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水利樞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所在江面原有一名為葛洲的沙洲而得名[2][3]。
葛洲壩水利樞紐 | |
---|---|
官方名稱 | 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
位置 | 宜昌市 |
座標 | 30°44′23″N 111°16′20″E |
水壩和溢洪道 | |
橫跨 | 長江 |
高度 | 47米(154英尺) |
長度 | 2,595米(8,514英尺) |
水庫 | |
總容量 | 1.58 km3(1,280,000 acre·ft) |
發電廠 | |
運營者 |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
渦輪機 | 21台(2*170兆瓦、19*125兆瓦[1]) |
裝機容量 | 2,715 兆瓦 |
年均發電量 | 14,100 千兆瓦 |
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名稱,來源於長江中上游的分界點南津關下游2.3千米處的葛洲壩島。葛洲壩島原為長江中的一個沙洲,與旁邊的西壩島相鄰,將這一段長江自南岸向北分成了並行的大江、二江和三江這三條河道。葛洲壩原來叫「擱舟壩」,後船家為了吉祥,把擱舟改了個諧音,成了「葛洲壩」。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壩址就穿過這個江心小島,這個小島隨着大壩的修建而消失了[4]。
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長江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
工程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15.8億立方米(三峽大壩水庫393億立方米)。安裝發電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71.5 萬千瓦(三峽2,250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一台機組和實施兩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度。[5] 工程自1970年12月30日動工,1988年12月10日竣工,1989年1月3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宣布建成。
大壩由船閘、發電廠、泄水閘、沖砂閘及擋水建築物組成,全長2,606.5米,最大壩高47米。大壩上有三條船閘,其中2號船閘閘室長280米、寬34米,可一次通過萬噸級船。3號船閘是長江上第一座船閘,也是目前長江過船速度最快的船閘[6]。
在長江幹流梯級開發規劃中,葛洲壩工程是三峽工程的航運反調節梯級,主要作用為: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討論三峽工程時,周恩來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河流規劃七原則,基本否定了三峽工程近期上馬提案。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乘「江峽」輪視察了葛洲壩壩址。1958年6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第一次科研會議在武漢召開,82個相關單位的268人參加。1958年8月,周恩來在北戴河主持了中央的長江三峽會議,具體地研究了加快三峽設計及準備工作的有關問題,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峽初步設計要點報告,「為1961年開工作好準備。」1960年4月,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濟協作會,決定投資四億元於1961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69年10月,毛澤東在武漢聽取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政委劉豐、革委會副主任張體學提出的興建三峽大壩設想時,說「頭上頂盆水,有什麼好處?