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政變(英語:Self-coup)是指國家掌權者藉由合法的執政或不合法途徑控制政權之後,通過廢止憲法、解散或凍結其他憲政機關(如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等違反憲政秩序的方式,擴張行政機關原先並不享有的國家權力。由於權力分立的狀態無法被維持,行政權獨大、不受制衡的結果,通常也意味著政府體制由自由民主制轉變為獨裁政體。
自我政變與一般政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自我政變是已經掌握國家權力的最高領導者為了規避其他憲法機關的監督與制衡,透過違憲的方式破壞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而一般的政變通常是由掌權者以外的個人或單位發動,目的是為了奪取最高位者的權力。
近代以來世界各地皆曾發生許多著名的自我政變案例,例如1992年4月5日時任秘魯總統藤森在軍方支持下,宣布解散國會、建立臨時政府,並且重組政府機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於一身,即屬公認的自變案例之一[1]。
成功案例
國家 | 發動者/職銜 | 時間 | 別稱 | 過程和結果 |
---|---|---|---|---|
法國 | 拿破崙三世 (法國總統) |
1851年12月2日 | 1851年法國政變 | 拿破崙登基為「法國人的皇帝」,第二共和轉變為法蘭西第二帝國。 |
烏拉圭 | 胡安·林多爾佛·奎斯塔斯 (烏拉圭總統) |
1898年2月10日 | 無 | |
中華民國 | 袁世凱 (中華民國大總統) |
1915年11月20日 | 洪憲帝制 | 袁世凱復僻帝制,自行登基為中華帝國皇帝,至隔年自行宣布恢復共和。 |
奧地利 |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奧地利總理) |
1933年3月15日 | 奧地利國會的自我消滅 | 議會遭到暫停運作。 |
德意志國 | 阿道夫·希特勒 (德國總理) |
1933年3月23日 | 《授權法》 | 國會通過法案賦予內閣規避議會監督的權力。隔年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正式成為帝國元首,開啟納粹德國。 |
烏拉圭 | 加布里埃爾·特拉 (烏拉圭總統) |
1933年3月31日 | 無 | |
愛沙尼亞 | 康斯坦丁·佩茨 (愛沙尼亞總理) |
1934年3月12日 | 無 | |
羅馬尼亞王國 | 米哈伊一世 (羅馬尼亞國王) |
1944年8月23日 | 米哈伊國王政變 | |
中華民國 | 蔣中正 (中華民國總統) |
1948年4月18日 | 動員戡亂 | 蔣中正以國共內戰為由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憲法針對總統的連任限制、無限期延長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的任期等等,並且搭配《臺灣省戒嚴令》實施軍事統治,以確立黨國體制的模式。 |
玻利維亞 | 馬梅爾托·烏里奧拉戈伊蒂亞 (玻利維亞總統) |
1951年5月16日 | 無 | |
巴基斯坦自治領 | 馬利克·吳拉姆·穆罕默德 (巴基斯坦總督) |
1953年4月- 1954年9月21日 |
1953-1954年巴基斯坦憲政危機 | |
印度尼西亞 | 蘇卡諾 (印度尼西亞總統) |
1959年7月5日 | 1959年蘇卡諾法令 | |
菲律賓 | 費迪南德·馬可仕 (菲律賓總統) |
1972年9月23日 | 無 | 馬可仕發布《第1081號行政令》宣布實施戒嚴。[2] |
大韓民國 | 朴正熙 (韓國總統) |
1972年10月17日 | 十月維新 | 朴正熙宣布全國戒嚴,解散國會並廢止憲法,重新公告實施《維新憲法》,將總統由直接選舉改為國民會議間接選出,並廢除連任限制以及一系列擴張總統權力措施。 |
烏拉圭 | 胡安·馬利亞·波爾達貝里 (烏拉圭總統) |
1973年6月27日 | 1973年烏拉圭政變 | |
秘魯 | 阿爾韋托·藤森 (秘魯總統) |
