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潮州地方傳統戲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潮劇(潮拼:diê5 giah8),又稱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是用閩南語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現[1]的地方戲曲,在明朝開始形成後,流行於廣東潮汕、閩南等地,並隨潮州人傳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與歐美地區,是中國對外最有影響的地方戲劇之一。潮劇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屬元明南戲的一支,時稱為潮腔、潮調、泉潮雅調,為明代南戲五大聲腔之一[2]。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鏡記》[註 1],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一個運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劇本。它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3]。
潮劇等中國戲劇的最早源頭是民歌,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詩經》[4][5]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峯,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6]。變文是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多用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在佛教寺廟的俗講表演中,不但形成說故事的內容[7],也加入了以木魚為主的節拍特色。[8]
陳寅恪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9]。而潮州早在唐代已經發展為嶺南大郡了,宋朝對外聯繫頻繁以及經濟繁榮,「岸海介閩,舶通甌吳及諸蕃國,人物輻集,而又地平土沃,饒魚鹽,以故殷給甲鄰郡。」[10]。教育方面上,「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10][註 2]。音樂文化昌盛,「潮之大成樂……他郡所無者。」[10]而民間自發的文化活動也是很活躍,但歷代朝廷官府常以各種名義對其加以干涉,乃至明文禁止。但我們卻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出戲曲在當時潮州的發展情況。宋代朱熹任職於與潮州同俗同文的漳州時,曾在《勸渝榜》要求:約束城鄉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錢物,裝弄傀儡」。其門徒漳州人陳淳(1153-1217年)在其《上傅寺丞論淫戲》提到:「優人互湊諸鄉保作淫戲,號『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結集浮浪無賴數十輩,共相唱率,號曰『戲頭』。逐家聚斂錢物,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11]。可見當時潮漳地區,演戲蔚然成風。而南戲也已經傳到了泉州。
到了元朝,雜劇成了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當時稱一幕戲為一折。選演一部戲劇中的一幕便稱為折子戲[12]。潮劇有很多劇目以元朝雜劇為基礎,例如《白兔記》、《薛仁貴回窯》等。
潮劇在明代嘉靖之前就開始形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東通志》載:"潮屬多以鄉音搬演戲文"[註 3],而嘉靖丙寅年(1566年)用潮州方言寫的戲本《荔鏡記》,都可以說明用潮州方言演出的戲已占主要地位。潮劇在明代稱潮腔、潮調、泉潮腔、泉潮雅調,一名潮音戲,也名白字戲。白字是相對於正字而言,戲諺有:「正字母生白字仔」,是指用潮州話演唱的地方戲,是從中州聲韻(官話)演唱的正字戲(即正音戲)吸收弋陽腔[註 4]、地方民間小戲[註 5]以及小調演變而來,是屬於南戲在潮州方言區逐漸衍變的地方化戲曲。在潮安縣鳳塘出土的宣德七年(1432年)南戲手抄本[註 6]《劉希必金釵記》[註 7],就是一個正字本滲雜一些潮州方言。
從清人的筆記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潮劇在清朝盛行的情況。康熙年間潮州「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婆,無日無之」[13]。「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4]。而到了同治年間左右,「潮劇所演傳奇,多習南音而操土風,名本地班。觀者晝夜忘倦。若唱崑腔,人人厭聽,則散去」[15]。可以看出當時在潮州當地人觀戲的愛好跟盛況。而到了光緒末年,由於時任潮州總兵的地方權勢人物方耀親屬多喜潮劇,在他們的影響下,潮劇的繁榮則到了頂峰時期,時潮州戲班多達200餘班[16]。
經過連年的戰亂,1949年10月汕頭易幟後,經統計,時潮汕地區僅有10個戲班[17]。
民國時期,上海聚集大量潮州人在此經商打工。三十年代,三正順香班就曾到上海進行演出。
早在1765年,在海南海口經商的潮州人就建有興潮會館,1789建潮州會館,都有戲台。1933年版的《海南島志》載:海南土戲『其腔調,初唯用潮音,其後,代有變易,雜以閩、廣歌曲,表演唱工。這也同時說明了,瓊劇的形成是受到潮劇的影響的。