你就不害怕?」「目前備戰時期,不宜作此想」。毛澤東視察武漢後不到兩個月,長辦的一名技術員給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寫信,建議提前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信中說:三峽工程上不了,正準備興建尚未動工的隔河岩水電站項目(1987年開工)可以停下日後再修,把那裡的人力物力加上丹江口水庫(1968年發電解決二汽用電,1974年竣工)的力量(原水電部第10工程局的丹江口工程局)調到葛洲壩修這個長江幹流工程。余秋里將此信批轉水電部。水電部通知長辦1970年4月底前提出葛洲壩水利樞紐設計要點報告。1970年1月,鄂西水電工程指揮部成立,不久指揮部成立葛洲壩籌建領導小組,宜昌軍分區司令員兼鄂西地區革委會主任李地山任組長,文伏波為工程設計負責人。[9]1970年3月,在北京參加全國計劃會議的長辦常務副主任林一山見到印發的周恩來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報告。1970年5月份毛澤東在武昌對湖北省興建三峽工程的請示,表示備戰時期三峽工程上不了。1970年5月29日,水電部及葛洲壩工程設計組在京西賓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德生匯報葛洲壩工程初步設計要點;李德生要求趕快寫報告向副總理李先念匯報。1970年5月30日,水電部向國務院呈送《關於停建鄂西清江水電站興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報告》。1970年5月31日,李先念、李德生、余秋里聽取水電部副部長錢正英等關於葛洲壩設計方案的匯報並表示一致同意。1970年6月18日,焦枝鐵路竣工通車,給葛洲壩工程打開了交通瓶頸。1970年6月,周恩來聽取了改建葛洲壩工程的方案並認為可行。1970年6月,林一山接到周恩來辦公室來電讓他進京匯報葛洲壩情況。原本規劃的單機容量只有7.5萬千瓦,裝機總容量只能是150萬千瓦的設計方案,1970年7月經過專業設計機組單機容量擴大到10萬千瓦。當時知道低水頭的蘇聯伏爾加河薩拉托夫水電站運行的世界上最大尺寸10.3米的水輪機,1970年6月開始運行的南斯拉夫與羅馬尼亞的多瑙河的鐵門水電站單機達到了17.5萬千瓦,轉輪直徑9.5米,是當時世界上容量最大的轉槳式機組。1970年8月29日德陽的一機部東方電機廠與鄂西水電工程指揮部葛洲壩工程設計組共同完成《長江葛洲壩水電站水輪機選型的初步意見》[10]「」:轉輪直徑11.0米的單機容量17萬千瓦的轉槳式機組,可以在東方電機廠設計、製造出來,並通過鐵路運到葛洲壩現場。這個機組設計成為葛洲壩樞紐布置和工程規模的依據:單機容量17萬千瓦,裝機12台,總裝機容量204萬千瓦。1970年9月,水電部、長辦等初步研究了泥沙淤積、工程規模、樞紐布置等問題後,提出了《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隨後又提出《補充設計簡要報告》。1970年10月30日武漢軍區、水電部、長辦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於興建宜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申請報告,建議在三峽下游的宜昌修建葛洲壩,解決解決湘西、鄂西、豫西、川東等大三線國家重點戰備建設項目生產用電,採取低壩方案、徑流發電,既可避免戰時轟炸使荊江大堤出險,又可爭取較短時間內加大航運和發電量。設計壩頂高程海拔69米,土石方約3千3百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約4百萬立方米,淹沒耕地8千6百畝,移民1萬3千人,裝機204萬千瓦,年發電量120億度,造價13.5億元,力爭少花錢,多辦事,預計三年半開始發電,五年左右竣工,保證不淤塞,不斷航。
