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鄰水縣

中国四川省广安市下辖的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邻水县
Remove ads

鄰水縣位於四川省東部,亦書作隣水縣潾水縣 ,位於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東麓。三山兩漕地勢緊要[2],首連尾接巴渝[3],三山橫亘,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寶崑樓,聳於西北,洵果郡之要區,實西川之岩邑[2]

事实速览 鄰水縣, 國家 ...
Thumb
鄰水縣的地理位置
Thumb
鄰水縣銀鼎山

東與墊江縣,南與重慶市長壽區北碚區,西與重慶市合川區,西南與重慶市渝北區,西北與岳池縣,北與廣安市廣安區,東北與大竹縣共七縣接壤。原屬順慶府(今南充市)、達縣地區(今達州市),目前隸屬於廣安市,是四川省距離重慶市主城區兩江新區最近的縣城。

Remove ads

地理

四川省最低海拔188公尺,位於鄰水縣御臨鎮文武村[4]

疆域四至[5]

鄰水縣距離京城(今北京市)五千二百一十里(約2505公里),距省城(今成都市)九百三十里(約465公里),距府城順慶府(今南充市)三百二十里(約160公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約65公里),南北袤(約90公里)。縣域面積據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土地清丈結果,為977563.26畝,田類為217522.77畝,餘則為林地荒山等。[6]

  • 縣城東距墊江縣(今重慶市墊江縣)風門舖界100里(約50公里)
  • 縣城南距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區)五華嶺界90里(約45公里)
  • 縣城西距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華鎣山頂界50里(約45公里)(乾隆十二年,四縣共管的寶鼎劃與岳池縣專管。1953年11月9日,合川縣第十二區的慶合、新合二鄉劃歸岳池縣,故後鄰水縣已不與合川交界)
  • 縣城西南距巴縣(今重慶市渝北區)大面坡界90里(約45公里)
  • 縣城西北距岳池縣西山嶺界80里(約40公里)
  • 縣城北距廣安州(今廣安區)西山凌雲舖界30里(約15公里)
  • 縣城東北距大竹縣大道雲池舖界50里(約25公里)[7]
    • 據民國十七年《續修大竹縣志》:正南向丙方行150里至張家場又5里至五里壩交鄰水興仁場界,由界首至興仁場15里;次南向坤方行120里至柑子舖又19里至白果塘交鄰水界,由界首至鄰水縣治60里;西南向坤方行90里至歐家場拱橋交鄰水界,由界首半里交鄰水普興場[8]
Remove ads

縣境的變更[9]

Thumb
鄰水縣在江北縣隆盛場(今重慶市渝北區大盛鎮隆盛村)附近的飛地
  • 民國初年,鄰水縣鄰山鄉一甲(涂家灣)劃歸大竹縣楊通鄉。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將距幺灘以南90餘里的"皂角渠"劃予江北縣
  • 民國二十四年,鄰水縣柑子鄉沙壩溝以西的大竹縣飛地劃入鄰水縣。
  •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鄰水縣普興鄉鹽店一帶劃歸大竹縣文星鄉,後屬楊通鄉。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鄰水縣民治鄉蔡家壩(今姚市天陡村),李家壩(今鄰水縣甘家橋村)劃歸大竹縣歐家鄉。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大竹縣古家聯保的半個保劃劃歸鄰水縣三古鄉(古家鄉)[10]。同年,太和鄉的1保5甲劃歸鄰水縣太和鄉。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竹縣歐家鄉胡家灣一帶(鄰水縣柑子斷石橋村)劃歸鄰水普新鄉
  •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大竹縣歐家鄉李家壩劃還鄰水縣普新鄉。
  • 1951年6月,大竹縣神合鄉3保與附5保劃歸鄰水縣三古鄉(即今雙鳳,鏵尖二村)。
  • 1953年2月2日,鄰水縣第四區高興鄉第五村(大面村)全部劃歸江北縣第十三區茨竹、中興分管。[11]
  • 1953年5月26日,鄰水縣御臨鄉第十村的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6個鄰劃歸長壽縣稱沱鄉,御臨鄉第七村三鄰車家灣、何家灣共13戶劃歸長壽縣萬通鄉(萬順鄉第七村)。[12]
  • 1954年3月9日,鄰水縣所轄的稱沱鄉[13]全部劃歸長壽縣第七區,命名草堰鄉[14];長壽縣黎礄鄉全部、萬順鄉第十四,十五、十六村及花坪鄉十七村與東風鄉第十村的半個小組(王家小沖)劃歸鄰水縣。[15]
  • 1998年,鄰水縣華鎣鄉寶鼎橫路以上面積約70畝劃給華鎣市。

