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政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我政变

自我政變(英語:Self-coup)是指國家掌權者藉由合法的執政或不合法途徑控制政權之後,通過戒嚴、廢止憲法、解散或凍結其他憲政機關(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等違反憲政秩序的方式,擴張行政機關原先並不享有的國家權力。由於權力分立的狀態無法被維持,行政權獨大、不受制衡的結果,通常也意味著政府體制由自由民主制轉變為獨裁政體

1851年法國政變期間巴黎街頭的騎兵隊。民選的總統拿破崙三世發動奪權,一年後登基為法蘭西皇帝

自我政變與一般政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自我政變是已經掌握國家權力的最高領導者為了規避其他憲法機關的監督與制衡,透過違憲的方式破壞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英語Liberal democratic basic order;而一般的政變通常是由掌權者以外的個人或集團發動,目的是為了奪取最高位者的權力

近代以來世界各地皆曾發生許自我政變案例,例如1992年4月5日時任秘魯總統藤森謙也在軍方支持下,宣布解散議會、建立臨時政府,並且重組政府機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於一身,即屬公認的自變案例之一[1]

案例

成功

更多信息 國家, 發動者/職銜 ...
國家 發動者/職銜 時間 別稱 過程和結果
法國 拿破崙三世
法國總統
1851年12月2日 1851年法國政變 拿破崙登基為「法國人的皇帝」,第二共和轉變為法蘭西第二帝國
 烏拉圭 胡安·林多爾佛·奎斯塔斯
烏拉圭總統
1898年2月10日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奧地利總理
1933年3月15日 奧地利國會自我消滅英語Self-elimination of the Austrian Parliament 議會因正副議長雙雙辭職而陷入領導階層真空,陶爾斐斯趁勢以緊急法令暫停議會運作。
 魏瑪共和國 阿道夫·希特勒
德國總理
1933年3月23日 授權法 國會通過法案賦予內閣規避議會監督的權力。隔年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正式成為帝國元首,開啟納粹德國
 烏拉圭 加布里埃爾·特拉
(烏拉圭總統)
1933年3月31日
 愛沙尼亞 康斯坦丁·佩茨
愛沙尼亞總理
1934年3月12日
 羅馬尼亞王國 米哈伊一世
羅馬尼亞國王
1944年8月23日 米哈伊國王政變
 中華民國 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
1948年4月18日 動員戡亂 蔣中正以國共內戰為由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憲法針對總統的連任限制、無限期延長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的任期等等,並且搭配《臺灣省戒嚴令》實施軍事統治,以確立黨國體制的模式。
 玻利維亞 馬梅爾托·烏里奧拉戈伊蒂亞
玻利維亞總統
1951年5月16日
 大韓民國 李承晚
韓國總統
1952年5月-7月 拔萃修憲案 朝鮮戰爭期間,李承晚欲修憲將正副總統改由人民直接選舉,以確保能順利連任。最初由反對黨掌握的國會否決了新憲法,然而隨後卻發生金井山游擊事件韓語금정산 공비 사건,李承晚立即宣布釜山及週邊地區戒嚴並逮捕了50餘位反對派議員。期間李承晚政權不斷製造事件施壓反對黨議員;最終國會議員在軍警的武力威脅下,被迫出席會議並通過《大韓民國憲法第2號韓語대한민국 헌법 제2호》。
 巴基斯坦自治領 馬利克·吳拉姆·穆罕默德
(巴基斯坦總督)
1953年4月-
1954年9月21日
1953-1954年巴基斯坦憲政危機英語1953–54 Pakistani constitutional coup
 印度尼西亞 蘇卡諾
印度尼西亞總統
1959年7月5日 1959年蘇卡諾法令英語President Sukarno's 1959 Decree
 菲律賓 費迪南德·馬科斯
菲律賓總統
1972年9月23日 馬可仕戒嚴 馬可仕以鎮壓共產主義叛亂為由發布《第1081號公告英語Proclamation No. 1081》實施戒嚴,包括宵禁報禁和延長總統任期,開啟軍事統治。[2]
 大韓民國 朴正熙
(韓國總統)
1972年10月17日 十月維新 朴正熙宣布全國戒嚴,解散國會並廢止憲法,重新公告實施《維新憲法韓語대한민국 헌법 제8호》,將總統由直接選舉改為國民會議間接選出,並廢除連任限制以及一系列擴張總統權力措施。
 史瓦帝尼 索布扎二世
史瓦濟蘭國王
1973年4月12日
 烏拉圭 胡安·馬利亞·波爾達貝里
(烏拉圭總統)
1973年6月27日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語1973 Uruguayan coup d'état
 印度 英迪拉·甘地
印度總理
1975年6月25日
 秘魯 阿爾韋托·藤森
秘魯總統
1992年4月5日 1992年秘魯政變英語1992 Peruvian self-coup 藤森在軍方支持下解散國會、重組政府。
 俄羅斯 鮑里斯·葉利欽
俄羅斯總統
1993年9月21日
-10月4日
十月政變 蘇聯解體後遺留的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拒絕解散並反對葉爾辛的改革政策,反對勢力挾民意欲自行組建平行政府,最終葉爾辛在安全部門的支持下下令以武力驅散反抗勢力。[3][4][5]
 薩爾瓦多 納伊布·布克萊
薩爾瓦多總統
2021年5月1日 2021年薩爾瓦多政治危機英語2021 Salvadoran political crisis [6]
 突尼西亞 凱斯·賽義德
突尼斯總統
2021年7月25日 2021年突尼西亞政變英語2021 Tunisian self-coup [7][8][9]
 蘇丹 阿卜杜勒·法塔赫·布爾漢
主權委員會主席)
2021年10月25日 2021年10月蘇丹政變 [10]
关闭

