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鹼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碱厂

天津鹼廠,也稱永利鹼廠天鹼等,現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由「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范旭東於1914年在天津創辦的久大精鹽公司和1917年依託久大精鹽創辦的「永利制鹼公司」。永利鹼廠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制鹼廠,開創了中國化學工業的先河。由該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使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永利鹼廠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1]。在天津的近代史上,永利鹼廠和南開大學、《大公報》同時被稱為「天津三寶」[2]

事实速览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 ...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合資公司
成立1914年
創辦人范旭東
代表人物范旭東、李燭塵侯德榜
總部天津市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渤海10路3369號
產業化學品
產品鹼業及專門化學品
母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團
網站www.tjsoda.com
关闭

2014年1月,在天津鹼廠的基礎上,吸收合併天津市其他海洋化工企業組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

目前,天津鹼廠舊址保存了天津近代工業具有標誌性的工業遺存,2018年1月,天津鹼廠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4]

名稱及隸屬變遷沿革

Thumb
1920年的永利鹼廠

1918年11月,永利制鹼公司創立大會召開。1920年9月,中華民國農商部批准公司註冊,正式命名為「永利制鹼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塘沽設立「永利鹼廠」[5]。1934年3月28日,創始人范旭東將永利制鹼股份有限公司改組,更名為「永利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1952年實行公私合營前,永利鹼廠一直為私營企業,隸屬於永利公司[5]。1952年6月23日,永利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實行公私合營,更名為「公私合營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永利鹼廠亦改名為「公私合營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利沽廠」,劃歸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化學工業管理局管轄。1955年1月1日,永利沽廠與久大精鹽廠合併經營,改稱「公私合營永利久大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久沽廠」。195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成立,永久沽廠改由其直接領導。1958年6月11日,永久沽廠由化學工業部劃歸天津市,隸屬於天津市化學工業局。1959年3月13日,又改為隸屬於河北省化學石油工業廳。1961年7月1日,重新歸屬化學工業部領導。文化大革命初期,永久沽廠數度更名,先後被稱為「化學工業部前進化工廠」和「東方紅化工廠」。1968年7月13日,恢復行業屬性,更名為「化學工業部天津鹼廠」。1972年3月,天津鹼廠再度劃歸天津市化學工業局領導[6]。1991年5月8日,在天津市化工局及其下屬企業的基礎上組建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天津鹼廠成為集團成員單位,正式更名為「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天津鹼廠」[6]。2011年6月7日,天津鹼廠與比利時蘇威公司合資,成立「天津渤化永利鹼業有限公司」,其中蘇威公司持有30%股份[7]。然而不足一年後,蘇威公司即退出合資項目。2014年1月1日,在天津鹼廠基礎上,通過吸收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及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的增資擴股,組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

創辦初期

久大精鹽時期

Thumb
久大、永利創辦人范旭東

1911年,曾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化學系留學的范旭東學成歸國,立志創辦中國本土的化學工業。1913年,他前往歐洲考察鹽業發展狀況,重點關注各國鼓勵工業用鹽的政策以及鹼業發展水平[1]。同年,他實地考察了天津塘沽,發現該地區鹽田廣布、交通便利,具備發展鹽鹼工業的優越條件。

在其兄、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范源濂以及師友梁啓超等人的支持下,范旭東聯合景韜白胡睿泰李積芸胡森林方積琳黃大暹等人為發起人,梁啓超范靜生李思浩王家襄劉揆一陳國祥左樹珍李穆錢錦孫為贊助人,於1914年7月20日提出設立公司申請,並於同年9月22日獲准創辦久大精鹽公司,在塘沽設立久大精鹽廠,專門從事精製食鹽生產。

公司創立初期,得到了諸多軍政界人士的支持,包括黎元洪曹錕蔡鍔馮玉祥等。1916年4月6日,久大精鹽廠正式竣工投產;同年9月11日,首批產品由塘沽運抵天津銷售,並迅速打開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市場。建廠初期,日產精鹽可達5噸,年盈利達五六十萬元。

1919年,企業擴建東廠後,年產量上升至6.2萬餘噸。久大精鹽廠的成功運營不僅奠定了中國精鹽工業的基礎,更在原料供應、人才儲備及資金支持等方面,為日後范旭東創辦永利鹼廠、實現「變鹽為鹼」的目標提供了關鍵保障[6]

創辦永利時期

事实速览 原久大精鹽公司大樓, 位置 ...
原久大精鹽公司大樓
Thumb
位置天津市和平區
建成時間1920年
評定時間2005-08-31
參考編碼0120079
等級重點保護
关闭
Thumb
1926年「紅三角」牌純鹼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的最高榮譽金質獎章
Thumb
永利鹼廠萬國博覽會金獎證書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洋鹼進口銳減,中國沿海如天津上海等地依賴純鹼為原料的工廠紛紛停工。當時,儘管世界制鹼工業已有百餘年發展歷史,中國本土卻仍以天然鹼熬製「鹼水」後冷凝成塊的「口鹼」作為主要食用鹼源。該類產品質次價高,且極不衛生。自19世紀末以來,外國工業製成的「洋鹼」大量傾銷中國,由於中國尚未具備制鹼能力,造成黃金大量外流[6]