插花地:鄰水縣域北端與大竹縣接壤線曲折,兩縣交叉屬地較多。至今小者幾分幾畝,大者數十畝,整個村民組以上的插花地有5處。鄰水新鎮鄉仙石村1個組及護鄰鄉銀燕村1個組,崗家橋村7個組、灌坪村1個組的田土分別插入大竹縣文星鄉、四合鄉,張家鄉境內。大竹縣張家鄉春風村1個組的田土在鄰水護鄰鄉灌坪村境內。

河流

全縣共有溪河107條,均屬長江水系。幹流大洪河御臨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發源於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的溪流分別與之匯合,呈樹枝狀分布。

  • 大洪河:《四川通志》稱東溪,《輿地紀勝》稱大鄰水,鄰水舊縣誌稱東河。發源於大竹縣八渡鄉張家寨,於護鄰鄉入境,流經11個鄉,至黎家鄉青桐林入長壽縣界,在江北縣中坪鄉江口匯入御臨河,南至太洪崗注入長江。境內流長65.4公里。
  • 芭蕉河(御臨河):《輿地紀勝》稱小鄰水,鄰水舊縣誌稱西河。發源於大竹縣清水鄉雲霧山天池,自鄰水縣太和鄉入境,稱「芭蕉河」,沿西槽槽谷南流至子中鄉西落灘,橫切銅鑼山,至么灘場接納白水河(即中河),始稱御臨河,至江北縣中坪鄉江口接納大洪河,經太洪崗注入長江。傳說明初建文帝曾隱跡於善慶里,故名御臨河。境內流長100.5公里。主要支流白水河發源於萬峰山東南.南置么灘場入御臨河,全長59.8公里[16]

歷史沿革[17]

置縣前[18]

置縣後

  • 宋仁宗皇祐三年三月丙子(1051年5月8日),置渠州鄰水縣榮支鎮捉賊巡檢[19]
  • 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148年6月16日),添置鄰水縣主簿一員[20]
  • 明憲宗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設四川鄰水等四縣,鄰水縣順慶府樂至縣潼川州東鄉縣夔州府資陽縣成都府。時逆賊趙鐸既剿滅,鎮守、巡撫等官言:「古有此四縣,俱要害之地,先年廢革,請因其故址,復置縣設官,以撫治人民。」從之。[21]
  • 成化十一年六月壬午,增設鄰水縣主簿一員專理糧儲兼捕盜賊[22]

順慶府通判

  • 雍正十一年冬十月初七日乙卯(1733年11月13日),移順慶府通判駐鄰水縣豐和場[23]

風俗

明代的《鄰水縣誌》說鄰水的風俗是『民坐質直、士氣勇徤』[24]

