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裔美國人列表包括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原始第一代移民及其後裔。此列表的人須有編列入維基條目,或者有可靠的資料來源證明其是知名的臺灣裔美國人。
新加坡歷任總理均具華裔血統、泰國有前總理具華裔血統、菲律賓有前總統具華裔血統、印尼有前總統具華裔血統,如果這些人移民美國並生下小孩,美國人會稱這些人及其小孩為新加坡裔美國人、泰國裔美國人、菲律賓裔美國人、印尼裔美國人,而非華裔美國人,所以血統並非唯一的分類依據。如同古巴裔美國人有以西班牙裔為主的歐洲裔、有非洲裔、也有猶太裔,但因為都來自古巴而被稱為古巴裔美國人。
有些人雖出生於中國大陸或籍貫為中國大陸,但到台灣的時間可能是1945年至1950年。她/他們在台灣的時間很可能比在中國大陸的時間更多,跟台灣的聯繫與記憶比中國大陸更深。這些人到美國時的身分是來自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在美國政府眼中,1949年後,來自台灣跟來自中國大陸是不同的,中華民國國民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是不同的。根據屬人主義的《中華民國國籍法》,這些人在美國出生的小孩也是中華民國國民,出生時具有雙重國籍。出現在美國時的國籍是判斷分類時更重要的依據。因此,儘管在語言和文化上俱屬於廣義的華人,但「台灣裔美國人」這一名詞,在國際上對「中國」認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非中華民國、以及兩岸彼此對抗的情況下,成了帶有政治色彩的名詞,並被部分意圖強烈與中國大陸區隔的台灣人認為客觀合理的分類或稱呼(本人或父母抵美時來自何處與赴美或出生時之法律身分)。生於中國大陸、香港、長於台灣,而自認或被視為台灣人的不乏其人,這與個人的認同是兩回事。
時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克萊伯恩·佩爾與其後曾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霍華德·伯曼等兩黨議員鍥而不捨地克服各種困難,先後歷經約三年時間推動,終於在1994年10月25日經比爾·柯林頓總統簽署,成爲美國公共法104-415號(Public Law 104-415),台裔美國人的護照及所有證件的出生地皆得以由China正名為Taiwan。[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