1970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一機部、水電部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關於落實葛洲壩水輪發電機組設計、生產會議」。[10]一機部電工局副局長張本鴻主持會議,一機部副部長周子健、水電部副部長王英先,以及水電部林漢雄、一機部曹維廉、湖北省革委會生產組、黑龍江省第一工業局、哈爾濱電機廠、第一重型機械廠,四川省機械局、東方電機廠、第二重型機械廠、武漢汽輪發電機廠、鄂西水電工程指揮部共11個單位36人出席。會議最後通過會議紀要明確:機組採用A30轉輪,轉輪直徑1l米,由一機部瀋陽鑄造研究所的新合金製造,額定水頭18.6米,單機容量確保17萬千瓦,按「二年半發電、四年零九個月全部建成葛洲壩水電站」的要求,明確機組的設計、科研和生產任務由東方電機廠、哈爾濱電機廠和武漢汽輪發電機廠共同承擔,東方電機廠負責組織各單位人員(13個單位近百技術人員、幹部、有經驗的老工人)組成聯合設計組實施機組設計大會戰,東方電機廠革委會主任宓一峰為組長,東電、哈電在1973年一季度各完成第一套水輪發電機組。1971年5月12日機組擴大設計初步審查會最終確認了水輪機的轉輪直徑為11.3米,水輪機額定出力為17.53萬千瓦,轉速每分鐘54.6轉。
1970年11月,武漢軍區司令員兼湖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曾思玉、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主持革委會工作的張體學進京準備在關於葛洲壩的政治局會議上做匯報。毛澤東接見曾、張二人時問:「你們想在中國第一大江上興建大型水電站,有把握嗎?」張體學說:「實踐中學習再學習。」毛澤東說:「你們膽大,有股幹勁,精神可嘉,你們講一講在長江上興建大型水電站的總體設想。」張體學說:「長江流域規劃委員會,周總理是主任,林一山同志是辦公室主任。建國後他們在長江進行了水文地質勘察,整理了許多水文資料,也擬定了興建大型水電站的方案。林一山同志主張在三峽三斗坪地區興建高壩水利樞紐。低方案蓄水約80億立方米,十年時間投資30多億元。中方案蓄水要淹到重慶,萬縣城要搬家,實現主席『高峽出平湖』的理想。」毛澤東說:「你說投資30多億?我看一上馬就要50多億元。『高峽出平湖』是我寫詩說的。林一山嘛,這個人有一股幹勁,過去我跟他談過,怎樣把長江沉澱的泥沙解決,水土保持是一大問題。」毛澤東談到四川匯入長江的六條大江,談到將來哪條江可以修壩,說道:「你們真是敢想敢幹,但有關科學資料、設計、施工條件不成熟,上了馬至少幾十個億,這些問題你們考慮了沒有?打起仗來,萬一敵人投原子彈,這股水急流下去,長江中下游首當其衝是宜昌、沙市、武漢三鎮,九江、安慶、南京、上海等城市也可能會被水淹掉,這可是要慎重行事的喲!當前在中國第一大江的長江上興建第一個壩,各方麵條件還不夠成熟。你們還有什麼更好方案?」曾、張回答:「如果三斗坪地區不行,我們同有經驗的人研究過多次,考慮了第二個方案,擬在宜昌上游靠近市郊葛洲壩修建低水頭大型發電站,設12台機組,總裝機204萬千瓦,利用長江一、二、三江的自然地形和水勢,興建長江第一壩,施工條件比較好,可以進行實戰練兵,總結在長江上建水電站樞紐的經驗。爾後各方麵條件具備了,可在三峽三斗坪地區興建高壩發電站。接着,張體學說:「思玉同志和我帶上專家去三斗坪和葛洲壩進行現場勘察,我們一致認為葛洲壩興建低水頭髮電站較有把握。」毛澤東聽完第二方案後,說:「有道理。贊成興建此壩。你們要向周總理請示報告。望你們在設計和施工中,不要把長江變短江,要做到『三救』,即救船、救木、救魚等問題。就談這些,祝你們成功。」1970年11月6日,周恩來在聽取葛洲壩工程設計的匯報會上,稱讚「你們有這麼大的雄心壯志,在中國第一的長江上興建第一個壩,是個為人民造福的好事。中央、國務院一定要支持。堅決完成毛主席的偉大批示。」1970年11月周恩來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原則批准該報告。12月16日周恩來在國務院業務組會議,專門聽取關於葛洲壩工程設計的情況匯報,逐字逐句地審查了湖北省上報的《長江葛洲壩水電工程簡要說明》,要求把葛洲壩工程方案建立在非常可靠、安全的基礎上,要加強領導,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不能迴避矛盾,要暴露矛盾,解決矛盾,允許唱反調,擺明兩種不同觀點,投資要節約。12月24日,周恩來給毛澤東和林彪寫了報告,「在施工過程中,還可精心校正,精心設計,力求避免二十年修水壩的許多錯誤」,「在四五計劃中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是可行的。」197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草擬的對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關於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報告」的批覆送審稿,指出「修建葛洲壩水利樞紐,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偉大領袖毛主席『高峽出平湖』偉大理想的實戰準備。」