大事紀

  •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正月十九日,四川鄰水縣天鼓鳴,白虹纏日,隕石一[25]
  • 明熹宗天啟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蜀省素多盜,而交界尤甚,大竹鄰水之間地名霸王鎮者,界居四縣,地分兩府,亡賴往往團聚其間,焚刼拒捕,無所不至,唐時設有鄰山縣,國朝置一廵簡司彈壓無聞。雈苻日甚,謂宜設一府佐駐劄其地,專司捕務,而以千夫長統兵佐之此鎮緝之,當議也[26]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27]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
朝代 年份 鄰水縣屬州郡府 鄰山縣屬州郡府 大竹縣屬州郡府 事件 備註
南朝 武帝大同三年(537年) 鄰州 鄰州 始置鄰水縣鄰山縣,並屬鄰州 南北朝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北朝後魏 廢帝年間(551年-554年 ) 渠州鄰山郡 渠州鄰山郡 降鄰州為鄰山郡,屬渠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 渠州[28] 廢鄰山郡,由渠州直轄,又併鄰山縣入鄰水縣,屬渠州 開皇三年起實行州、縣二級制[29]
義寧元年(617年) 鄰州 改屬鄰州[30] 大業三年改州為郡,恢復郡、縣二級制[31]
武德元年(618年) 鄰州[32][33] 分鄰水縣復置鄰山縣[30]
武德三年(620年) 渠州 鄰州 鄰水縣還屬渠州[30]
武德八年(625年) 渠州 渠州 廢鄰州,鄰山縣亦屬渠州[30]
久視元年(700年) 渠州 渠州 蓬州咸安郡 宕渠縣之東界置大竹縣,屬蓬州
天寶 鄰山郡 鄰山郡 蓬州 以渠州為鄰山郡
至德二載(757年)[34] 鄰山郡 鄰山郡 鄰山郡 大竹縣,割屬鄰山郡
乾元 渠州 渠州 渠州 鄰山郡復為渠州
寶曆元年(825年) 渠州 鄰水縣及大竹縣皆省入鄰山縣[35]
大中 渠州 渠州 復置鄰水縣
五代十國前蜀 鄰州 鄰州 鄰州 復置鄰州,並復置大竹縣,與鄰水縣俱屬鄰州。
渠州[36] 渠州 廢鄰州
乾德三年(965年) 渠州 渠州 鄰山縣移治故鄰州城
乾德四年(966年) 渠州 渠州 渠州 鄰水縣治移治崑樓鎮即岳池溪故城
至道二年(996年) 渠州 渠州 大竹縣併入鄰山縣
大中年間 渠州 渠州 渠州 復置大竹縣
景祐三年(1036年) 渠州 渠州 大竹縣省入流江縣[37]
紹興三年(1133年) 渠州 渠州 渠州 復置大竹縣 或作二年復置大竹縣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 渠州 渠州 順慶府 果州升順慶府
至元二十年(1283年) 渠州[38] 鄰水縣省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鄰山縣亦省入大竹縣。
明憲宗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 順慶府[39] 順慶府 復置鄰水縣,移縣治於故城西即今縣治。
大清 順治六年十二月己酉(1650年1月26日)[40] 順慶府[41] 順慶府 清軍攻克鄰水、大竹二縣。
嘉慶十九年 順慶府 綏定府 嘉慶十九年以渠縣、大竹縣往屬綏定府
中華民國 1935年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川政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6日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50軍[42]進入鄰水縣。1949年12月21日,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
1950年1月8日 川東行政公署 成立川東行政公署區
1950年 大竹專區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更名大竹專區
1953年3月10日 達縣專區 大竹專區撤銷,原大竹專區所屬大竹縣、渠縣、鄰水3縣劃入達縣專區
1968年9月 達縣地區 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
1993年7月2日 廣安地區 劃歸廣安地區
1998年7月31日 廣安市 廣安地區改稱廣安市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唐宋元明清

  • 據《元豐九域志》載,唐代宋代鄰水有二鄉(另本作三鄉)十鎮,即鄰水、太平、榮支、長樂、凜圖、廉井、合祿、龍會、樂游、安仁一十鎮[43]。南宋時有德游鄉[44]
  • 至元二十年(1283年),鄰水縣省入大竹縣
  • 明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復設鄰水縣。鄰水分4鄉,編戶16里(萬曆總志17里[45])。明末戰亂,鄉里俱廢。
    • 東為鄰山鄉,轄鄰山、新民、石船、嘉會4里。
    • 南為隆安鄉,轄隆安、永寧、善慶、德豐4里。
    • 西為懷遠鄉.轄豐樂、豐禾、袁市、長壽4里。
    • 北為復興鄉,轄復興、太安、荊山、會賢4里。
  • 清初.鄰水人煙稀少,僅編2里(上曰鄰山里\下曰石船里)5鄉。每鄉2甲,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里。
    • 東北為太安鄉,接大竹縣界。
    • 東為鄰山鄉,接墊江縣境。
    • 南為懷遠鄉,接長壽縣界。
    • 西為善慶鄉,接巴縣境。
    • 北為復興鄉,接廣安縣界。
    •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縣有5鄉36場:冷家渡、大坪場、柳塘場、石稻場、八耳灘、興仁場、石龍場、王家場、復盛場、板橋場、梁家場、袁市場、豐禾場、九龍場、龍橋場、雙河場、乾冬壩、九峰寺、腰灘場、牟家坪、合流水、罈子壩、高灘場、觀音橋、柑子舖、龍安場、古家場、石子灘、金坪場、大石橋、普興場、仁和場(半屬長壽)、稱沱場(半屬長壽)、菁崗場、金埡場、普安場。
    • 道光後廢菁崗、大坪、普安3場,並陸續增設永興、福星、太和、同樂、興隆、護鄰、十合、同心、新鎮鋪、三教堂等10場.全縣共5鄉43場。
    • 光緒初年,增設長安橋、七孔溪、張家河、沙灘橋、八角嘴5場,全縣共5鄉48場。時鄉政權以團練的形式軍政合一,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團,團設團總。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長安橋、七孔溪、張家河、沙灘橋、八角嘴5場,增設高峰場,全縣共5鄉44場。


