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硅雜苯是一種雜環芳香化合物,由苯中的碳原子被一個或多個硅原子取代而成。取代一個原子會得到硅雜本身;取代更多的原子可得二硅雜苯(三個理論異構體)、三硅雜苯(三個異構體)等。
硅雜苯一直以來是有機化學家的許多理論和合成研究的對象,他們展開這些研究是為了知道具有比碳重的IV族元素的苯類似物(如硅雜苯、錫雜苯和鍺雜苯)——所謂的「重苯」——是否具有芳香性。
雖然在有機化學的早期階段就已經知道幾種含有氮、氧和硫原子的雜環芳香化合物,但硅雜苯被認為是一種瞬態的、不可分離的化合物。它只在低溫基質中檢測到,在其他環境下只檢測到其狄爾斯–阿爾德環加成物。然而,近年來,動力學穩定的硅雜苯和其他含有硅或鍺原子的重芳香化合物已被報告。
從1970年代末開始,許多科學家就嘗試使用已知的大型取代基(如叔丁基(1,1-二甲基乙基)或TMS(三甲基硅基)基團),以各種方法合成穩定的硅雜苯,但這些硅雜苯很容易與自己反應,即使在低溫(低於-100 °C)也會生成相應的二聚體,因為硅-碳π鍵很活潑。1978年,Barton和Burns報告,1-甲基-1-烯丙基-1-硅雜環己-2,4-二烯通過428 °C的石英管的流動熱解,並以乙炔或全氟-2-丁炔為反應物和載氣,分別會通過逆烯反應得到甲基-1-苯硅烷的狄爾斯–阿爾德環加成物,1-甲基-1-硅雜二環[2.2.2]辛三烯或1-甲基-2,3-雙(三氟甲基)-1-硅雜二環[2.2.2]辛三烯。[2]
一項2013年計算研究表明,可以在環境條件下通過布魯克重排反應合成穩定的硅雜苯。[3]
隨着萘類似物2-硅雜萘的合成,[4][5]第一個硅雜芳香化合物於1997年由Norihiro Tokitoh和Renji Okazaki合成。2000年,這一組報告,他們利用位阻保護基得出熱穩定的硅雜苯。[6]一種9-硅雜蒽衍生物[7]和一種1-硅雜萘衍生物[8]於2002年報告。
一種1,4-二硅雜苯衍生物於2002年報告。[9]2007年,1,2-二硅雜苯通過二硅炔(擁有Si-Si三鍵)和苯乙炔的[2+2+2]環三聚反應合成。[10]
得到分離的硅雜苯會在1,2-或1,4-位與各種試劑反應生成二烯烴型產物,因此硅雜苯的芳香性受到破壞。它與苯不同的是,苯與親電試劑反應時會生成取代苯而不是二烯烴,因此苯會保持芳香性。硅是一種類金屬元素,所以硅雜苯的Si-Cπ鍵具高度極性且容易破裂。硅雜苯也對光敏感。向它照射紫外光會產生價鍵異構體,硅雜盆苯。然而,硅雜苯的理論計算和核磁共振化學位移表明,雖然硅雜苯的反應性與苯和其他經典芳香化合物的不同,它依然是一種芳香化合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