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金朝都城,今北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中都,即金朝的都城中都,行政區劃上屬中都路大興府,故又名大興城,位於今北京西城至豐臺一帶,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於此,至貞祐二年五月十八日(1214年6月27日)金宣宗完顏珣離開中都,隨後在七月南遷到達汴京,至此中都作為金朝都城共61年。貞祐三年五月初二(1215年5月31日),金中都被元太祖成吉思汗攻陷,城池遭受毀壞。
金海陵王完顏亮弒金熙宗後即位,於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頒布詔書決定自上京遷都燕京。完顏亮任命張浩、蘇保衡等營建都城,參照北宋都城開封府的規劃和建築式樣,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個方向往外擴展,共動用了一百二十萬人,歷經兩年,至天德五年(1153年)始告完成。於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正式遷都,改元貞元。改燕京為中都,定名為中都大興府;又稱「永安」。因中都建城時挖出銘文為「永安一千」的古錢,群臣以為祥瑞,便模仿「長安」稱中都為「永安」[1]。
金代仿照遼代,共設五個都城,除中都外,還有四個陪都南京開封府、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後三個陪都就在遼的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原址。
1213年,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中,金中都遭到蒙古軍圍困。金宣宗貞祐三年五月初二(1215年5月31日),金中都被蒙古軍隊攻破,城池被毀,後來的元大都基本上是另起爐灶。
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規制,在遼南京城基礎上擴建。中都城東南角,在今永定門火車站西的四路通;東北角在宣武門內翠花街;西北角在軍博南黃亭子;西南角在鳳凰嘴村。東城牆自四路通向北,穿過明清護城河,越過今陶然亭公園、黑窯廠、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橋西、梁家園,在北新華街西側與北牆相接,城牆上三門:施仁、宣曜、陽春。中都南城,西起鳳凰嘴,筆直向東,途經鵝房營、萬泉寺等地。南三門:端禮、豐宜、景風。有人考證,今天的右安門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一線,就是金中都時南北通衢。
中都人口超過一百萬,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當時金世宗將皇族貴戚全部遷到中都,為了斷絕退路,還將舊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子)的宮殿豪宅徹底夷毀。大批貴族官僚階層的進入中都,使得中都商業迅速發展。史籍記載:完顏雍注重減輕賦稅,緩和民族矛盾,休養生息,使農業得到發展,商業繁榮,市場興盛。這段時期史書稱之為「小堯舜」。完顏亮在中都之東開通了潞河,潞城因此改名通州,西面則建成盧溝橋(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始建石橋,三年後的金章宗明昌三年建成,當時稱廣利橋),使西南陸路各種貨物可以直接進入中都。金代還首創了漕運形式,即從水路運送糧米到京城中都。
金中都呈正方形,大體位置在今西城區西南部,北城牆在復興門內大街以南大約500米。現豐臺區盧溝橋鄉還存有金中都水關遺址等西、南城牆遺址3處。
1984年,金中都城遺蹟作為「古遺址」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金中都城遺蹟主要位於豐臺區,是中都城殘存的城牆南垣與西垣遺蹟。現存城牆殘垣主要位於豐臺區的鳳凰嘴村、高樓村、萬泉寺與馬連道,是研究北京城市與歷史變遷的重要實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