中華民國

  • 民國4年(1915年),因地方不靖,設5個保衛區,以維持治安。鄉以下10戶為1牌,10牌為1甲,5甲為1保。增設城廂、東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民治等6鄉,廢高峰鄉,全縣共49鄉。
    • 第一保衛區 轄城廂、東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鄉。,
    • 第二保衛區 轄金埡、永興(駐古路口)、石稻、興仁、石滓(原石子灘)、八耳(原八耳灘)、復盛、三教(原三教堂)、古家、王家、石龍、十合(駐石合場、今石永鄉境內)、護鄰、同心(原大石橋)、柳塘、荊坪(原金坪)、雙河鄉。
    • 第三保衛區 轄板橋、梁家、袁市、豐禾、福星(駐長灘)、九龍、雙龍(原龍橋)、幺灘(原腰灘)、稱沱、人和(原仁和,駐黎家橋)、大石鄉。
    • 第四保衛區 轄牟家(原牟家坪)、合流(原合流水)、豐樂(原干冬壩)、九峰(原九峰寺)、罈子(原罈子壩)、同樂、高灘、興隆鄉。
    • 第五保衛區 轄冷家(原冷家渡)、觀音、柑子、龍安、普新(原普興)、太和、新鎮、民治(駐九龍寨,今大竹縣楊通鄉民治村)鄉。
  • 民國六年(1917年),將5個保衛區劃為6個區。
  • 民國十八年(1929年),城廂改稱治城,全縣仍轄6區49鄉。
  • 民國十九年(1920年),鄉改稱鄉公所,治城改為鼎屏鎮,東附城改為延聖鄉,南附城改為解慍鄉,西附城改為挹爽鄉,北附城改為拱極鄉。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1日,將6個區合併為3個區,49個鄉(鎮)合併為43個鄉(鎮)聯保辦公處,各鄉(鎮)聯保辦公處設聯保主任。鄉以下每10戶編為1甲,每10甲編為1保。
    • 第一區署(駐龍安場) 轄新民(新鎮、民治)、普太(普新、太和)、柑子、龍安、復興(原冷家)、觀音、菁拱(原拱極)、延聖、金埡、解慍、挹爽、板橋、牟家、鼎屏鎮14個鄉(鎮)。
    • 第二區署(駐石稻場) 轄石稻鎮、石龍(石龍、同心)、王家鎮、三教、古家、護鄰、興仁、石滓、柳塘、八耳、復盛、豐禾鎮、大石、福星、袁市鎮、雙河、荊坪、永興18個鄉(鎮)。
    • 第三區署(駐幺灘)轄合豐(合流、豐樂)、罈同鎮(罈子、同樂)、高灘鎮、九峰、梁家、雙龍、人高(人和及原高峰)、幺灘鎮、稱沱、興隆、九龍鎮等11個鄉(鎮)。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1日,按《縣各級組織法綱要》及《補充注意事項》的規定,實行新縣制。4月,改3個區為4個區。6月1日撤銷鄉(鎮)聯保辦公處,置鄉(鎮)公所,設鄉(鎮)長。將43個聯保辦公處合併為22個鄉(鎮)公所,並調整插花飛地,將原民治鄉劃入大竹縣
    • 一區轄鼎屏鎮、延金鄉(延聖、金埡)、挹解鄉(挹爽、解慍)、龍柑鄉(龍安、柑子)、普新鄉(普新、太和及原新鎮)、觀復鄉(觀音、復興)。
    • 二區轄石永鄉(石稻、永興)、石柳鄉(石滓、柳塘)、四興鎮(石龍、三古、王家)、護興鄉(護鄰、興仁)、雙荊鄉(雙河、荊坪)。
    • 三區轄豐福鄉(豐禾、福星)、復耳鄉(復盛、八耳)、袁雙鎮(袁市、雙龍)、人大鄉(人和、大石)、九龍鎮。
    • 四區轄罈同鎮、合豐鄉、牟家鄉、御臨鄉(幺灘、九峰)、粱板鄉(梁家、板橋)、高興鄉(高灘、興隆)。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6日,按《鄉鎮組織法暫行條例》規定,全縣劃為6個區,35個鄉(鎮)公所,464保,4502甲。此行政區劃,沿至民國38年(1949年)末。
    • 一區轄鼎屏鎮(12保、114甲)、菁拱鄉(15保、126甲)、延金鄉(21保、210甲)、解慍鄉(17保、174甲)、挹爽鄉(19保、190甲)。
