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像廣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后像廣場map

皇后像廣場(英語:Statue Square)是香港的一個廣場,位於香港島中環,為早年維多利亞城地標性廣場建築。原本設置維多利亞女王銅像,惟現時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爵士的銅像。政府於1960年代將廣場重建成現貌,供市民休憩之用。

Quick Facts 皇后像廣場 Statue Square, 基本資料 ...
皇后像廣場
Statue Square
皇后像廣場(2008年)
基本資料
類型公共廣場
位置 香港香港島中環
座標22.281131°N 114.159837°E / 22.281131; 114.159837
開放1897年 (1897)
營運者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狀態已開放
停車場1950-1964年(臨時)[1]
連接交通港鐵巴士
設施噴水池、涼亭及園林綠化設施
地圖
地圖
Close

歷史

Thumb
1920年代的皇后像廣場
Thumb
皇后像廣場重建前的面貌(1955年),廣場內的銅像被移走,拱頂亭座亦被清拆,並成為臨時停車場

皇后像廣場原名皇家廣場,用地是1880年代填海所得的土地。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1887年),香港政府鑄造了一座女王的銅像,但計劃拖了很長時間,才於1896年5月28日(慶祝女皇壽辰的指定日子)在中央廣場揭幕。女王銅像是意大利裔雕塑家馬里奧·拉基英語Mario Raggi的作品[2][3],另外兩座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南非金伯利的同款銅像亦由他建造[4]。重達3噸的女王銅像,放置位於中央廣場核心位置(遮打道獲多利街交界)的拱頂亭座之內,與皇后像停泊處(第一代皇后碼頭)構成中軸線。1897年,政府將中央廣場更名為皇后像廣場,「皇后」一詞實際是政府官員將英文「女王」一詞「Queen」誤譯所致。

廣場南部為一片草坪,中央為貫通德輔道中遮打道的獲多利街。1902年7月5日,干諾公爵(維多利亞女王第三子)的銅像由遮打爵士捐立,被放在皇后像廣場(後於1907年改放於干諾道)。為了表揚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他的銅像於1906年獲安放於廣場之內,由匯豐銀行捐立。廣場北部則放置多尊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包括英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的銅像,兩座銅像均於1907年2月6日由訪港的干諾公爵主持揭幕,分別由遮打爵士和貝爾·艾爾芬(Bell Irving)捐立。1909年11月25日,廣場放置了愛德華七世妻子雅麗珊皇后(Queen Alexandra)和喬治五世妻子瑪麗皇后(Queen Mary)的銅像,分別由公眾和麼地爵士捐立。1923年5月3日,廣場放置了港督梅含理爵士的銅像。同月24日,廣場放置了「匯豐銀行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職員像」。同年,廣場北部東側的和平紀念碑建成,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將士。最盛時期,皇后像廣場裡共有9個銅像[5]

Thumb
日治時期被石碑所封的拱頂亭座

香港日治時期,皇后像廣場中的女王銅像被日軍運往日本,準備熔掉成為製造武器的原料。而拱頂亭座則被刻有佔領香港告諭的石碑所封,宣告香港已經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拱頂亭座因為毀壞不堪而被拆卸,而遮打道得以擴闊。香港政府透過駐日盟軍總部尋回愛德華七世伉儷(其後運返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及昃臣爵士的銅像,昃臣爵士銅像其後重置於皇后像廣場南面。亦曾換過位置,而他所企高石台,亦改為低石台,至於昃臣爵士銅像重置後底部出現三角尖,相傳是與六七十年代神秘失蹤案有關。話說當時皇后像廣場,附近經常有人失蹤,警方無法尋獲失蹤人士,亦無頭緒。期間有人竟見,昃臣爵士銅像好像從高台跳下來,因此大家聯想到失蹤案與昃臣爵士銅像有關。於是請了有術之士,在這昃臣爵士銅像的高台的底部四邊,佈下三角尖,好像封銅像。其後皇后像廣場附近再沒有人經常失蹤,只有人問起昃臣爵士銅像底部三角尖的事。[6]

而維多利亞女王銅像則重置於1957年落成的維多利亞公園內。由於皇后像廣場的英文名稱是 Statue Square,意即「銅像廣場」,因此很多外地人士誤以為皇后像廣場是因昃臣爵士銅像而得名。

重建與現況

Thumb
皇后像廣場近遮打道的噴水池
Thumb
晚上的皇后像廣場,背後為終審法院

1960年代政府重建皇后像廣場,屬全港綠化運動的一部份[7]。1965年正值匯豐銀行成立100週年[8],於是委託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費雅倫(Alan Fitch)於同年負責設計[9],加建了噴水池、涼亭及園林綠化設施,其融入包浩斯(Bauhaus)建築風格[10]。1966年為皇后像廣場舉行開幕典禮時,港督戴麟趾爵士與費雅倫均有出席[11]。廣場北面的干諾道中行人隧道於1959年4月2日啟用,是香港首條行人隧道,連接愛丁堡廣場碼頭香港大會堂。1980年2月12日,地鐵中環站啟用,但尚未計劃興建地鐵出口。因應滙豐總行大廈工程及其啟用後的安排,1984年滙豐高層終於跟廣場經理人市政局地鐵公司達成共識,興建廣場內的車站出口(亦即K出口),刻意採用跟廣場和滙豐總行匹配的灰色花崗石外牆,在大廈1985年局部開放之際,鐵定於8月31日中午起對外開放,川流不息的行人成為了皇后像廣場平日的特色景象。

位處中環商業區的皇后像廣場,自1960年代就成為舉行大型公眾活動的場地,如在1969、1971及1973年舉行的香港節嘉年華及香港節小姐競選決賽[12]。在1997年後舉行主權移交紀念等活動,隨著最高法院大樓於1985年改建為立法會大樓,皇后像廣場及遮打花園亦成為了集會示威的主要場地,直至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遷到金鐘。1990年代,隨著來港的菲律賓傭工每逢假日都在廣場一帶集會休憩,遮打道在假日都被劃為行人專用區,一些專欄作者就曾經將皇后像廣場譏為「賓妹廣場」。

自2003年起,皇后像廣場在每年12月均會舉行香港繽紛冬日節,廣場一帶仿照北歐芬蘭聖誕老人鎮佈置,並有全香港最高的戶外聖誕樹,成為每年的特色活動。

自2007年1月1日相關禁煙條例生效後,此場地全面禁煙。

公共交通

More information 交通路線列表 ...
交通路線列表
電車
港鐵
巴士
Close

附近建築物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