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紐斯
立陶宛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立陶宛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爾紐斯(立陶宛語:Vilnius,[ˈvʲɪlʲnʲʊs] (ⓘ);波蘭語:Wilno,音譯:維爾諾;意第緒語:ווילנע,羅馬化:Vilne;白俄羅斯語:Вільня,羅馬化:Vil'nia;1918年前俄語:Вильна,羅馬化:Vil'na,音譯:維爾納,現代俄語:Вильнюс,羅馬化:Vil'nius),現代立陶宛國土內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繼承自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代確立的首都建制。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20年時,該市人口為580,020人(整個維爾紐斯縣的人口為810,290人)[1]。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之都。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8月5日) |
在歷史上,維爾紐斯曾因為各種政治及軍事的原因而曾屬於不同的國家。
維爾紐斯是一座歷史古都。歷史學家Romas Batūra認為傳說中1253年明道加斯加冕成為立陶宛國王的京城Voruta,就是維爾紐斯。根據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描述,「有一位立陶宛統治者,在一次打獵後在篝火邊睡着,做了一個預言性的夢。解夢以後,就在他剛才睡覺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城市。」[3]該市第一次在文獻中被提及是在1323年,大公格迪米納斯在上年底寫信給若望二十二世要求庇護立陶宛免於條頓騎士團的劫掠[4],在達成和解後,1325年1月25日其再向漢薩同盟的主要城市發信,鼓勵貴族、騎士、貿易商、工匠到地主和耕農的各階層(德國人和猶太人)來立陶宛定居[註 1][4][5],於是在維爾紐斯就逐漸發展出一個龐大的猶太人社區[6][註 2]。
1362年或1363年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在藍水之戰中大敗金帳汗國後[7],擴展領土至基輔、波多里亞與烏克蘭原野[8],同時原基輔羅斯的文明——東正教、斯拉夫教會語言和法律傳統都傳入了維爾紐斯,使得該地取代基輔,在與波蘭聯合並強化天主教影響前、一直是作為斯拉夫東正教文明的中心[9]。
1387年立陶宛大公約蓋拉給予該市馬格德堡權利。在1503年到1522年期間,該市周圍建起了城牆,有9個城門和3座塔。白羅斯文人弗蘭西斯克·斯克里納 於約莫1522年左右,在該地設立了東歐史上第一個印刷所[10]。
在齊格蒙特二世管治時期的城邦達到了發展頂峰,他在1544年將宮廷搬到這裡。在此後幾個世紀中,維爾紐斯持續地增長。增長部分也是由於國王斯特凡·巴托里在1579年創立了維爾紐斯耶穌會大學,這所大學很快就發展成該地區最重要的科學與文化中心之一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最著名的科學中心。該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都很活躍。在該市快速發展期間,向立陶宛大公國龐大版圖內乃至國外的移民開放。每個團體都對這座城市的生活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使得手工業、貿易和科學繁榮起來。俄波戰爭(1654年-1667年)期間,維爾紐斯被俄國軍隊占領了數年,該市遭到了掠奪和縱火,市民遭到屠殺。該市失去了多年來成長的動力,但人口仍然逐漸回彈,19世紀初,該市人口達到20,000人,是北歐最大的城市之一。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以後,維爾紐斯被俄國吞併,成為維爾納省的首府。俄國占領期間拆毀了城牆,到1805年,已經只剩下黎明門一座城門。1812年,拿破崙在遠征莫斯科途中,占領了該市。