    • 二區轄石永鄉(14保、140甲)、護鄰鄉(6保、56甲)、興仁鄉(12保、121甲)、王家鄉(11保、98甲)、三古鄉(8保、81甲)、同石鄉(6保、62甲)、柳塘鄉(10保、102甲)、石滓鄉(7保、60甲)、荊坪鄉(11保、114甲)。
    • 三區轄雙河鄉(10保、101甲)、豐禾鄉(24保、241甲)、福星鄉(6保、61甲)、復盛鄉(13保、131甲)、八耳鄉(11保、102甲)、袁市鄉(17保、170甲)。
    • 四區轄雙龍鄉(12保、110甲)、人大鄉(10保:90甲)、九龍鄉(21保、209甲)、御臨鄉(13保、128甲)、九峰鄉(8保、80甲)、梁板鄉(12保、115甲)。
    • 五區轄牟家鄉(13保、134甲)、合豐鄉(11保、134甲)、罈同鄉(24保、231甲)、高興鄉(16保、156甲)。
    • 六區轄觀音鄉(19保、124甲)、復興鄉(10保、I00甲)、龍安鄉(10保、115甲)、柑子鄉(12保、118甲)、普新鄉(23保、204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鄰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即著手建立區鄉人民政權,將全縣劃為5個區、35個鄉。開初,各區區名都是以所在地名稱呼。1950年7月,縣人民政府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命令,為求全國一致起見,各區名稱均依數字排列。1950年代初,縣行政區劃幾經變動,最多時,全縣劃為12個區、96個鄉(鎮)。1956年1月後,縣人委決定以各區所在地的地名為區名後,全縣行政區劃才基本得以穩定。到1967年3月,全縣轄有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九龍、袁市、豐禾、石永、興仁、鼎屏(城關)11個區(鎮)和54個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初期.鄰水縣各區、社政權組織尚能堅持工作。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後,在縣委、縣府領導被奪權、工作部門受到衝擊的同時.各區、公社政權組織也受到衝擊,領導成員被批鬥、「靠邊站」,工作無法開展。3月.各區、社在縣武裝部的指導和同級武裝部的主持下.分別成立了生產辦公室,這些臨時組織都取代了同級政權組織的職能。1968年1月至1969年底,經達縣地革委和鄰水縣人武部黨委批准,各區革命領導小組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先後成立.行使區、公社的黨、政大權,實行「一元化」領導。與此同時,在破「四舊」立「四新」中.全縣有3個區、28個人民公社更名。縣革委轄10個區革組、1個鎮革委、54個人民公社革委。粉碎「四人幫」後,鄰水縣人民政府(縣革委會)下屬區、鎮、鄉組織在建置和稱謂上均發生了變化。1978年5月.經地委批准,撤銷各區革組,建立區公所。1980年7月,縣委決定撤銷各人民公社革委會,建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12月,為使一個地區內的公社不重名,全縣有復興、觀音、板橋、紅岩、同樂、白果、人和、雙龍、雙河、罐子、大石、石橋等12個公社更名。1983年7月,牟家公社作為全縣社改鄉的試點公社,首先撤銷管委會,建立牟家鄉人民政府。1984年1月,全縣各公社管委會均改為鄉人民政府,並設鄉長、副鄉長負責。1985年8月,改九龍、豐禾鄉人民政府為鎮人民政府,設鎮長、副鎮長負責。從這時起到1987年11月,鄰水縣人民政府管轄有10個區公所,1個區級鎮政府,52個鄉政府。2個鄉級鎮政府,計65個下屬政權組織[46]