1970年12月26日凌晨,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續工程的批覆》上批示:「贊成興建此壩。現在文件設想是一回事。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又是一回事。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12月29日,空軍專機把毛澤東批示的關於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中共中央78號文件送達宜昌,當時張體學出席宜昌地區「兩代會」及榮優代表會,宜昌地區革委會副主任王群向與會者宣讀了中央文件,張體學宣布為紀念毛澤東1958年3月30日乘「江峽」輪視察長江三峽,葛洲壩工程代號為330。張體學在會上說:「我這次主要是為葛洲壩工程開工而來。葛洲壩工程,很快要上10萬人,吃的穿的用的,是個很大的負擔。但困難是暫時的」(當時宜昌市區居民也就10萬人)。12月30日,在宜昌市郊區綿羊洞河灘上八萬軍民舉行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典禮,湖北省革委會負責人張體學任指揮長並揮杴奠基。
330工程指揮部由曾思玉任第一指揮長兼第一政委,張體學任指揮長,張震任政委。副指揮長有水電部副部長王英先、宋美初、劉炳華、胡茂悌、俞俠、江含章、趙修、朱俊功、林一山、滕宏傑、李地山、鄒光炳、程建仁、餘光秀、廉榮祿、任士舜、田冰、史維漢、張浙、水電部專家劉志毅、傅殿閣、項關福等22人,副政委有何鎮浪、司魯民、麥汝強、王子卿、黃世忠等5人。其中,既有國務院有關部委、湖北省和武漢軍區的幹部,也有一些水利專家,但大多是兼職,一直在葛洲壩工作的並不多。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武漢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含章任司令部參謀長,54軍副政委何鎮浪任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滕宏傑兼任後勤部部長。從武漢軍區機關、部隊抽調261名幹部,作為軍代表,派往葛洲壩工作。330工程指揮部設在靠近葛洲壩工地現場的一所中學裡,學校已搬到宜昌市內繼續辦學,原有的教室成了指揮部的辦公室與宿舍。
1971年2月,入場施工人員已超過5萬5千多人,其中各級技術人員有千餘人。水電隊伍有丹江水電工程的水電十局、長辦陸水工程總隊與鄂西水電工程指揮部、山東省馬頰河工程的水電第13局,共有1.2萬人,分編為3個分部,下轄11個團。民兵施工隊伍是從恩施、咸寧、荊州地區調來的3個民兵師,均由各地縣主要領導帶隊,共3.8萬人,編為23個團,分別配屬3個分部。勘察設計隊伍來自長辦和長沙水電勘察設計院,編為勘察設計團,團參謀長文伏波(設計總負責),工地沒有計算機,就帶着圖紙到長沙工學院用計算機幫助做工程計算。國務院將基建工程兵水電第61支隊5000人調來。武漢軍區的「硬骨頭六連」所在團也在葛洲壩執行任務,硬骨頭六連為330工程指揮部站崗放哨。
按照工程計劃,第一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在當年冬季枯水期在灘地上修建二江、三江的上下游圍堰。二江、三江圍堰全長2123米,土石方量180萬立方米,是葛洲壩工程建設的第一個戰役。1971年2月20日,330工程指揮部召開第一次指揮長會議,分析施工形勢,對3個分部的任務作了分工,確定要集中全力抓圍堰建設,確保五一節入汛之前,完成圍堰任務。在當時條件下,只能靠人工勞動為主;從國外引進的一些先進設備逐漸到位,一台電鏟工作一天,可以抵一個民兵營的勞動量。由於上下齊心協力,數萬民工艱苦奮戰,設計人員及時修改設計方案減少了土石方挖填量59萬立方米,終於在4月10日勝利完成了二江、三江圍堰的建設任務,比計劃提前了20天。[11]4月11日,330工程指揮部舉行了「慶祝圍堰戰役勝利,向大壩進軍」的誓師大會。
1971年3月19日,330工程指揮部黨委正式成立,曾思玉,張體學分任第一、第二書記,但主要分管武漢軍區和湖北省的工作。葛洲壩工程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張震負責。黨委分工王英先、劉志毅、林漢雄負責設計工作,提出了3個方案:[11]