1831年十一月起義以後,維爾紐斯大學被關閉,俄國人的鎮壓阻止了該市的發展。1863年一月起義期間,市內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被人稱「劊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約夫殘酷地鎮壓下去。起義之後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蘭語[11]和立陶宛語被禁止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15年到1918年,維爾紐斯和立陶宛其他地區均被德國占領。1918年2月16日,在維爾紐斯宣布了《立陶宛獨立法案》。德國軍隊撤退以後,立陶宛武裝被向前推進的俄國占領軍所擊退。維爾紐斯多次易手:波蘭自衛隊控制了一段時間,以阻止該市被俄國布爾什維克軍隊占領;然後波蘭軍隊恢復了控制,蘇聯軍隊又再次占領。紅軍於1920年華沙戰役被擊敗後,撤離維爾紐斯。1920年10月7日,波蘭簽署了蘇瓦烏基協議,承認維爾紐斯地區屬於立陶宛[12]。不過,同年10月9日,盧齊昂·傑里哥斯基將軍率領波蘭軍隊撕毀和約,突襲占領維爾紐斯。該市及周圍地區成立了中立陶宛共和國(Vidurio Lietuvos Respublika)。1922年2月20日,整個地區成為波蘭的一部分,維爾紐斯成為維爾諾省的省會。
在這期間,維爾紐斯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維爾紐斯大學重新開放,改名為斯特凡·巴托里大學,城市的基礎設施也得到顯著改進。到1931年,該市擁有195,000名居民,名列波蘭的第五大城市,還擁有生產名牌收音機的Elektrit工廠。不過,一些立陶宛人對當時的經濟增長提出質疑,認為當時維爾紐斯的生活水準顯著低於當代立陶宛的其他地區。
1939年8月23日秘密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在9月19日,蘇聯入侵波蘭並吞併了維爾紐斯。10月10日,立陶宛政府接受了蘇聯的最後通牒,容許蘇聯在立陶宛境內設立軍事基地,交換條件是使維爾紐斯回到立陶宛。10月28日,蘇聯紅軍從維爾紐斯撤到郊外,將這座城市交給立陶宛軍隊。10月29日,在市中心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加以慶祝。不久以後,立陶宛開始了從考納斯遷都到維爾紐斯的進程。不過,在遷都完成之前,1940年6月,整個立陶宛被蘇聯占領,成立了一個共產黨政府——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府設在維爾紐斯。有4萬名居民遭到內務人民委員會的逮捕,被流放到蘇聯遠東地區的集中營。蘇聯摧毀了城市的工業,斯大林將整個Elektrit無線電廠和一部分工人遷移到白俄羅斯的明斯克,並改名為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無線電廠。
1941年6月,德國軍隊占領了維爾紐斯。德國人在猶太人眾多的維爾紐斯舊城中心地區建立了兩個猶太人隔離區。較小的一個隔離區在10月就被「清算」。較大的一個隔離區一直持續到1943年。佔領持續的時期製造了歐洲佔領地內的第一次猶太大屠殺[註 3],包括週期性處決的活動,導致維爾紐斯延續多世紀的猶太文明被徹底摧毀,當地猶太文學圈倖存的詩人之一亞伯拉罕·蘇茲克維爾唯有離開廢墟遷移到耶路撒冷[註 4][13][9]。1943年9月1日,聯合游擊隊組織(納粹占領的歐洲第一支猶太游擊隊)組織了一次隔都起義,起義失敗後,隔都被完全毀滅。
1944年7月,蘇聯軍隊重新奪回維爾紐斯。內務人民委員會逮捕了波蘭家鄉軍的領導者。維爾紐斯被併入蘇聯,不久以後成為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批的波蘭人立即被從蘇聯占領的立陶宛驅逐到波蘭,同時將立陶宛人移入維爾紐斯,從而不僅再大幅改變了當地住民的構成,還是將作為城市生活方式的波蘭文化給徹底根除了[9]。曾反抗蘇聯的立陶宛知識界有不少人被驅逐出境[14],在1953年返回後發現維爾紐斯的文化氛圍逐漸地轉向立陶宛,知識界後便妥協以加入共產黨為條件換取立陶宛文化的自由空間[9]:之後不僅立陶宛文學語言轉變為正確、標準的「學者語言」,維爾紐斯大學隨即也發展成波羅的語研究的港灣[15]