  • 1949年12月21日,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轄5個區人民政府,35個鄉(鎮)公所。
  • 1950年2月,將九龍、石永兩區分為九龍、豐禾、興仁3個區,撤銷石永區。
  • 1950年4月21日,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7月30日,縣人民政府按川東行署區行署關於改地名區為序數排列的規定,將鼎屏區改為第一區,罈同區改為第二區,九龍區改為第三區,豐禾區改為第四區,興仁區改為第五區,柑子區改為第六區。10月,改保為村,改甲為鄰。
  • 1951年6月9日,重新調整原有區鄉,全縣劃為10區1鎮34鄉。
  • 1951年7月,鄉(鎮)公所改為鄉(鎮)人民政府。
  • 1952年7月17日,將10區1鎮調整為12個區。1953年2月2日,高興鄉大面村被劃入江北縣中心、茨竹兩鄉[47]
  • 1953年4月24日,將原有34個鄉劃為62個鄉。
  • 1953年9月4日,增劃30個鄉和1個鎮,全縣共有92個鄉和1個鎮。11月26日,七星鄉改名石鼓鄉。
  • 1953年底至1954年2月,先後將縣內各鄉(鎮)人民政府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 1954年3月9日,省府通知,長壽縣黎橋鄉劃入鄰水縣,鄰水縣稱沱鄉劃入長壽縣。6月,第六區增設騎龍鄉,第七區增設沙石鄉,第八區增設建鹿鄉。全縣共96鄉。
  • 1955年3月5日,撤銷第五區;改第十一區第五區;將原第五區的九峰鄉劃入第三區,其餘風埡、石埡、冷水、白池、響水鄉和幺灘鎮劃入第六區第六區的黃陵、雙龍鄉劃入第七區
  • 1956年1月6日,撤銷第二區第七區。24日,將序數排列區名改為地名區名,全縣共9個區;將原96個鄉(鎮)並為50個鄉(含城南、袁市2個縣直屬鄉),4月30日,城關區改為城關鎮。年底,改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為鄉(鎮)人民委員會。。
  •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村改為生產管理區,下為生產隊。
  • 1961年8月,將生產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同年11月,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由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
    • 11月27日,析城北區的解慍、梁板、西天3個公社,連同縣直屬城南公社新置城南區,按習慣順序列於城北區後;
    • 析豐禾區雙河公社、九龍區雙龍公社,連同縣直屬袁市公社新置袁市區,按習慣順序列於九龍區之後。
  • 1962年1月23日,析袁市公社置關河公社。
  • 1963年5月25日,析幺灘公社置雷公公社.析九龍公社置新合、石鼓公社。至此,全縣共10區、1鎮、54個公社。
  • 1965年7月25日,改王家公社為川心公社。
  • 1967年1月9日,以破「四舊」為由,將25個公社名稱更名
    • 25個公社更名對照表
更多信息 原名, 太和 ...
  • 1967年7月26日,九龍區改為東升區,九龍公社改為東升公社;袁市區改為向陽區,袁市公社改為向陽公社;興仁區改為春雷區,興仁公社改為春雷公社。
  • 1968年8月至1969年10月,全縣54個人民公社和城關鎮建立公社(鎮)革命委員會。1969年12月成立10個區革命領導小組。
  • 1973年1月15日,將破「四舊」中更改的區、社名稱,一律恢復原名。5月12日,合豐公社改為合流公社,川心公社改為王家公社,梁板公社改為板橋公社。
  • 1980年6月1日,撤銷區革命領導小組,恢復區公所。7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 1981年8月,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2月14日,對12個公社1個鎮更名。
    • 地名普查公社(鎮)更名對照表
更多信息 原名, 復興 ...
  • 1984年1月25日,縣內54個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 1985年8月12日,豐禾鄉、九龍鄉分別改為鎮。全縣共轄10個區、3個鎮、52個鄉。
  • 1991年6月11日,將城北鄉灌溝村全村6個組和雙井村1、8組,延勝鄉延勝村2、5、6組,城南鄉蔬菜村(三合村)全村12個組和紅店村1組,文星村1、3、6組,劃歸鼎屏鎮,分別設立東外、南外、灌溝、北外村。
