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牛海綿狀腦病(英語: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縮寫:BSE),俗稱瘋牛症、瘋牛病或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是由傳染因子引起,屬於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此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綿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呆和死亡。[1]
這種疾病據信是由於朊毒體(prion)引起的,並且可以通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如果食用帶有瘋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則有可能感染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這是人類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另一種在麝鹿中發現的相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病。1996年3月20日,英國首次官方證實了瘋牛症病例。
牛是草食動物,但一些畜牧業者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如補充蛋白質攝取、平衡必需氨基酸),會將其它動物的肉和骨頭混合,製成肉骨粉加入飼料中,而當中可能含有病死動物。病死動物若包含因搔癢症而淘汰的動物,其病原體與狂牛症同為朊毒體,帶病原體肉骨粉污染了飼料後,牛隻長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狂牛症。通常小牛需要長期食用受污染飼料才會發病,極難由母牛垂直傳染,所以檢疫上一般30個月以下的小牛不用檢查狂牛症。
朊毒體只是一個蛋白質,生物體內免疫機制無法區分它和一般蛋白質的差別,又會累積在生物體內,當累積多了就會發病。類似的病還有羊搔癢症、狂鹿症、人類的庫賈氏病等等。其結構相當穩定,即使經過高溫處理,也幾乎不會變質。
因為目前無法得知動物何時受到感染,所以在野外受感染的牛隻之潛伏期並不明確。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大部分的牛在3.5歲到5歲之間出現臨床疾病,因此推測潛伏期大約是3.5至5年[2]。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食用牛肉及相關產品受感染的風險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最安全的是不帶骨牛肉(純肉部位),最高風險的部分是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台大公衛學院吳焜裕教授的分析報告指出,各部分的推估風險依序為:
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牛內臟(扣除最高風險部分)<牛絞肉<最高風險部分
牛絞肉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原因是因為,牛絞肉在美國每次大概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