1989年8月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3個波羅的海國家有2,000,000人組成貫穿三國,南端直抵維爾紐斯的人鏈,要求三國從蘇聯獨立[16]。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布立陶宛從蘇聯獨立,恢復獨立的立陶宛共和國,1991年1月9日,蘇聯做出了反應,派遣一支部隊。1月13日,在蘇聯軍隊進攻廣播電視大樓和維爾紐斯電視塔時,有14人身亡,超過700人受傷。蘇聯最終在1991年承認了立陶宛獨立。
此後,維爾紐斯試圖清除蘇聯時代的歷史痕跡,並迅速轉變為一個現代化的歐洲城市。許多古老的建築得到修復,包括歷史上屢次遭到俄國當局拆毀的紀念性建築三十字架,並在內里斯河以北發展了「新城市中心」商務區,預計將成為該市主要的行政和商務區。這一區域包括現代化的住宅區和零售區,以及市政建築和最突出的建築——一座129米高的歐洲塔。近年來已經建成許多現代化的商務和零售中心,還有許多其他項目正在等待實施。
1997年4月1日,一群藝術家在被維爾尼亞河圍繞的地區成立對岸共和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和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該「共和國」比較像是一個藝術家群體,當地設有不少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咖啡館,當地的文藝活動亦有透過維爾紐斯市政府宣傳推廣。
維爾紐斯位於立陶宛的東南部(54°41′N 25°17′E)。距離白俄羅斯邊界僅有40公里。維爾紐斯的地理位置位於立陶宛的一角,造成這種情況應歸因於幾個世紀以來立陶宛這個國家邊界形狀的改變;過去,維爾紐斯曾經處於立陶宛大公國的地理中心。
維爾紐斯位於維爾尼亞河和內里斯河的匯合處。據認為維爾紐斯的名稱就得名於穿過城市的維爾尼亞河。維爾紐斯距離波羅的海和立陶宛主要海港克萊佩達312公里。維爾紐斯和立陶宛其他主要城市之間以公路相連,距離考納斯102公里,希奧利艾214公里, 帕內韋日斯135公里。
維爾紐斯附近是聲稱是歐洲地理中心的幾個地點之一。
維爾紐斯市的面積為402平方公里。其中20.2%的地區被建築物所覆蓋,綠地占面積的43.9%,水面占2.1%。
維爾紐斯的氣候類型介於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之間,年平均氣溫為6.1 °C;一月平均氣溫為−4.9 °C,七月平均氣溫位17.0 °C。年平均降水量月為661毫米。
維爾紐斯的夏季溫暖,整個白天的氣溫都可以來到20幾攝氏度,偶爾還會破30度,這時該市的夜生活相當活躍,在白天,戶外酒吧和咖啡館非常普遍。夏季的歷史最高溫是1959年7月的35.4度。
冬季非常寒冷,氣溫很少在0攝氏度以上,在一月和二月,氣溫低於零下20攝氏度並不罕見。在每年寒冷的冬季,維爾紐斯的河流和附近的湖泊都會封凍,一項流行的消遣活動就是冰上釣魚,釣魚者在冰上鑿出一個洞,然後用帶餌的鈎釣魚。冬季的歷史最低溫是1940年1月的零下37.2度。
維爾紐斯(平均數據1991–2020年,日照數據1961–199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1.0 (51.8) |
14.4 (57.9) |
19.8 (67.6) |
29.0 (84.2) |
31.8 (89.2) |
34.2 (93.6) |
36.4 (97.5) |
34.9 (94.8) |
33.1 (91.6) |
24.5 (76.1) |
15.5 (59.9) |
10.5 (50.9) |
36.4 (97.5) |
平均高溫 °C(°F) | −1.7 (28.9) |
−0.5 (31.1) |
4.4 (39.9) |
12.6 (54.7) |
18.4 (65.1) |
21.7 (71.1) |
23.8 (74.8) |
23.1 (73.6) |
17.4 (63.3) |
10.2 (50.4) |
3.7 (38.7) |
−0.3 (31.5) |
11.2 (52.2) |
日均氣溫 °C(°F) | −3.9 (25.0) |
−3.1 (26.4) |
0.9 (33.6) |
7.6 (45.7) |
13.0 (55.4) |
16.4 (61.5) |
18.7 (65.7) |
17.9 (64.2) |
13.0 (55.4) |
7.0 (44.6) |