  • 1993年12月,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鄰水縣調整區、鄉、鎮建制的批覆》,鄰水縣撤銷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九龍、袁市、豐禾、石永、興仁等10個區公所;撤銷延勝、解慍、黑灘、七孔、新合、雷公、石鼓、建鹿、風洞、高石、柑子、城南、城北、合流、罈同、高灘、麼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觀音橋、八耳、牟家、龍安25個鄉;新建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高灘、麼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觀音橋、八耳、牟家、龍安15個鎮。新建柑子鎮,鎮人民政府駐柑子鋪,轄原柑子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城北鎮,鎮人民政府駐趙家橋,轄原城北、延勝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城南鎮,鎮人民政府駐大佛寺,轄原城南、解慍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合流鎮,鎮人民政府駐合流場,轄原合流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高灘鎮,鎮人民政府駐高灘場,轄原高灘、七孔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罈同鎮,鎮人民政府駐罈子壩,轄原罈同、黑灘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麼灘鎮,鎮人民政府駐麼灘場,轄原麼灘、雷公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袁市鎮,鎮人民政府駐袁市場,轄原袁市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石永鎮,鎮人民政府駐石稻場,轄原石永鄉的行政區域;新建興仁鎮,人民政府駐興仁場,轄原興仁鄉的行政區域;新建王家鎮,鎮人民政府駐王家場,轄原王家、高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觀音橋鎮,鎮人民政府駐觀音橋,轄原觀音橋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八耳鎮,鎮人民政府駐八耳灘,轄原八耳、風洞鄉所屬的行政區城;新建牟家鎮,鎮人民政府駐牟家場,轄原牟家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龍安鎮,鎮人民政府駐龍安場,轄原龍安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擴大鼎屏、九龍、豐禾3個鎮的行政區域;將原城南鄉文星村2組劃歸鼎屏鎮管轄,將原新合、石鼓鄉劃歸九龍鎮管轄,將原建鹿鄉劃歸豐禾鎮管轄。保留新鎮、太和、冷家、長安、甘壩、西天、椿木、四海、華鎣、子中、風埡、黎家、關河、龍橋、長灘、涼山、柳塘、石滓、古路、荊平、同石、護鄰、梁板、九峰、復盛、三古、兩河27個鄉。
  • 2000年4月,王家鎮應龍村和地龍村合併為雙龍村;撤銷白鶴村、地選村,分別與老街社區、新街社區合併。
  • 2003年,甘壩鄉望月村因地質災害搬遷撤銷。
  • 2004年2月17日,鄰水縣四海鄉政府駐地由大溝村6組遷至大塘村4組[48]
  • 2015年,撤銷石滓鄉、三古鄉,設立石滓鎮、三古鎮[49]
  • 2019年12月11日,撤併鄉鎮,將城南鎮大佛寺社區、三合社區、紅店社區、五岔村、鄭家村、仁合村、破石村、牌坊村、文星村、南埡村、土埡村、石壩村、滑橋村和城北鎮雙井社區、趙家橋社區、景家溝村、白佳村、延勝村、姚家村、東北村、同心村劃歸鼎屏鎮管轄,鼎屏鎮人民政府駐古鄰大道北段115號;撤銷西天鄉,將其劃歸城南鎮管轄。調整後,城南鎮轄原西天鄉和河灣村、新和村、安豐村、沙魚村、磬明村、花石村、芭蕉村、關渡村、高坪村、新安村,城南鎮人民政府駐雲頂街55號;撤銷長安鄉,將其劃歸城北鎮管轄。調整後,城北鎮轄原長安鄉和龍井村、翠柏村、羅解村、青坪村、清河村、馬林村、林場村、平橋村、東鄰村、朱家村、石花村、石埡村、三重堂村、文家坡村、茨竹村、三樹村、子母石村、人民村、小魚灘村、平灘橋村所屬政區域,城北鎮人民政府駐三重堂村五組88號;撤銷甘壩鄉,將其劃歸牟家鎮管轄,牟家鎮人民政府駐樂融街68號;撤銷四海鄉,將其劃歸合流鎮管轄,合流鎮人民政府駐榮興路278號;撤銷九峰鄉和華鎣鄉,將其劃歸罈同鎮管轄,罈同鎮人民政府駐人民南路145號;撤銷子中鄉,將其劃歸高灘鎮管轄,高灘鎮人民政府駐漢渝路456號;撤銷冷家鄉,將其劃歸觀音橋鎮管轄,觀音橋鎮人民政府駐泰安路25號;撤銷龍安鎮,將其劃歸柑子鎮管轄,柑子鎮人民政府駐康寧街南段517號;撤銷護鄰鄉,將其劃歸興仁鎮管轄,興仁鎮人民政府駐河邊街237號;撤銷同石鄉和古路鄉,將其劃歸石永鎮管轄,石永鎮人民政府駐金湖路8號;撤銷柳塘鄉,將其劃歸石滓鎮管轄,石滓鎮人民政府駐河西街84號;撤銷荊坪鄉,將其劃歸兩河鎮管轄,兩河鎮人民政府駐黃桷街15號;撤銷關河鄉和龍橋鄉,將其劃歸袁市鎮管轄,袁市鎮人民政府駐天平丘大街169號;撤銷涼山鄉和長灘鄉,將其劃歸豐禾鎮管轄,豐禾鎮人民政府駐關華街93號;撤銷風埡鄉,將其劃歸九龍鎮管轄,九龍鎮人民政府駐文昌街208號;撤銷新鎮鄉和太和鄉,設立太和鎮,以原新鎮鄉和原太和鄉為太和鎮的行政區域,太和鎮人民政府駐親民路110號;撤銷椿木鄉,設立椿木鎮,以原椿木鄉為椿木鎮的行政區域,椿木鎮人民政府駐黃金扁路6號;撤銷梁板鄉,設立梁板鎮,以原梁板鄉為梁板鎮的行政區域,梁板鎮人民政府駐長宇路3號;撤銷復盛鄉,設立復盛鎮,以原復盛鄉為復盛鎮的行政區域,復盛鎮人民政府駐新盛街1號;撤銷黎家鄉,設立黎家鎮,以原黎家鄉為黎家鎮的行政區域,黎家鎮人民政府駐秀水街1號[50]

