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體(Leucoplast),泛指一種存在植物細胞中,不含色素色素體,功能為儲存養分或執行生物合成作用,儲存養分的白色體會依儲存的養分類別而特化成澱粉體油粒體蛋白質體。廣義的白色體也包括未經照光而退化的葉綠體

Thumb
馬鈴薯塊莖細胞內的澱粉體(屬於白色體的一種)

特徵

Thumb
各種質粒體的關係圖

相較於其他種類的質粒體,白色體缺乏色素並呈現無色,大部分存在於植物的根部莖部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或存在於一些癒合組織及分生組織,在暗室生長時也會存在於表皮細胞。外型通常呈不規則,可如變形蟲似的改變外型。白色體的大小通常比葉綠體小得多[1]

功用

白色體的功能主要是儲存養分,有時也可進行一些生化合成反應。

儲存物質

白色體常特化為儲存營養素的胞器,可儲存澱粉脂肪蛋白質鞣質等,並可依其儲存的物質分為澱粉體油粒體蛋白質體單寧體[1]

澱粉體

澱粉體(amyloplast)是一種白色體,負責將多餘的葡萄糖合成澱粉的形式儲存,留到需要時使用。常見於水果及地下塊根塊莖等儲存部位,如番薯馬鈴薯芋頭等。除了儲存澱粉之外,澱粉體還被認為和植物部的向地性有關,當澱粉體感受重力變化而在根冠中的平衡細胞(statocyte)沉澱時,會帶動肌動蛋白的活動,刺激其細胞膜離子通道,這些重力產生的訊號最後造成生長素(IAA)分部的不對稱性,使根部產生向地性。而則出現相反的情形,因為生長素分部不均而產生負向地性[2]

油粒體

油粒體(elaioplasts)也是一種白色體,特化為儲存脂質的胞器,脂質被儲存在油粒體內的許多色素體小球(plastoglobuli)中,色素體小球的主要成分為油滴,也含有少量色素體醌類(plastoquinone)[3]

蛋白質體

蛋白質體(proteinoplasts)是特化為儲存蛋白質的白色體,其中蛋白質在其中可能以結晶的形式儲存。蛋白質體常存在於植物的種子中,如巴西堅果花生等。學界對蛋白質體的實際型態及機制研究甚少[4]

單寧體

單寧體(tannosome)是一種製造並存儲鞣質(又稱單寧)和多酚的白色體。存儲的鞣質和多酚可以作為化學物質幫助植物驅趕食草動物,如蚜蟲。鞣質還可以保護植物免受病原體紫外線的危害。[5]

生化合成

除了儲存養分的功能之外,白色體有時還有進行生物合成能,可合成脂肪酸胺基酸和一些四吡咯化合物[6]

轉換

若植物生長在缺乏光線的暗室中,其葉綠體及葉綠體的前導物原質粒體(proplastids)將轉換成黃化葉綠體(Etioplast)[7] ,它們缺乏活化的色素,會使葉片呈現淡黃色而非綠色,由於缺乏色素,黃化葉綠體也能夠被認為是廣義的白色體。在數分鐘的光線照射後,黃化葉綠體會逐漸轉化為葉綠體[4]

黃化葉綠體沒有類囊體,只有原片層體(prolamellar body),為管狀的聚合而成,主要構造為四條管狀的膜聚合於同一個三角型接點[8],管中含有葉綠素的前導物質。在接受照光之後,黃化葉綠體將在細胞分裂素(CK)的作用下轉變成正常葉綠體,類囊體也會在此時由原片層體轉變而成[9]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