1.8 (35.2) |
−2.2 (28.0) |
7.3 (45.1) |
平均低溫 °C(°F) | −5.9 (21.4) |
−5.6 (21.9) |
−2.7 (27.1) |
2.6 (36.7) |
7.5 (45.5) |
11.1 (52.0) |
13.6 (56.5) |
12.7 (54.9) |
8.5 (47.3) |
3.7 (38.7) |
−0.1 (31.8) |
−4.1 (24.6) |
3.5 (38.3) |
歷史最低溫 °C(°F) | −37.2 (−35.0) |
−35.8 (−32.4) |
−29.6 (−21.3) |
−14.4 (6.1) |
−4.4 (24.1) |
0.1 (32.2) |
3.5 (38.3) |
1.0 (33.8) |
−4.8 (23.4) |
−14.4 (6.1) |
−22.8 (−9.0) |
−30.5 (−22.9) |
−37.2 (−35.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8.9 (1.53) |
34.4 (1.35) |
37.0 (1.46) |
46.2 (1.82) |
52.1 (2.05) |
72.7 (2.86) |
79.3 (3.12) |
75.8 (2.98) |
65.2 (2.57) |
51.5 (2.03) |
51.5 (2.03) |
49.2 (1.94) |
653.8 (25.74) |
平均降水天數 | 21.7 | 18.4 | 17.5 | 10.2 | 12.4 | 11.7 | 11.4 | 10.5 | 9.7 | 13.5 | 16.7 | 21.2 | 174.9 |
月均日照時數 | 37 | 70 | 117 | 165 | 242 | 231 | 220 | 217 | 141 | 93 | 33 | 25 | 1,591 |
平均紫外線指數 | 0 | 1 | 2 | 3 | 5 | 6 | 6 | 5 | 3 | 2 | 1 | 0 | 3 |
數據來源:WMO(平均高、低溫)[18]、NOAA(日照、極端溫度、平均氣溫)[19]、Météo Climat[20]、Weather Atlas[21] |
年份 | 立陶宛人 | 波蘭人 | 俄羅斯人 | 猶太人 | 其他 | 總計 | |||||
---|---|---|---|---|---|---|---|---|---|---|---|
1897[22] | 3,131 | 2% | 47,795 | 30.1% | 30,967 | 20% | 61,847 | 40% | 10,792 | 7% | 154,532 |
1931 | 1,579 | 0.8% | 128,600 | 65.5% | 7,400 | 3.8% | 54,600 | 27.8% | 4,166 | 2.1% | 196,345 |
1959[23] | 79,400 | 34% | 47,200 | 20% | 69,400 | 29% | 16,400 | 7% | 23,700 | 10% | 236,100 |
2001[24] | 318,510 | 57.5% | 104,446 | 18.9% | 77,698 | 14.1% | 2,770 | 0.5% | 50,480 | 9.1% | 553,904 |
2011[25] | 337,000 | 63.2% | 88,380 | 16.5% | 64,275 | 12% | N/A | 45,976 | 8.6% | 535,631 |
維爾紐斯是一座世界性的都市,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築,維爾紐斯有40多座教堂。
維爾紐斯擁有典型的中世紀城鎮的格局,環繞市政廳發展起來。主幹道Pilies街將宮殿與市政廳連接起來。從這裡向外放射出許多狹窄、彎曲的街道,兩邊布滿教堂、店鋪、手工作坊、貴族的府第和隱蔽的庭院。
