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觀
北京西城区的道教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西城区的道教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雲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便門外的白雲觀街9號,是道教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也是全真道龍門派的祖庭,自元朝起,為全真道「第一叢林」。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設於該觀內。白雲觀過去每年春節舉辦的廟會,遊人如鯽,熱鬧非凡。
白雲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座標 | 39°53′56″N 116°20′17″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5-199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據唐朝劉九霄《再修天長觀碑略》所記,唐玄宗為了「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道觀」,所建即幽州的天長觀,始建於唐朝開元二十九年(741年)。[1][2]《大唐六典》卷四記載,道觀在每年上元、中元、下元三節以及皇帝誕辰日,都舉行祭祀。皇帝誕辰日稱「千秋節」,又稱「天長節」,所以幽州的該觀得名「天長觀」。天長觀是北京地區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座道觀。[2]
金朝正隆五年(1160年),契丹南侵,位於金中都的天長觀在戰爭中遭兵火焚毀。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到金大定十四年三月(1174年)方才完工。[1]同年,該觀更名為十方天長觀。[3]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該觀又遭焚毀。翌年起,另在天長觀舊址的西側重建,金泰和三年(1203年)更名為太極宮。[3]
蒙古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開始,長春真人丘處機在太極宮暫住。據元朝人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王國維箋證本)載,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遣使,「傳旨:改北宮仙島為萬安宮,天長觀為長春宮,詔天下出家善人皆隸焉,且賜以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處置。」其中的「神仙」指丘處機。天長觀由此更名為長春宮。[3][4]同年(1227年),丘處機在長春宮羽化,其弟子尹志平等人在該宮東面的下院興建白雲觀。1229年建成白雲觀的處順堂,在堂內安葬丘處機。[1][3][2]
元朝末年,長春宮殿宇傾圯。明朝初年,重建白雲觀,重修工程改以處順堂為整個宮觀的中心。清朝初年,在白雲觀方丈王常月的主持下,白雲觀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基本奠定了如今白雲觀的規模。[1]
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命全真道龍門派律宗第七代方丈王常月律師「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見《白雲觀志:昆陽王真人道行碑》)康熙帝曾經召見自稱神仙的王文卿,賜匾額、對聯,並且召見謝萬成、王家營等道士,令他們在西苑煉丹。雍正帝曾召白雲觀道士賈士芳進宮為自己看病。[2]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宮中眾多太監與白雲觀關係頗深。賈英華《末代太監孫耀庭傳》稱,太監內部傳說,慈禧太后之母逝世後,尚未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派大太監劉誠印到賢良寺等佛寺尋找停柩之處,遭到這些佛寺住持的冷遇。後轉往白雲觀,白雲觀道士十分熱情,接受慈禧太后之母停柩。此後,慈禧太后和白雲觀來往密切,「更邪乎的是,劉承(誠)印拜白雲觀方丈劉宗玄為師,也在白雲觀『掛單』,同時被稱作名譽『方丈』,成為了全真道第23代傳人。」這雖然是傳說,但慈禧太后和白雲觀的關係也確實很好。道教的《太上律脈源流》記載:道教全真龍門派道士張宗璿「庚午(1870年)再請傳戒,時值皇親照公府太夫人靈寄觀中,師為虔誦《血盆經》。一藏百天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後,恩賜紫袍玉冠,捐金助壇開大戒場,伯子公侯,接踵而來,請謁聲名,播於遠方。」白雲觀的後花園「雲集園」也是大太監劉誠印捐白銀2萬兩所建。白雲觀玉皇殿內懸掛的「百壽幡」,據傳為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的祝壽物,後敕賜白雲觀懸掛於玉皇殿。[5]
