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湖南省轄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地處湖南省東部,東與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交界,東北連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北界瀏陽市,西接淥口區,南鄰攸縣。醴陵市轄19個鎮、5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區域總面積為2156.46平方千米。2022年末,醴陵市人口總戶數為28.1萬戶,戶籍人口數為102.7萬人。
詞源
已知「醴陵」之名最早的紀錄出自《史記》,「(呂后)四年,封呂嬃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3]而《會注考證》中則提到呂后冊封的「諸侯丞相五人」中,就有獲封醴陵侯的劉越[4]:1110。清朝同治年間的《醴陵縣誌》還認為醴陵之名在秦朝即已經存在。此名稱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宋朝《元豐九域志》稱當地的山陵上有井,井水甘甜似醴(甜酒)而得名醴陵,該說法也為後世的《輿地廣記》、《一統志》、《湖廣通志》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部分典籍所採納[5]:814;不過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醴陵」得名於當地原住民揚越人取淥水釀造甜酒,其居住的山丘因此得名「醴陵」[6]:34-35,而「陵」所指的山丘則是楊岐山,當地在東漢初期隸屬於醴陵縣,後來才劃歸萍鄉縣[7]:45。
歷史
醴陵一帶在夏朝時期屬於荊州[4]:56,而在商朝時期,醴陵已經擁有手工藝製作與貿易產業[8]:108[9]。春秋及戰國時期,當地隸屬於楚國黔中郡[4]:56,秦滅六國後,當地屬長沙郡臨湘縣,並已經建立了基層行政區單位[5]:814[6]:34。西漢時期,呂后分封劉越為醴陵侯,並在今國瓷街道古城村建立醴陵侯城,醴陵仍屬臨湘縣[10],後劉越因罪被廢,醴陵侯城因此荒廢[4]:56。
東漢時期,朝廷析臨湘縣及湘南縣地置醴陵縣[11],縣治在原醴陵侯城,後遷至今址[6]:36-37。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醴陵縣併入長沙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分長沙縣復置醴陵縣[4]:56。元代曾升為醴陵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初,醴陵廢州復縣,隸長沙府[12]。中華人民共和國甫成立時,醴陵縣由長沙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後歸屬湘潭專區[13]。1959年,該縣淥口鎮、均壩鄉、南陽橋鄉、洲坪鄉、漂沙井鄉、鴻仙鄉、姚家壩鄉等鄉鎮併入株洲市郊區[14]。1983年7月,醴陵從湘潭轉劃歸株洲市管轄,1985年5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醴陵縣,設立縣級醴陵市,由地級株洲市代管,並以原醴陵縣的行政區域作為醴陵市的行政區域[15]。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醴陵常住人口885987人。[16]
地理
-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人傑地靈。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水利資源蘊藏量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億立方米。市內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93座。 市境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無霜期305-27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88-132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 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鈾、金、銀、鐵、錳、鉛、鋅、煤、石灰石、瓷泥等23種,礦產地117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6處。
- 土壤成分以板頁岩為主,占47.8%;次為紅色粘土,占20.7%。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生長的良好自然條件。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屬礦產和鉛、鋅等金屬礦產蘊藏豐富。
行政區劃
陽三石街道、仙岳山街道、國瓷街道、來龍門街道、白兔潭鎮、浦口鎮、王仙鎮、泗汾鎮、沈潭鎮、船灣鎮、均楚鎮、東富鎮、石亭鎮、孫家灣鎮、官莊鎮、嘉樹鎮、板杉鎮、溈山鎮、楓林鎮、李畋鎮、明月鎮、左權鎮和茶山鎮。
醴陵於1949年7月實現和平解放,隸屬湖南省長沙專區,1952年9月改屬湘潭專區,1983年7月,劃歸株洲市管轄。醴陵轄區行政區劃在不同歷史時期均有一定的調整。新中國成立初期,醴陵轄區面積為2506.5平方公里,劃為5個區。1950年建立鄉村政權,劃全縣為11個區、1鎮,154個鄉和7個居民委員會。1958年至1982年,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1959年1月,將西北鄉349.3平方公里地域劃歸株洲市郊區管轄。1985年5月,醴陵撤縣設市(縣級)。為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一批鄉先後撤鄉建鎮,且多次開展鄉、村合併。2015年,湖南省進行鄉鎮區劃調整改革,此後全市下轄李畋鎮、浦口鎮、王仙鎮、船灣鎮、明月鎮、茶山鎮、左權鎮、楓林鎮、白兔潭鎮、東富鎮、板杉鎮、溈山鎮、嘉樹鎮、官莊鎮、孫家灣鎮、石亭鎮、均楚鎮、泗汾鎮、沈潭鎮等19個鄉鎮,來龍門街道、國瓷街道、陽三石街道、仙岳山街道等4個街道辦事處,共有40個村和19個社區。[18]
經濟
- 2022年,醴陵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5.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6.9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73.3億元,增長6.9%,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25.5億元,增長3.9%。三次產業結構由2021年的9.4:53.3:37.3調整為8.8:54:37.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5.6%、67.3%和2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3個、3.6個和1.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9.95萬元。
- 2022年,醴陵市完成地方稅收收入22.3億元,增長14.2%。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為72.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84.8億元,增長3.0%,其中:教育、科學技術、衛生健康、農林水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支出分別為11.7億、8.0億、8.8億、9.7億、10.4億、1.8億,分別增長1.9%、88.3%、1.1%、4.5%、8.1%、16.4%;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0.86億,分別下降38.9%。
- 2022年,醴陵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下降42.2%,第二產業增長19.5%,第三產業下降29.9%。從投資方向來看,工業投資增長19.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1.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9.4%。
- 2022年,醴陵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萬元,同比增加2616元,增長5.4%;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萬元,同比增加2203元,增長6.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41,比2021年縮小0.02。
政治
交通
教育
在宋朝時期,醴陵縣城已經建立了數座書院,此為醴陵教育事業之始[4]:695,明清時期,私塾與義學也開始在醴陵發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採取教育改革措施,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因此在1904年,淥江書院改制為淥江高等小學堂,翌年,醴陵在地的知識分子文俊鐸、寧調元等人將小學堂增建為淥江中學堂,開始傳播新式教育理念[19]:36。醴陵目前有一所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是唯一一所公辦職業學校[20],醴陵一中已經成為湖南省屬重點中學,實力較強勁,其培養的學生中也不乏考入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等中國大陸重點高校者[21][22],醴陵四中以藝術特長生聞名於株洲。
交通
滬昆鐵路、醴茶鐵路、滬昆高鐵、 320國道、 106國道、S52醴易高速、 滬昆高速和 武深高速縱橫市境。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約90公里。
目前市內共有10條公交線路[23]。
通訊
物產
人物
名勝古蹟
姐妹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