1971年4月23日進京匯報設計方案。4月28日李先念副總理主持國務院業務組開會聽取葛洲壩工程情況的匯報。國務院業務組提出了兩點原則要求:
考慮到工程建設的長期性質,即使建成大壩還要留人來管理,所以從1971年4月份第一期二江三江圍堰戰役結束後,開始有計劃地燒磚,生產水泥,蓋房子,改善居住條件,建起了機械廠、磚瓦廠、水泥廠和制氧廠等。為解決工地看病難,武漢軍區調一所野戰醫院進駐,還興修了一些道路和公路橋。
1971年6月23日,周恩來、李先念聽取了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水利電力部、交通部、第一機械工業部向國務院報送的《關於葛洲壩樞紐布局修改方案的報告》的匯報,表示原則同意這一方案。周恩來說:對於水利工程,要綜合考慮,太急容易出亂子。不要把重點放在發電上,要保證通航、發電和泄洪的安全;對未認識的問題要繼續認識,解決不了航運問題,就不要修壩,因為長江是條打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現場一定要抓緊。」 1971年8月,國家建委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工地現場召開葛洲壩樞紐初步設計現場審查會。9月6日,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委會、國家建委、水電部、交通部、農林部、一機部、六機部等8個單位聯名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現場審查會情況報告》。根據國務院審查意見,1971年12月提出了修改方案:大江設裝機7台的大江電站、15孔的泄水閘、1號船閘和3孔閘,二江設裝機6台的二江電站和16孔的泄水閘,三江設6孔的沖沙閘和2號、3號船閘,總裝機容量221萬千瓦,最大泄洪量每秒8.6萬立方米,挖填方2748萬立方米,混凝土澆注量390萬立方米。
九一三事件後,武漢軍區領導班子調整。1972年1月17日武漢軍區領導班子分工,副司令員張震負責作戰、訓練。張震安排與交代330工程後,於1972年2月2日返回武漢,結束了整好一年的工程領導工作。 [11]
1972年11月21日,由於在挖掉葛洲壩後進行圍堰施工中,有的施工單位急於趕速度,大體積混凝土沒有夾冰攪拌搗固不到位,澆注混凝土出現了「狗洞」,造成的施工質量問題,1972年11月8日、9日周恩來連續兩個晚上抱病主持國務院辦公會聽取葛洲壩工程匯報,指出:「長江上如果出問題,砍頭不是你一個人,要砍頭我帶頭!砍頭也不行,這是國際影響問題。建國二十幾年了,在長江修一個壩,不成功,垮了,要載入黨史的問題。主席兩年前有了這個話,還不總結經驗,修改設計?」「光鼓幹勁不行吧! 主席批示不是這樣。主席批示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要修改設計,重點在這裡。要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還要鼓幹勁?到現在還是這樣?你們說『三邊』,我看了文件,文件上沒有『三邊』」。副總理李先念說:「對基礎混凝土不能遷就,不行,就炸掉。」國務院會議決定由林一山牽頭組成技術委員會解決葛洲壩工程設計問題。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經過五天討論,寫出《關於修改葛洲壩工程設計問題的報告》,決定停工兩年,重新設計。11月21日晚,周恩來又一次聽取了匯報,同意工程技術委員會的決定;並決定葛洲壩工程要嚴格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修改設計期間下馬停工。10萬官兵和民工撤離葛洲壩工地,留下3萬5千人護壩待命。
1974年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四葉片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目前尚不能滿足最高水頭27米的要求,但在23米可以安全發電,明確已投料製造的2台17萬千瓦機組安裝在二江電站在水頭大於23米時作為試驗,以取得經驗。二江其他5台為五葉片直徑10.2米單機容量為12.5萬千瓦的機組。1974年5月24日,一機部發文明確兩台17萬千瓦機組由東方電機廠製造。[10]
1974年9月,國務院批准了工程技術委員會提出的修改初步設計:取消大江五孔沖砂閘大江電站裝機由7台增加為14台;在二江建的泄水閘由16孔改為27孔,二江電站裝機由6台改為7台。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3個船閘也各有分工,一、二號船閘過大船隊同,三號船閘過小船隊。1974年10月20日,葛洲壩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復工。