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記載了太監中間的如下傳聞:「廣仁子為慈禧太后受天仙戒之道號。昔年太后之生母薨逝在白雲觀,停靈一百天。白雲觀方丈張宗璿為一時高道,為着皇姥姥念了百天《血盆經》。慈禧太后派總管李蓮英代太后傳了三壇大戒,太后為功德主,占了戒壇天字號弟子,名曰廣仁子,在宮內素食百天。她受了天仙戒之方便戒,實際上不得到白雲觀律堂受戒,名曰方便戒。慈禧為老子信徒,世人知者甚少。宮內一時風尚,差不多有地位之太監,當老道受戒者太多,如素雲道人劉誠印等多人。」[5]
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佛教居士葉恭綽曾記述了如下傳聞:「清與帝俄所訂《喀西尼密約》,世皆傳為李鴻章所為,其實李只系演出者,其編劇導演固由帝俄,而被動主體則為慈禧太后。從中促進和穿插者為李蓮英與璞科第,則世人知者不多也,李與璞科第之聯絡,實由西郊白雲觀高道士為媒介……每有雙方傳達之事,則由高、璞、李會晤,一轉即直達西太后。至將達表面,始由軍機處及總理衙門搬演耳。」其中的「白雲觀高道士」應指白雲觀住持高仁峒。該傳聞雖無法證實,但1896年《中俄密約》簽訂後幾年,白雲觀內高仁峒所立石碑上,記載有俄國人功德捐獻,如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粥廠碑記》記載:「華俄銀行總領事墣(璞)科第君等籌集鉅(巨)款,購置米粟於白雲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雲素方丈功德記》記載:「募勸華俄總領事李大善士,橋梓設廠施粥,全活無算。」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白雲觀的明版《道藏》獲保全,有人認為是俄國人出了力。日本學者村田雄二郎等人在日本外交檔案中發現,當時日本政府因為見俄國政府通過白雲觀和慈禧太后建立關係,也想通過白雲觀道士結交清廷,結果因俄國人阻撓,該計劃實施不理想。[5][6]
1912年,由白雲觀方丈陳明霦發起,來自中國各地的18位全真派代表,在北京成立中華民國道教會。中華民國道教會本部機關即設在白雲觀內。[2]
中華民國時期,1930年代至1940年代,白雲觀多次發生重大危機。1930年代,白雲觀發生兩次住持危機。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寺廟登記條例》《監督寺廟條例》後,白雲觀自認已在北平市公安局登記,1930年6月因白雲觀未遵守北平市社會局限期登記的指令,白雲觀住持陳明霦被北平市社會局撤革。白雲觀繳清認捐費用,才被登記,陳明霦得以復職。第二次是在1936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重新頒布《寺廟登記規則》後,規定所有寺廟一律在6月底前重新登記,住持更迭也在登記之列。1936年初,陳明霦病逝,監院安世霖(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原籍房山縣,16歲出家,1946年11月11日歿)繼任住持的資格出現爭議,寺廟登記受阻。北平市社會局、北平道教會經過調查發現,安世霖繼任住持存在許多不合慣例之處,但因北平市寺廟登記已拖延近兩月,最後以社會局讓步,北平市社會局最終同意安世霖以監院身份暫代住持。
1940年代,白雲觀內部發生劇烈紛爭。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12日,白雲觀發生以許信鶴(西便門內白雲觀下院關帝廟道士,1918年生,山西祁縣人。1937年在河北易縣水簾洞出家)、杜信齡、馬至善為首的道士夥同道眾燒死白雲觀住持安世霖、監院白全一(1899年生,河北新城人)的案件,轟動一時。[7]11月14日,平市各大報紙紛紛刊登這一駭人聽聞的消息。11月20日,慘案由北平市地檢處提起公訴。12月4日法院開庭調查,12月10日公審,12月14日下午宣判許信鶴、馬至善、杜信齡共同殺人,各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16人共同殺人,分別各處有期徒刑15年、12年、10年、8年、4年;16人無罪,取保釋放。1947年9月20日下午4時半,河北省高等法院二審宣判:許信鶴、馬至善、杜信齡共同殺人,各處有期徒刑5年,褫奪公權3年;其他被告分別減刑或因緩刑或因無罪當庭開釋。白雲觀新住持由瀋陽的趙誠藩道長接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白雲觀成立道教徒群眾組織「中國道教協會」,人民政府於1956年資助道教界修繕白雲觀,「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終止活動[8]。1981年,人民政府再度資助道教界修繕白雲觀。此後,白雲觀被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並先後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雲集園又稱小蓬萊,位於該觀建築群的最北端,是白雲觀的後花園,由東、中、西三個庭院連接而成,東西兩路建築最後均通此處。
白雲觀廟會是清朝至1950年代初期北京農曆新年(春節)期間舉行的著名廟會之一,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日舉辦。1987年起,西城區人民政府恢復舉辦白雲觀廟會,此後至2007年連續舉辦21屆,每年春節放假期間舉辦。2007年舉辦之後,西城區人民政府鑑於白雲觀周邊場地狹小等安全隱患,決定此後停辦白雲觀廟會。[18]