未遂

更多信息 國家, 發動者/職銜 ...
國家 發動者/職銜 時間 別稱 過程和結果
 中華民國 袁世凱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5年12月12日
-1916年3月22日
洪憲帝制 袁世凱復僻帝制,自行登基為中華帝國皇帝,至隔年自行宣布恢復共和
 秘魯 佩德羅·卡斯蒂略
秘魯總統
2022年12月7日 2022年秘魯政變 卡斯蒂略宣布解散國會、實施宵禁,但多名內閣部長隨即辭職以示抗議,憲法法院發表聲明軍隊有權恢復憲政秩序,國會亦拒絕解散。軍方隨後公開表示拒絕配合總統的行動;卡斯蒂略則在國會投票通過將其罷黜後試圖進入墨西哥大使館內尋求政治庇護,但中途遭到司法機關逮捕。
 大韓民國 尹錫悅
韓國總統
2024年12月3日
-12月4日
12·3緊急戒嚴 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並禁止所有政治集會,同時派遣戒嚴部隊侵入國會議事堂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等處所,試圖控制該機關並逮捕國會議長和朝野領袖;然而戒嚴隨即被國會投票通過解除。事後尹錫悅遭到國會彈劾停職,並被憲法法院罷免。[11]
关闭

爭議

  • 由於內閣制國家政府的組成來自於議會多數,因此近年來部分多數執政國家的執政者(執政黨)透過擴張立法權並削弱司法權的方式,讓其控制的行政機關實質上不受監督制衡。由於執政者沒有直接擴大行政權,而是藉由議會擴權來規避司法監督,形式上並未產生行政權獨大的局面;因此這樣的情形是否屬於自我政變的範疇,即頗有爭議。
    • 亦有部份總統制半總統制國家(如中華民國),其國會多數黨(無論是否同時掌控行政機關的執政黨)意圖通過法案擴張立法權及削弱行政權、司法權,讓國會不受監督制衡,亦造成類似效果。
  • 另一種常被視為自我政變的情形則是現任執政者拒絕接受選舉失利,企圖通過施壓選舉委員會或議會、法院等途徑,嘗試推翻選舉結果;不過這類行徑是否已達逾越憲政秩序的程度,因個案情況不同而難以一概而論。[12]


更多信息 國家, 發動者/職銜 ...
國家 發動者/職銜 時間 別稱 過程和結果
 波蘭 法律與公正
(執政黨)
2015年- 波蘭憲法法庭危機英語Polish Constitutional Tribunal crisis (2015 – ongoing) 2015年末,執政黨在國會主導通過一系列擴張立法權而有侵犯司法權疑慮的法案,讓國會獲得憲法法庭法官的任命權、並使當前國會得以更換前屆國會任命的法官,國會甚至能夠選任法官調查憲法法庭判決是否有誤;2017年再度通過新法案,強制憲法法庭法官全數退休,由國會重新提名並且司法部長獲得指定任命法官的權力。[13]

憲法法庭將此案提交至歐洲法院審理,歐洲法院則陸續駁回部分法案並對波蘭當局處以罰鍰,最終於2023年否決所有法案內容。[14]

 美國 唐納·川普
美國總統
2021年1月6日 國會山莊騷亂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後,川普拒絕承認選舉結果。當日美國參議院進行確認選舉結果的環節時,數百名川普支持者突破警衛防線衝入國會大廈企圖阻止議事進行。事後美國眾議院以川普試圖推翻選舉結果,並煽動支持者衝擊國會而通過彈劾,但在之後的參院審判中被否決。
 馬來西亞 慕尤丁·雅辛
馬來西亞首相
2021年1月12日
-8月1日
2021年馬來西亞緊急狀態提案 慕尤丁以COVID-19疫情嚴重為由請求蘇丹頒佈實施「緊急狀態」,暫停國會運作以及選舉活動。雖然慕尤丁保證不會宵禁軍法統治,且其頒佈緊急狀態的理由亦確實存在;但在朝野未有共識的情形下技術性繞開憲法規定凍結議會,仍引發違憲的質疑。[15]

在歷經數月在野黨反彈聲浪和民間示威抗議後,慕尤丁最終被迫宣布召開國會,並撤銷緊急狀態條例。

 以色列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以色列總理
2023年1月- 2023年以色列司法改革 納坦雅胡主導的執政聯盟以「司法改革英語Judicial reform」為名,意圖通過法案限制最高法院行使司法覆核的權力,並讓國會得以否決最高法院的裁判結果。消息一出旋即於以色列民間掀起嚴重爭議並引爆劇烈示威,最終導致法案隔年被最高法院推翻。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
(在野黨及多數黨)
2024年5月17日- 2024年立法院職權修法爭議 2024年國民黨於選舉中贏得立法院多數後,旋即開始推動國會改革法案憲法訴訟法修正案,最終與民眾黨聯手後挾人數優勢強行通過以上爭議性法案,大幅削弱行政權及司法權。總統賴清德因而聲請釋憲以反制,最終憲法法庭裁定國會改革法案部份條文違憲無效。有批評為此國會政變[16],此事於民間觸發兩次青鳥行動示威及大規模集體罷免公投
关闭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