維爾紐斯舊城的規模較大,面積達到3.6 km²,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最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蹟都集中於此。舊城內將近1500座建築物,分別建於幾個世紀,形成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交相輝映的壯麗輝煌的藝術效果。儘管維爾紐斯以巴洛克城市著稱,這裡也有許多哥特式(如聖安娜教堂)、文藝復興式、新古典主義(如主教座堂)和其他風格。該市最重要的地標是位於小丘上的格底敏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廣場,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壯觀建築群,控制着進入維爾紐斯古城的門戶。由於維爾紐斯舊城具有獨特的魅力,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1995年,世界上第一座弗蘭克·扎帕的青銅雕塑就安置在維爾紐斯市中心附近。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主要經濟中心,波羅的海國家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雖然該市人口僅擁有立陶宛的15%的人口,該市的GDP卻占立陶宛的35%[28]。2005年,根據購買力平價估算的人均GDP大約為33,100美元,超過歐盟平均水平。2004年,維爾紐斯貢獻給國家460億立陶宛里(第二大城市考納斯僅為150億立陶宛里),占立陶宛國庫收入的37%。同時,維爾紐斯從國家得到的撥款僅有3.6億立陶宛里,占其上繳款項的7.7%。其間巨大的落差導致市政當局與中央政府的衝突。
由於維爾紐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該市也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城市。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天主教中心,總主教座堂和主要的教會機構都設在該市。這裡有一大批活躍的開放教堂,還有附屬的修道院和教會學校。教堂建築的式樣包括哥特式、 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義風格,每一種風格的實例都能在維爾紐斯舊城中找到。維爾紐斯的教會建築被認為是波蘭巴洛克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此外,自從1596年布列斯特教會合併會議以後,東儀天主教就在維爾紐斯存在,著名的巴西勒門就是一座東方禮儀修道院的一部分[29]。
自從13世紀,維爾紐斯也擁有一個東正教團體。著名的俄羅斯東正教會的聖靈修道院,坐落在舊城靠近黎明門的地方[30]是1705年普希金的曾祖父漢尼拔受洗的地方。
許多舊禮儀派信徒,在1667年脫離俄羅斯東正教會,為逃避鎮壓而遷居立陶宛。今天一個舊禮儀派的大會[31]就設在維爾紐斯。
在維爾紐斯還有許多新教和其他基督徒團體[32],主要是路德會和浸信會。
維爾紐斯曾經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綽號:「立陶宛的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De Lita),擁有數目龐大的猶太人口,而且是全世界學習摩西五經的中心。維爾紐斯的一部分也因此被稱為Jeruzalė。19世紀末,維爾紐斯猶太會堂的數目達到105座。[33]一個猶太教和卡巴拉的主要學者集中在維爾紐斯,就是著名的伊利亞·本·所羅門·扎爾曼拉比,又稱為維爾納閣下。其校友在以色列和全世界的正統派猶太人中擁有重大的影響。維爾紐斯的猶太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大屠殺期間被摧毀。在昔日維爾紐斯隔都的中心 - 今Mėsinių街,現在建有一座紀念納粹大屠殺犧牲者的紀念碑。
猶太教卡拉派,又名卡拉伊姆人,是從克里米亞半島移居到立陶宛的一支猶太人,在13世紀組建了一支軍事精銳部隊。雖然其人數非常少,立陶宛獨立以後,迦來特派在維爾紐斯經歷了一次復興[34],已經恢復了他們的猶太會堂[35]。
伊斯蘭教在14世紀從克里米亞和喀山,通過韃靼人傳入立陶宛。一些立陶宛的韃靼人仍然維持他們的民族身份和宗教。目前立陶宛大約有3,000名韃靼穆斯林。立陶宛韃靼人的Lukiškės清真寺曾是19世紀維爾紐斯郊區的突出景觀,但已經在蘇聯時期被毀。
儘管在過去內里斯河可以通航,但其通航能力不是太好,現在沒有定期航線[36]。該河流源自白俄羅斯,連接維爾紐斯和克爾納韋,在考納斯注入尼曼河。