根據一些學者推測,潮劇戲班最早到香港演出,是在清光緒(1875-1908)年間,由於酬神以及喜慶節日的需要,由文咸西街、永樂街、和興西街、高陞街、德輔道西、干諾道西等一帶的潮州人,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聘請大陸的戲班前往演出。有的也會被潮商雇往戲園表演[18]。
1772年,朱景英的《海東札記》就記載了潮劇在台灣演出情況:「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戲,鼓樂喧闐,相續於道。演唱多土班小部,發聲詰屈不可解,譜以絲竹,別有宮商,名曰下南腔。又有潮班,音調排場,亦自殊異。」 然而自從1920年代歌仔戲形成之後便大幅搶走潮劇的觀眾群,如今潮州戲在台灣已不復能見矣。
潮劇早早就傳入了泰國,據英國人布賽爾《東南亞的中國人》卷三《在暹羅的中國人》就記載了1685至1688年在宮廷宴會中用以招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使節。泰國同時也是「潮劇的第二故鄉」,在潮劇歷史扮演着重要角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曾是世界潮劇的中心[18]。三四十年代,曼谷五大戲院五個潮劇班包演,分別是東潮劇院為老怕梨春、杭州戲院是中一枝香、西湖戲院歸中正順香、和樂戲院屬老梅正興,西河戲院為老寶順興。四十年代前後泰國73府各地潮劇走唱班高達百多個[19]。在2006年,泰國有30多個職業與半職業的潮劇團[20]。很多時候做為酬神戲演出,在泰國演出的旺季主要是在每年的9月和10月,這兩個月是泰國人拜佛吃素以及謝神的時間。
新加坡是潮劇在東南亞地區的重鎮。
據有些專家推測,潮劇以戲班的形式進入馬來西亞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有了[21]。早期潮劇在馬來西亞的演出劇目主要是來自中國的潮劇戲班的一些中國傳統劇目,演出場所大多是潮州人聚居的社區、街坊所臨時搭建的露天舞台。因為主要作為酬神戲,帶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出現在每年的冬春兩季。到了1911年與1929年間,是潮劇在馬來西亞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戲班增多,演出從農村發展到城鎮城市,也向固定性,常年性發展。而從1930年開始,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則是潮劇在馬來西亞傳播的高潮階段。這主要體現在本土戲班興起,當時比較有名的戲班有:老正天香、老一枝香、老賽寶豐、榮和興、玉樓春等。此外當地戲班還先後和多家唱片公司簽約灌制潮劇唱片。1942年至1958年左右,受到日軍占領的影響,以及戰後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馬來西亞也受到波及,這是潮劇在馬來西亞發展的低迷階段。到了五十年代末後,「潮劇電影熱」的興起,特別是受到香港潮劇電影的影響,潮劇的舞台表演空間嚴重萎縮。當時在馬來西亞,票房最好的潮劇電影是1959年拍攝的《蘆林會》。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政府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潮劇發展重鎮的新加坡的獨立,對馬來西亞的潮劇產生了較大影響,潮劇在馬來西亞日漸衰落。1967至1970年間,香港著名潮劇演員陳楚蕙曾到馬來西亞進行巡迴演出,這給當時衰落的潮劇舞台帶來一股新鮮空氣。
相傳明清就有華僑在酬神賽會里,聘請中國的潮劇戲班過去進行演出。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為最盛,當時進入柬埔寨演出的潮劇戲班,還分有「紅囊」和「青囊」。後來金邊潮劇戲班,主要老玉、老玉春香、老梅正、新一枝香、正天香等,每年元宵節期間都會到鄉村演出[22]。
相傳明清就有華人在酬神賽會里,聘請中國的潮劇戲班過去越南進行演出。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時候,興起的潮劇電影曾在越南引起轟動。1976年,由東方、以雲、新藝、陽明軒、玉雪等業餘潮樂社合併組成胡志明市統一潮劇團。這是越南目前唯一的專業潮劇團。此外還有越南南部朔莊省朱洋市珠光業餘潮劇團和1969年創辦的芹苴省芹苴市天和業餘潮劇團[23]。
潮劇屬於高腔系統,是曲牌體系。
頭弦、二弦 (潮樂)、冇弦(椰胡)、二胡、提弦 (潮樂)、中冇弦(中胡)、大冇弦(低胡)、板胡、大吹(大嗩吶)、小吹(小嗩吶)、笛、簫、揚琴、秦琴、月琴、木琴、三弦、大三弦、琵琶、箏、阮、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電子琴
木板、木魚、輔板、哲鼓、柿餅鼓、戰鼓、中鼓、大鼓、低音鼓、深波、欽仔、大鈸、小鈸、斗鑼、大斗鑼、鑼仔、九仔鑼、銅鐘、蘇鑼、號頭
文淨、武淨、丑烏面
在潮劇將近500年的發展歷史中,截止2007年6月共積累了5000多個劇目[24]。廣東潮劇院成立那年(1958年),時併入潮劇院的「源正」、「怡梨」、「三正」、「玉梨」、「賽寶」五個劇團將其所保存的共1280個舊劇本歸潮劇院資料室,這些大多是手抄本。到了1962年,潮劇院資料室又聘請了社會人士協助把這些劇本重新整理抄正,去其殘本和重複,共得882個,並以此編輯出版了《潮劇劇目綱要》一書。當時上海圖書館音響資料室所保存的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潮劇錄音唱片共有232個劇目,其中有110多個是《潮劇劇目綱要》所無的。可以這樣說,迄今見到的1949年以前潮劇上演劇目共有1000個左右[25]。
而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潮汕地區的各類潮劇團演出的劇目當在3000個左右。
共和國之前傳統的潮劇劇目主要來源,一是宋、元南戲,明清傳奇以及花部劇本;二是本土題材的劇目;三是文明戲(時裝戲);四是改編潮州歌冊。
(部分名家資料由前「香港昇藝潮劇團」楊佩君女士提供)
愛歌、桃花過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