鄰水縣下轄25個[51]鼎屏鎮、​城北鎮、​城南鎮、​柑子鎮、​觀音橋鎮、​牟家鎮、​合流鎮、​壇同鎮、​高灘鎮、​九龍鎮、​御臨鎮、​袁市鎮、​豐禾鎮、​八耳鎮、​石永鎮、​興仁鎮、​王家鎮、​石滓鎮、​三古鎮、​兩河鎮、​太和鎮、​椿木鎮、​梁板鎮、​復盛鎮和​黎家鎮

人口

公路交通

鐵路(規劃中)

歷史人物及鄉賢

宋代

宋代進士俱不可詳考,嘉靖《四川總志》有嘉定進士袁仲寅為鄰水縣人[58],另縣志列有匡鼎(探花,詳陳退齋考辨)、任璉(淳化三年壬辰科進士)、段全(淳化三年壬辰科進士)、杜濟(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張儉(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李迅(慶曆進士)、王槩(慶曆進士)、游泂(治平進士)、雍公說(治平進士 京東制置大使)、楊昉(治平進士)、楊嗣慶(元祐三年戊辰科進士)、李景(元祐進士)、何璵(元祐進士)、楊槩(元祐進士)、唐天民(元祐進士)、楊端(元祐進士 觀文殿大學士)、王壽嵩(元祐進士)、彭震(元祐進士)、彭戢(元祐進士 兩浙提舉)、袁仲廉(元祐進士)、趙復(寶祐四年丙辰科進士)、李㬅、李顒、李人美等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第三甲第二十三人何性仁,第五甲鉤昌期

明代

按劉文林籍貫當為大竹縣,鄰水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大竹縣,明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復置。楊純中進士時是成化八年,其時已是鄰水縣,但《大竹縣誌》、《四川通誌》等書仍列入大竹縣,迨因縣初復設,其籍未改也。

更多信息 進士, 字 ...

清代(10人)

更多信息 進士, 字 ...

鄰水縣長官

名勝

  • 臥龍坡,諸葛武侯嘗過此[60]
  • 四川省鄰水縣倒須溝樹蕨保護區,位於鄰水縣八耳鎮明月山系中,是中國最小的自然保護區[61]
  • 華鎣山大峽谷
  • 御臨小三峽
  • 湯巴丘

城門

更多信息 東門, 南門 ...

文物

方志

更多信息 年代, 書名 ...

經濟

  • 2003年GDP,346500萬元
  • 2004年GDP,416346萬元
  • 2005年GDP,464220萬元
  • 2006年GDP,538700萬元
  • 2007年GDP,643900萬元
  • 2008年GDP,763400萬元
  • 2009年GDP,885600萬元
  • 2010年GDP,1060000萬元
  • 2011年GDP,1296000萬元
  • 2012年GDP,1481700萬元
  • 2013年GDP,164.3億元
  • 2014年GDP,180.7億元
  • 2015年GDP,197.5億元
  • 2016年GDP,211.9億元
  • 2017年GDP,233.1億元
  • 2018年GDP,249.6億元
  • 2019年GDP,232.5億元
  • 2020年GDP,243.3億元
  • 2021年GDP,264.8億元
  • 2022年GDP,267.4億元
  • 2023年GDP,124.9億元(上半年)

教育

特產

鄰水臍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