過去白雲觀廟會的「順星」、「會神仙」、「宴邱會」、「摸石猴」、「打金錢眼」等活動都很有名。
全真派十方叢林宮觀之最高負責人稱住持,或稱方丈;監院是協助住持(方丈)管理宮觀事務者,俗稱「當家」;律師則為負責傳戒者。中華民國初年,白雲觀祠堂中供奉21代律師,為全真道龍門派歷代傳戒律師,但這21代律師中有的並未曾擔任最高負責人(稱為住持、方丈),因傳戒律師也被稱為方丈之故。
下表列出白雲觀祠堂中供奉的21代律師和監院(括號內的為未供奉者),以及在任白雲觀方丈或監院的時間、傳戒時間等等。法座稱呼主要依照小柳司氣太錄得的祠堂牌位,參照北京玉清觀全真道士房永謙於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抄所抄《玄都律壇威儀戒科全部》中之《祖堂奉師法座》(出自《三洞拾遺》,《太上律脈龍門正宗》中也有相關記載)。此外白雲觀牌樓前的影壁南側原有塔院,是白雲觀歷代住持(方丈)、監院的藏蛻之所。小柳司氣太亦錄得塔院中諸塔的塔銘。[21][22][23][24]2011年出版的《水陸神全:北京白雲觀藏歷代道教水陸畫》則收錄有白雲觀藏曆代律師方丈監院畫像,收錄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律師、方丈、監院畫像36幅。[25]
全真道龍門派 歷代傳戒律師 |
堂號 | 名字 | 法座稱呼 | 在任白雲觀方丈時間 | 在任白雲觀監院時間 | 在白雲觀傳戒時間 |
---|---|---|---|---|---|---|
第一代 | —— | 趙道堅 | 上道下堅抱元趙大真人 | —— | —— | —— |
第二代 | —— | 張德純 | 上道下純碧芝張大真人 (道字當系德字之誤) |
—— | —— | —— |
第三代 | —— | 陳通微 | 上通下微沖夷陳大真人 | —— | —— | —— |
第四代 | —— | 周玄朴 | 上玄下朴大拙周大真人 | —— | —— | —— |
第五代 | —— | 張靜定 | 上靜下定無我張大真人 | —— | —— | —— |
第六代 | —— | 趙真嵩 | 上真下嵩復陽趙大真人 | —— | —— | —— |
——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李時中 | —— | 1406年-? | —— | —— |
——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倪正道 | —— | 1412年-? | —— | —— |
第七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王常月(號崑陽) | 上常下月崑陽王大真人 | 1655年-1680年 | 順治十三年(1656年)?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楊旭初 | —— | (第二代住持) | ——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鮑太開(號三陽) | —— | 1705年-? | ——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李陽玉 | —— | —— | 清朝乾隆年間 (第六代監院)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張來如 | —— | —— | (第七代監院)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杜陽春 | —— | —— | (第八代監院) | |
第八代 | 太和堂(湖北武當山) | 譚守誠(號心月) | 上守下誠心月譚大真人[26] | —— | —— | —— |
第九代 | 隱仙堂(江蘇南京隱仙庵) | 詹太林(字晉柏,號維陽) | 上太下林維陽詹大真人 | —— | —— | —— |
第十代 | 梓潼堂(四川成都梓潼宮) | 穆清風(字玉房,號昇陽) | 上清下風昇陽穆大真人[27] | —— | —— | —— |
第十一代 | 梓潼堂(四川成都梓潼宮) | 朱一和(字自明,號懷陽子) | 上一下和懷陽朱大真人[28] | —— | —— | —— |
第十二代 | 雲溪堂(陝西隴縣景福山) | 袁陽舉(字清舉,號九陽) | 上陽下舉九陽袁大真人 | —— | —— | —— |
第十三代 | 太寧堂(陝西涇陽縣嵯峨山雲門宮?) | 王來還(號卻塵子) | 上來下還卻塵王大真人 | —— | —— | —— |
第十四代 | 通真堂(陝西藍田縣通真觀?) | 白復禮(字慧直,號照圖子) | 上復下禮慧直白大真人[29] | —— | —— | —— |
第十五代 | 紫雲堂(陝西韓城縣象山紫雲觀) | 程本煥(號香岩) | 上本下煥香岩程大真人 | —— | —— | —— |
第十五代 | —— | 張本悟(一作張本瑞,號壽山) | 上本下悟壽山張大真人 | —— | —— | 嘉慶十三年(1808年) |
第十六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張合皓 | 上合下皓朗然張大真人 | ?-1808年 | (第九代監院) | 嘉慶十三年(1808年)請華山張本瑞(一作張本悟)來白雲觀開壇傳戒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宗陽忠 | —— | —— | (第十二代監院) | |