維爾紐斯機場運營着大部分立陶宛通往歐洲城市的國際航線。航點包括25個國家的50多個城市。機場離市中心僅有5公里,坐火車能直達維爾紐斯火車站。
維爾紐斯火車站是一個重要樞紐,旅客列車能直達明斯克、加里寧格勒、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該火車站也是泛歐鐵路走廊9號線的一個中轉站。
維爾紐斯是A1公路的起點,該公路穿越立陶宛,連接着三個主要城市(維爾紐斯、考納斯和克萊佩達),也是歐洲E85公路的一部分。連接帕內韋日斯的A2公路為歐洲E272公路的一部分。其它始發於維爾紐斯的公路有A3、A4、A14、A15、A16。A19公路則穿過維爾紐斯的南部。
設於維爾紐斯的國際公司CityBee是維爾紐斯最大的共享汽車服務提供商,該公司提供短期或長期的汽車、自行車和電動滑板的租賃。租賃是通過一個手機App來激活[37]。該公司的最大競爭對手為另一個設於維爾紐斯的公司SPARK,其運營原理相同但僅提供電動汽車,並在維爾紐斯全市範圍內設有專屬充電樁[38]。
維爾紐斯是立陶宛電動汽車比重最大的城市[39]。市內有數十個充電站[40][41]。維爾紐斯市政府和立陶宛政府鼓勵使用電動汽車,並提供多項優惠政策(例如六個充電站提供免費充電;在公用車位免費泊車[42];允許在A車道上行駛,以便在高峰期間得益[43];電動和混動汽車的車牌為E字頭[44])。
維爾紐斯有一套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系統,共有60條公共汽車線路、18條無軌電車線路、6條快速線路和6條夜間線路[45]。其無軌電車網絡是歐洲最為廣泛的無軌電車網絡之一。在工作日里有超過250輛公共汽車和260輛無軌電車在運行,載客量達50萬人次[46]。第一條定期公交線路始於1926年,第一輛無軌電車則在1956年開始運行[47]。
2007年底開始實行新的電子月票系統。乘客可以在商店及報亭購買有適當面值的電子卡。電子月卡可以購買一次,並可以通過諸如網上等各種方法來充值。早先的紙質月票可以一直用到2008年8月。[48]
自2012年8月15日起又推出了一套新的車票系統。電子卡被維爾紐斯市民卡(Vilniečio Kortelė)取代。在報亭里可以購買新卡或更換舊卡,並充值一定數量的面值或者某種特定類型的車票。單程車票被有效期為30或60分鐘的車票取代。
公交系統中的車輛主要為低底盤的沃爾沃和梅賽德斯-奔馳巴士,以及索拉瑞斯客車的無軌電車。之外還有一些由捷克製造的斯柯達車輛還在運行中,多數內部已重新裝修過。這些改進是在2003年開始的,當時購買了首批嶄新的梅賽德斯-奔馳巴士。2004年則與沃爾沃巴士公司簽訂了在之後三年內購買90輛嶄新的7700型號的巴士。[49]
2000年代時曾提議過新建有軌電車和地鐵系統,但在初步計劃後並未進一步實行[50]。2018年立陶宛議會在總統的同意下批准了新建地鐵的計劃[51]。
2014年起推出了可以在智能手機上安裝的公交車票移動應用。[52]
2017年維爾紐斯開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公交系統更新計劃:購買250輛新的低底盤的巴士。該計劃將在2018年中期達到公交巴士中60%的車輛為嶄新的車輛,並讓乘客使用免費的Wi-Fi等新技術以及能在旅途中為自己的電子設備充電[53]。2017年9月5日交付了50輛五十鈴巴士,鉸鏈式的斯堪尼亞巴士也承諾即將交付[54]。維爾紐斯市也為41輛新的無軌電車進行了競標,競標獲勝者索拉瑞斯客車保證在2018年秋季時交付全數的無軌電車,而這些無軌電車裡也帶有免費的Wi-Fi及充電設備[55]。11月13日維爾紐斯市與索拉瑞斯簽訂了合同來購買另外150輛第四代的索拉瑞斯Urbino系列的巴士(100輛標準型和50輛鉸鏈式),這些巴士內同樣有免費Wi-Fi和USB充電口[56]。2019年9月20日向公眾展示了5輛純電動巴士,這些巴士將運行於穿越狹窄街道的89路公交路線[57]。
自2017年起,限時30分鐘的車票價格為0.65歐元,限時60分鐘的車票價格為0.90歐元,而在車上購買的單程票價格為1.00歐元。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短期和長期的車票類型。學生及老年人購票有優惠。[58]
該市還有一個輕軌系統,將住宅區、市中心、汽車站、火車站和維爾紐斯國際機場連接起來。這個系統開工於2008年,第一條線路在2009年開通,隨後修建第二條線路。[5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