名。果金剛乘全名「果秘密金剛乘」。「果」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標,密教特指通過各種特殊的方法和途徑苦心修證所得的不變大樂。[38]
相對於佛教顯教,因相乘或般若乘提出來的。顯教是因相法,講求理論﹔密教是果法,著重探討實踐方法和輔助修煉的各種儀軌、咒語等,實踐以理論為指導,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驗証,兩者互為增益,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藏密主張以欲貪作為修行的助力,使修行者經由秘密儀式、神通與禪定修行(稱為天瑜伽),得到空見,最終得到解脫[39]。
在西藏一些苯教的神被當時的傳法阿闍梨收編為護法神,例如:永寧十二地母(十二丹瑪護法),印度教一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編於護法之列(如象鼻天、地天、大黑天)。
密宗典籍浩瀚,僅《金剛頂經》據不空三藏稱就有十八會,梵本傳世不多,但中國西藏和漢地保存譯本頗多。漢譯密藏經軌計有400部,681卷,經疏14部,81卷,合計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計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譯及複本;西藏甘珠爾中收密部經典728部,丹珠爾收各種經疏、儀軌、成就法等計3120部,全部約合100餘萬頌,約當漢譯3000餘卷。日本和西方國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攝真實論》、《寶篋莊嚴》和《成就法鬘》等等[40]。
日本密宗的根本經典,歷代有以《大日經》、《金剛頂經》和《蘇悉地經》為首的「五部秘經」、「三部秘經」、「五經二論」等不同的說法。此外《金剛經》、《理趣經》與《理趣經疏》、《大日經疏》等也很重要。藏密經書中,《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為藏密行者所廣泛持誦,是一切密續最殊勝的根本經典。《時輪金剛密續》為無上瑜伽部最晚出現的教法,除接受過灌頂儀式的人之外密不外傳。論書中最有名是《密宗道次第廣論》。
密宗經典被稱為「持明藏」或「續部。」持明的「明」原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義譯,以後逐漸轉為聖典,此處的「明」專指本尊咒語大樂,用極其深奧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持明藏,又叫「持明乘」。誦行咒語,聚集資糧,獲得持明果。
密宗是通過布施、菩提心、曼荼羅、真言、灌頂、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稱「方便乘」。如果沒有方便相助,難以修得成就。[41]金剛乘著重講述從佛的思想意趣所產生的各種真言咒語及其儀軌道,是方便和智慧雙運的金剛菩薩的瑜伽,最終証得金剛身。[42]
日本密宗空海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故稱「密宗六大」[24]。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識」為「心法」,屬金剛界。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為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唐朝不空三藏譯《理趣經釋》:「以自金剛與彼蓮華,二禮和合成為定慧。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43],五塵成大佛事。」傳統上依據安慧對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所引用契經中的「二二數會」[44]的秘密抉擇,將二根[45]解釋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定與慧[46]。現代顯教和密教之間,密教不同傳承之間,對雙身法問題存在諍論。
密教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城、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徵。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47],即手結手印(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48]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婆羅門教火祭的儀式,稱為火供,梵語「護摩」,譯為中文是「焚燒」、「燃燒」。護摩的作用是,藉由火焚供品,供養諸天聖眾,以便達到息災、祈福與超度的目的。其祭祀,包括四郊五嶽諸天。婆羅門教有四十四種的外道火供方法。然而如《大日經疏》所記述,佛法之護摩有二:一、外護摩,設壇以世火燒供品。[49]二、內護摩,自身為壇,以如來之智火,燒煩惱之薪。[50]
早在部派佛教時代,佛教戒律就對剛剛被納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應。在《四分律》[51]和《十誦律》[52]中,已經有了與密咒相關的內容。這些小乘戒律開許治療齒痛、腹痛、護身的咒語,而對其他的咒語實行控制[53]。
其後當早期的雜密開始流行時,梵網等大乘戒也都能適應事相,資用於密教的儀軌。當時來到中國傳揚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顯著而精通律學者[54],究其原因,是因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語法術借他力而為之,因此用嚴明的戒律約束自己,可以補自修之功,並且還有未雨綢繆,防止咒言密法濫用的果效。密教很強調皈依上師,皈依上師可離我慢,並以嫡傳之方式一代一代傳授密法。但東密沒有四皈依,也只是三皈依,四皈依是由藏密所發展出來的。
在純密傳入中國的唐代,密僧們仍然保持着重視戒律的傳統。而且為了適應密宗複雜的事相,規定實行密法咒術的次序儀軌,專門的密教律也應運而生。善無畏翻譯了含攝密教戒律的《蘇悉地經》與《蘇婆呼童子請問經》[55],並為《蘇悉地經》作供養法,使之廣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稱為三昧耶戒[56]。「三昧耶」在梵語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廣義的說,它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種含義。
藏密修學,也首依三昧耶戒,一般在受灌頂時受持此戒,但其所出經典與唐密不同。格魯派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經》、慧賢《律經注》與宗喀巴《秘密戒頌》。宗喀巴認為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的灌頂都需要遵守十四根本戒,而在他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事部、行部道次第則以《蘇悉地經》和《大日經》所宣講的三昧耶戒為主。寧瑪派則認為下三部密法的灌頂各有其戒律,十四根本戒僅為無上瑜伽部三部共同遵守。在此十四條戒律的基礎上,不同的灌頂又有不同的戒律。如《大幻化網》的戒律,包括五條根本戒與十條支分戒;大圓滿則有二十七根本戒。無論那一派,也以尊師為根本戒。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