1992年4月5日 | 1992年秘魯政變 | 藤森在軍方支持下解散國會、重組政府。 |
俄羅斯 | 鮑里斯·葉利欽 (俄羅斯總統) |
1993年9月21日 -10月4日 |
十月政變 | 蘇聯解體後遺留的俄羅斯最高蘇維埃拒絕解散並反對葉爾辛的改革政策,反對勢力挾民意欲自行組建平行政府,最終葉爾辛在安全部門的支持下下令以武力驅散反抗勢力。[3][4][5] |
薩爾瓦多 | 納伊布·布克萊 (薩爾瓦多總統) |
2021年5月1日 | 2021年薩爾瓦多政治危機 | [6] |
突尼西亞 | 凱斯·賽義德 (突尼斯總統) |
2021年7月25日 | 2021年突尼西亞政變 | [7][8][9] |
蘇丹 | 阿卜杜勒·法塔赫·布爾漢 (主權委員會主席) |
2021年10月25日 | 2021年10月蘇丹政變 | [10] |
未遂案例
國家 | 發動者/職銜 | 時間 | 別稱 | 過程和結果 |
---|---|---|---|---|
秘魯 | 佩德羅·卡斯蒂略 (秘魯總統) |
2022年12月7日 | 2022年秘魯政變 | 卡斯蒂略宣布解散國會、實施宵禁,但多名內閣部長隨即辭職以示抗議,憲法法院發表聲明軍隊有權恢復憲政秩序,國會亦拒絕解散。軍方隨後公開表示拒絕配合總統的行動;卡斯蒂略則在國會投票通過將其罷黜後試圖進入墨西哥大使館內尋求政治庇護,但中途遭到司法機關逮捕。 |
大韓民國 | 尹錫悅 (韓國總統) |
2024年12月3日 -12月4日 |
12·3緊急戒嚴 | 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並禁止所有政治集會,同時派遣戒嚴部隊侵入國會議事堂與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等處所,試圖控制該機關並逮捕國會議長和朝野領袖;然而戒嚴隨即被國會投票通過解除。事後尹錫悅遭到國會彈劾停職,交由憲法法院審理中。[11] |
有爭議案例
- 由於內閣制國家政府的組成來自於議會多數,因此近年來部分多數執政國家的執政者(執政黨)透過擴張立法權並削弱司法權的方式,讓其控制的行政機關實質上不受監督制衡。由於執政者沒有直接擴大行政權,而是藉由議會擴權來規避司法監督,形式上並未產生行政權獨大的局面;因此這樣的情形是否屬於自我政變,就容有爭議。
- 在部分國家的案例中,有些執政者會通過煽動己方陣營的支持者以暴力等非法手段,阻撓反對黨掌控的議會或是獨立審判的司法機關維持正常運作,來達成實質政變的效果。這種情形較常發生於總統制國家的少數派政府,以及鼓吹民粹主義的政權;但由於執政者本身肩負維護國家秩序責任的矛盾,因此多半皆為失敗收場。
國家 | 發動者/職銜 | 時間 | 別稱 | 過程和結果 |
---|---|---|---|---|
波蘭 | 法律與公正 | 2015年- | 波蘭憲法法庭危機 | 2015年末,執政黨在國會主導通過一系列擴張立法權而有侵犯司法權疑慮的法案,讓國會獲得憲法法庭法官的任命權、並使當前國會得以更換前屆國會任命的法官,國會甚至能夠選任法官調查憲法法庭判決是否有誤;2017年再度通過新法案,強制憲法法庭法官全數退休,由國會重新提名並且司法部長獲得指定任命法官的權力。[12]
憲法法庭將此案提交至歐洲法院審理,歐洲法院則陸續駁回部分法案並對波蘭當局處以罰鍰,最終於2023年否決所有法案內容。[13] |
美國 | 唐納·川普 (美國總統) |
2021年1月6日 | 國會山莊騷亂 |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後,川普拒絕承認選舉結果。當日美國參議院進行確認選舉結果的環節時,數百名川普支持者突破警衛防線衝入國會大廈企圖阻止議事進行。事後美國眾議院以川普試圖推翻選舉結果,並煽動支持者衝擊國會而通過彈劾,但在之後的參院審判中被否決。 |
以色列 |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以色列總理) |
2023年1月- | 2023年以色列司法改革 | 納坦雅胡主導的執政聯盟以「司法改革」為名,通過法案限制最高法院行使司法覆核的權力,並讓國會得以否決最高法院的裁判結果等等。該法案最終仍於隔年被最高法院推翻。 |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