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苗瑤語系,又稱蒙勉語系(英語:Hmong–Mien languages),揚子江語系(Yangtzean languages),是苗、瑤、畲等族群所使用的有共同來源的語系。學術界對於苗瑤語的語言系屬分類有不同看法:大部分學者多認為苗瑤語是獨立語系,即苗瑤語系,部分中國學者則認為苗瑤語是屬於漢藏語系的語族,即苗瑤語族;[2]對於其內部特點、所包括的語言等,一般並無爭議,所以在不討論其系屬分類時,可簡稱苗瑤語。
苗瑤語的使用者分布於中國的中南和西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北部鄰近中國的地區,主要為苗族、瑤族和畲族。這三個民族大約有1300萬人口,其中使用苗瑤語的約占四分之三。
苗瑤語具體包括各地苗族使用的苗語、巴那語,各地瑤族使用的勉語、布努語、巴哼語、優諾語、炯奈語,以及極少數粵東畲族使用的畲語,等等。一般可以分為苗語支(族)和瑤語支(族),也有學者增加一個獨立的畲語支。
西方學者多稱瑤語支為「勉語族」(英語:Mienic languages),同時稱苗瑤語為「苗勉語」(英語:Hmong–Mien languages)。
苗瑤語的使用者分布於中國的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四川、海南等省區,以及中南半島的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鄰近中國的地區,主要為苗族、瑤族和畲族。這三個民族除了使用苗瑤語外,也有部分人群使用其他語言/方言,如畲話[a]、貓家話、酸湯話等漢語方言,草苗話等侗語方言,以及拉珈語。中國境內的苗、瑤、畲大約有1300萬人口[3],其中使用苗瑤語的約占四分之三。[4]
苗瑤語的歸屬是語言學界爭議較大的問題之一。1937年,李方桂首先將苗瑤語歸入漢藏語系下的漢台語;1973年,他又將苗瑤語歸為漢藏語系下跟漢語族、藏緬語族、侗台語族並列的語族。[5]中國和華人學者一般都主張這一看法。美國學者白保羅於1972年出版《漢藏語概論》,認為苗瑤語和侗台語都不屬於漢藏語系,將二者歸入澳泰語系[6]。雖然澳泰語系這一猜想的爭議還很大,但西方學者大都認為,苗瑤語並不屬於漢藏語系。[4][7]
雙方之間的爭議主要在於,苗瑤語與漢語之間存在不少語音、語義都有對應關係的字詞,主張苗瑤語屬於漢藏語系的學者認為這些詞是同源關係,主張苗瑤語獨立的學者則認為是借詞。[8]:150、151陳保亞的《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提出了區別同源詞和借詞的方法,並運用該方法對漢語和侗台語的對應關係詞進行分析,認為漢語和侗台語之間是語言聯盟,而非同源;而漢語和苗瑤語之間則是同源關係,只是分化年代非常遙遠。[9]:292、293目前西方語言學家的共識是,它們自成一語系,至少不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系和漢語間詞彙與類型學的相似是出於語言接觸引發的趨同。[10]
由於苗瑤語系和南亞語系的數詞明顯同源,多家學者的最新研究都認定兩者應該歸爲一個語系,沙加爾視之爲東亞超級語系的南支,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斯塔羅斯金視之爲南方大語系的一支,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稱之爲揚子語系。美國學者白保羅試圖將苗瑤語系納入南方大語系,但沒有獲得廣泛認可。[11]小坂龍一(2002)認為苗瑤語系和壯侗語系構成苗-傣語系。[12]
最初,語言學家在苗瑤語中只列出了苗語和瑤語(勉語)兩種語言[13],之後逐漸識別出了更多語言,包括畲語、巴哼語、布努語、炯奈語、優諾語、巴那語等[14]。在一些獨立語言和方言的劃分上,也存在一些爭議,如海南苗族說的話,有學者認為是「勉語金門方言」[15],有學者則認為是「門語」[16];自稱「唔奈」的瑤族說的話,有學者認為是「巴哼語唔奈方言」[17][18]:84,有學者則認為是「唔奈語」[19][20]。
對於苗瑤語的內部分類,不同學者在細節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體上一般都分為苗語支(族)和瑤語支(族),其中瑤語支只包括勉語,其他語言都屬於苗語支[14]。爭議較多的是畲語的系屬問題,一般將畲語歸入苗語支[21][18]:246,但也有學者將其劃歸瑤語支[22],或列出獨立的畲語支[23]:3[4]。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語音上的不同演化。苗語保留原始苗瑤語聲母較完整,但韻母細節大量丟失,特別是所有介音和韻尾輔音都消失了。瑤語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韻尾,聲母數量減少。
毛宗武(1997)提出的分類如下[18]:246:
苗語支 |
| ||||||||||||||||||||||||
瑤語支 |
| ||||||||||||||||||||||||
鄧曉華、王士元(2003)通過統計基本詞彙中同源詞的數量,對苗瑤語的12種語言/方言之間的親疏關係給出了如下分類(數字表示節點之間的距離)[24]:
苗語大簇 1.64 |
| ||||||||||||||||||||||||||||||||||||||||||||||||
瑤語大簇 7.86 |
| ||||||||||||||||||||||||||||||||||||||||||||||||
苗瑤語系最可能的起源地位於中國南方長江-瀾滄江之間,但說這些語言的人也可能是從華中地區因漢族擴張遷來的,或者是被漢族從另一個故地遷來的。[25]苗瑤語人群大約在明末清初(17世紀)從中國南方遷到東南亞。古DNA證據表明,苗瑤語人群的祖先是長江邊上某個地方,在基因上與壯侗語、南亞語人群都不同。[26]最近的Y-DNA系統發育證據說明,苗瑤語人群是與現在南亞語人群祖先有遠親關係人群的後代。[27]
沙加爾、布倫奇和Sanchez-Mazas用傳統方法估計原始苗瑤語的年代約為500 BC,自動相似性判斷程序(ASJP)給出的結果則為2230 BC。[28]
苗族、瑤族有的說各種未被分類的漢語方言。這些方言有苗瑤語底層或為混合語,包括但不限於畲話、喇叭苗話、伶話、貓家話、八峒瑤語、平地瑤話、粵北土話、平話等。貴州三鍬話和白石苗語是苗語和侗水語支語言的混合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