第十七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長教玄(號精一)[30] | 上教下玄精一張大真人 (張字當系長字之誤) |
1822年-? | ||
(第十七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郭教仁 | —— | 1808年?-1822年 | ||
第十七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孟禮靜(又名孟教齡,號松雲) | 上教下齡松雲孟大真人 | ?-1828年 | ?-? | |
第十七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張教智(號慧生子) | 上教下智慧生張大真人 | 1828年-1840年 | 十一次開壇傳戒 | |
第十八代 | —— | 嚴永寬 | 上永下寬沖陽嚴大真人 | |||
第十八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袁永亭 | 上永下亭真一袁大真人 | 1840年-1843年 | ?-1840年 | |
第十八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鄭永祥(一名鄭瑞祥) | 上永下祥瑞陽鄭大真人 | 1843年-? | ?-1843年 | |
第十八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呂永震(原名呂合震) | 上永下震乾初呂大真人 | 1865年-1866年(傳戒方丈) | 1858年-1863年 | 同治四年(1865年) |
第二十一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朱至和(號潛庵) | 上至下和潛上庵朱大真人 | —— | 1863年-? | —— |
第十九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張圓璿(一名張宗璿,字耕雲,號雲樵子) | 上圓下璿雲樵張大真人 | 1867年-1872年(傳戒方丈) | 同治六年(1867年) 同治九年(1870年) 同治十年(1871年) | |
第十八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孟永才(道派名孟至才) | 上永下才器一孟大真人 | 1872年-1881年 | 1844年-1858年 | 同治十二年(1873年) |
第二十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高明峒(道派名高仁峒,字雲溪) | 上明下峒雲溪高大真人 | 1881年-1907年 | 1878年-1881年 | 光緒八年(1882年) 光緒十年(1884年) 光緒十七年(1891年)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
第二十代 | —— | 劉明印 | 上明下印素雲劉大真人 | —— | —— | |
(第二十一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姚明瑞(一名姚祥瑞,號藹雲) | —— | —— | 光緒十年(1884年)時在任 | |
第二十一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劉至融(號林泉) | 上至下知林泉劉真人 | 1907年-1911年 |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時在任 | 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 |
第二十一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劉至智(號秋樵) | 上至下智秋樵劉大真人 | —— | ?-? | |
第二十一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崔至仁 | 上至下端堂崔真人 | —— | ?-? | |
第二十一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陳至霦(道派名陳明霦,號毓坤) | 上至下知霦毓陳真人 | 1911年-1936年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安世霖(字澤普) | —— | 1936年-1946年 (監院暫代方丈) |
1936年-1946年 | |
(第二十二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王理仙 | —— | 1989年-1995年 | 1989年 | |
(第二十三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謝宗信 | —— | 2000年-2005年 | ||
(?代) | 白雲堂(北京白雲觀) | 李信軍 | —— | —— | 2005年- (監院、管理委員會主任)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