1980年7月鄧小平視察葛洲壩工程,下到3號船閘閘室底部詳細考察,特別關心半年後的大江截流的準備工作情況後說「這個場面很大」。
1980年11月24日,電力工業部電勞字[1980]104號文通知,根據葛洲壩工程建設的進展情況,決定正式成立葛洲壩水力發電廠,定為地師級單位。
工程大江截流方案的截流流量定為3300~5200立方米/秒;截流水頭控制在3米以內;截流堤軸線選在上游圍堰背水坡的位置。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合龍成功。從3日上午7時30分開始,4日下午19時50分勝利合龍,歷時36小時23分。
1981年3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1981]18號文通知,國務院正式批准電力工業部、水利部、交通部《關於葛洲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的報告》,同意實行以電力部為主的運行管理體制,除通航建築物由交通部門分工負責外,泄水閘、電廠和沖沙閘等建築物均由葛洲壩水力發電廠管理。同時明確:葛洲壩工程的水工建築物和電廠、船閘等永久設備的固定資產均屬於葛洲壩水力發電廠。
1981年5月23日16時45分,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泄水閘正式下閘蓄水,24小時後,上游水位按預定計劃控制在51米高程。6月5日,蓄水至60米高程。6月27日,葛洲壩2號船閘試航成功。7月19日,葛洲壩水利樞紐泄水閘經受川江每秒72,000立方米的洪峰,水庫上游水位61.1米,下游宜昌水文站水位56.25米,此時二期大江工程尚在圍堰中施工。7月30日,二江電廠1號17萬千瓦機組於凌晨1時零6分開始併網試發電,葛洲壩水利樞紐開始發揮效益。12月27日,葛洲壩一期工程1、2號機組經國家啟動驗收委員會驗收,召開了慶祝驗收大會,正式移交葛洲壩水力發電廠運行管理。
1982年3月,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第12、13次會議決定,增加大江電站50萬千瓦裝機,葛洲壩全電站最終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1983年7月,二江電廠包括2台17.0萬千瓦在內的7台機組共96.5萬千瓦全部投產,第一期工程全面建成。
1984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1984]43號轉發《關於開展三峽工程籌備工作的報告》通知,為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決定成立中國三峽總公司,並確定「葛洲壩電廠是中國三峽總公司的組成部分,固定資產和職工原則上應屬總公司管理。但考慮到三峽工程建設初期,為使總公司能集中精力搞好建設工作,葛洲壩電廠管理體制不作變動,由華中電管局代管,但財務預算要經總公司審批,電廠所創利潤上繳總公司作為建設投資的組成部分」。
1984年5月4日,國家計委關於葛洲壩二期工程修改概算的批覆,同意二期工程審定修改概算為23.77億元,連同一期工程完成的投資24.71億元,葛洲壩工程總概算為48.48億元。
1984年11月29日,葛洲壩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在葛洲壩右岸導牆下,首次將人工孵化的中華鱘魚苗6,000尾,向長江投放。
1985年4月18至19日,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計委、水電部、交通部以及有關單位領導、專家組成的國家驗收委員會,對葛洲壩二、三江工程竣工進行了正式驗收,並簽發了鑑定書。驗收結論為:工程設計比較切合實際,施工質量基本符合要求,發電通航運行正常,並已開始發揮巨大經濟效益,同意正式移交運行管理單位管理。10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組織建國以來第一次評審,葛洲壩二江、三江工程及其水輪發電機組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6年5月7號,葛洲壩大江500千伏開關站升流、升壓獲得了成功,正式投入運行。1988年8月13日上午,葛洲壩1號船閘、大江航道試航成功,3千噸級客輪和3千噸級貨輪船隊安全通過。9月17日下午,葛洲壩-上海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建成,葛洲壩換流站極I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實現了華中、華東兩大電網聯網。至此,葛洲壩外送的超高壓線路全部建成。12月6日,葛洲壩電廠最後一台機組:大江電廠21號機組正式併網發電。至此,葛洲壩工程271.5萬千瓦的21台機組全面發揮效益。
