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33師團(だいさんじゅうさん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師團之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6月30日) |
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替換下在中國大陸上第一線作戰的甲種師團,以負責占領地警備和維持治安工作為目的而於1939年(昭和14年)2月7日新成立6個以三十為開頭的步兵師(32-38),為三團制編裝。33師在宮城縣仙台市成軍,通稱號為「弓」。
成軍後,第33師團立即被投入中國戰場,被配置在湖北省的第11軍作戰序列,首場戰役為1939年9月的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初,中國派遣軍決定將第33師團挪用北方,在1941年3月執行錦江作戰,但在該役蒙受較大損失。但大部分部隊在1941年4月還是移防到山西省,但在這次移防33師取消了編裝中的偵查團。
日美開戰前,第33師團在1941年11月6日移編給第15軍,離開山西。
太平洋戰爭開戰後,就被編入第15軍的戰鬥序列參加緬甸攻略戰,1942年(昭和17年)1月由泰國曼谷取道陸路揮軍緬甸。起初日軍輕易的突破了英印聯軍的防線並迅速北上攻下油田地區,到5月底時第15軍就已經占領緬甸的幾乎全部領土(第一次アキャブ作戰)。此後第33師團一直在緬甸北部地區進行掃蕩作戰。1942年末,英印聯軍為重新奪回緬甸而進攻宮脅支隊(以步兵第213聯隊為主力)駐守的阿吉布。宮脅支隊在得到第15師團支援後,輕鬆擊退了英印聯軍的進攻。
1944年(昭和19年)3月,第33師團與第15師團、第31師團一同參加了英帕爾戰役。3月8日,第33師團先於其他部隊率先度過欽敦江對英帕爾發起進攻。自北向南,第33師團以:左突擊隊(步兵第215聯隊為主力)、中突擊隊(步兵第214聯隊為主力)、右突擊隊(山本支隊。步兵第213聯隊、戰車第4聯隊為主力)這一作戰態勢展開陣型越過海拔2、3千米的高山,由南面接近英帕爾。但由於英印聯軍的抵抗和糧食的缺乏,第33師團損失近一半戰力,推進至英帕爾以南約10公里處。此時要求停止「英帕爾作戰計劃」的時任師團長柳田元三被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撤換。7月13日,英帕爾作戰正式停止。
英帕爾戰役終止後第33師團開始從緬甸撤退往泰國。第33師團退入泰國後不久,就迎來了終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