1990年8月20日,葛洲壩至上海500千伏直流換流站第2極正式送電。1991年4月29日,葛洲壩電廠榮獲1991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狀」。11月27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大江工程國家竣工驗收會議」在宜昌召開,大江工程通過國家正式驗收,標誌整個工程的全部竣工,進入全面投產,全面發揮效益的新階段。驗收結論為:葛洲壩大江工程的設計是成功的、合理的,主要設備的製造質量和工程施工的質量是優良的,工程運轉正常,發電、航運達到了設計要求。
1996年6月1日,葛洲壩電廠隸屬關係由華中電管局代管變更為中國三峽總公司直管,葛洲壩換流站同時從葛洲壩電廠劃出,劃歸國家電力公司管轄。10月18日,葛洲壩自備電廠20兆瓦水輪機組正式投產發電,自備電廠於1994年6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建成。
1998年元月13日,葛洲壩電廠三峽工作部成立,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廠參與三峽工程建設,與中國三峽總公司及有關單位聯絡;負責全廠進峽單位之間的協調工作。7月,葛洲壩電廠被中共電力部黨組、電力部授予「全國雙文明先進單位」。8月,長江發生全流域洪水。16日,葛洲壩入庫流量達每秒60,700立方米,根據國家防總調度指令,葛洲壩水利樞紐開始進行削峰調度,這是樞紐自建成以來首次在66.9米的高水位運行。此次調度過程,成功地削減宜昌洪水流量達每秒2,700立方米,削峰歷時11小時,降低了沙市站水位,為保證荊江不分洪創造了有利條件。次日,國家防汛總指揮部致電葛洲壩電廠,對葛洲壩電廠在此次洪水中精心調度,首次成功超限蓄洪錯峰的特殊貢獻表示感謝。
2002年5月13日,中國三峽總公司黨組下發《關於葛洲壩電廠改制實施工作方案的批覆》(三峽黨組字〔2002〕第8號文)。5月28日,葛洲壩電廠第六屆職工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召開,大會通過《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確保葛洲壩電廠改制重組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的報告、改制方案及相關配套制度。
2004年5月29日,葛洲壩電站累計發電3,000億千瓦時,成為中國首個發電量突破3,000億千瓦時的發電廠。2006年4月25日8時10分, 改造增容後的大江電廠14號機組正式投入運行,歷時177天的首批改造增容機組14號機組 A級檢修工作全面竣工,機組單機容量由12.5萬千瓦增至14.6萬千瓦。5月9日9時2分,改造增容機組3號機組正式併網運行,歷時184天的3號機組A級檢修及增容改造工作全面竣工,機組單機容量由12.5萬千瓦增至14.6萬千瓦。
2007年11月20日至25日,葛洲壩電廠自主研發的 「無源零開斷的自動滅磁裝置及方法」專利項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 「第4屆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 」金獎和特別金獎。2008年8月,《關注設備全生命周期的專家會診檢修系統在葛洲壩電站的探索與實踐》榮獲全國電力行業 2008 年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0年9月,三峽-葛洲壩梯級樞紐經受了最大流量每秒70,000立方米等5次洪峰的檢驗,圓滿完成迎峰度夏和防汛任務。2011年6月27日,葛洲壩通航船舶208.17萬艘,貨運量6.29億噸。7月30日,葛洲壩電站投產發電30周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