在創辦久大精鹽公司的基礎上,范旭東於1914年決定設立「永利制鹼公司」,旨在實現國產純鹼的工業化生產[5]。彼時,壟斷索爾維法制鹼技術的英國卜內門公司擔心失去中國市場,主動提出與永利公司「合作」,實則意圖收購與控制該公司,遭范旭東堅決拒絕[6]。永利鹼廠採用當時世界先進的索爾維法工藝,設計日產純鹼能力40噸。國內可自制的機械設備由上海大效鐵工廠製造,技術門檻較高的設備則從國外進口。在梁啓超等人出資與斡旋下,1917年10月9日,時任長蘆鹽運使段永彬下達「為提倡實業起見,姑予照准」的訓令,允許永利制鹼所需食鹽免繳高額鹽稅,為企業發展掃清了制度障礙。1918年起,公司着手進行廠房設計與建設,並廣泛招募人才。同年11月,董事陳調甫赴美邀請顧問工程師孟德參與設計工作,實際的技術圖紙則由中國留學生承擔。其中,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的侯德榜於1919年接受邀請,參與鹼廠設計[6]。1921年,侯德榜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受聘為永利制鹼公司工程師。1923年,廠區主要設備基本安裝完成,逐步開展單機試運行。原鹽由長蘆鹽場提供,石灰石與煤粉分別采自唐山卑家店礦區與開灤煤礦。1924年8月13日,永利鹼廠首次開工生產,但產品呈紅黑色,質量不合格,無法上市銷售。次年3月,乾燥鍋主設備損毀,全廠被迫停工。

1926年6月29日,鹼廠完成設備維修並重新投產,成功生產出碳酸鈉含量超過99%的白色純鹼[8]。為區別於傳統「口鹼」和進口「洋鹼」,范旭東將該產品命名為「純鹼」,並註冊「紅三角」牌商標[6]。1926年8月,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紅三角」牌純鹼獲得金質獎章,成為中國化工產品首次實現對外出口的代表作[9]。1927年,侯德榜出任永利制鹼公司鹼廠廠長[4]。1930年,「紅三角」牌純鹼又獲比利時工商博覽會金獎[8]。永利鹼廠的「紅三角牌」純鹼在國際展會上兩度獲得最高榮譽,標誌着中國自主生產的純鹼產品邁入國際市場,也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基礎。

初期發展

Thumb
1928年的永利鹼廠舊影

永利制鹼公司在初期取得技術突破後,發展進程面臨英國企業的惡性競爭以及軍閥和官僚的多重盤剝。1924年,永利鹼廠首次產出純鹼後,英商卜內門公司(帝國化學工業)試圖通過操控鹽務政策打壓中國民族工業。該公司利用其在華特權,通過英國外交大臣及駐華使節,指令鹽務總所會辦英國人丁恩,未經中國政府批准,擅自公布工業用鹽徵稅條例,規定每百斤徵稅二角,導致每噸純鹼成本上升五元,增幅達15%。對此,永利公司提出強烈抗議並多方揭發。經輿論施壓,丁恩於1924年同意暫緩一年執行,1925年延長至五年,至1930年則批准永利鹼廠工業用鹽三十年免稅期[6]

1926年6月29日,永利鹼廠重新開工後成功生產出碳酸鈉含量超過99%的高品質純鹼,英國卜內門公司隨即實施價格戰策略,將價格壓至原價四成,以期將永利擠出市場。對此,永利公司不僅獲得輿論支持,亦在上海英文報刊《大陸報》上刊登文章《請看英國人摧殘國貨毒辣手段》,批評卜內門公司,呼籲支持民族工業。同時,永利採取反制措施,在日本市場以更低價格銷售純鹼,導致卜內門公司出現嚴重虧損。不到一年時間,卜內門被迫尋求與解,承諾在中國市場「不得再任意壓價」。永利制鹼公司在與該公司歷次交鋒中均占上風,確立了其在華制鹼工業的主導地位[6][10]

與此同時,永利鹼廠還面臨來自軍閥勢力與地方官吏的經濟盤剝。由於生產所需原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鐵路運輸,且塘沽為京奉鐵路重點節點及軍事要地,連年戰亂導致軍運頻繁,使鹼廠常因缺乏運力而影響原料與產品運輸。此外,軍閥對運輸徵收大量附加稅,如粗鹽附加稅甚至高於英人丁恩所擬稅率20倍。動盪的社會環境進一步造成金融市場混亂,銀行利率上升,永利公司需以高息借貸維持運轉[6]

1932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即庚子賠款基金)的資助,開展硫酸銨工業化研究。同年,時任永利鹼廠廠長的侯德榜以英文撰寫專著《純鹼製造》(英語:Manufacture of Soda),該書於1933年由美國化學學會在紐約出版,首次全面揭示索爾維法制鹼的工藝體系,引發國際化工界廣泛關注,被視為中國化學家對世界科學技術的重要貢獻[8]

1934年,范旭東將永利制鹼公司改組為「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在制鹼技術成熟的基礎上拓展經營領域。1935年,公司於南京市創辦永利錏廠,開始生產硫酸銨等化學品。同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為改進永利鹼廠鹽水精製流程,先後試驗洗鹽法、焙鹽法、石灰純鹼法、石灰芒硝法及石灰—碳酸銨法,最終確立以石灰與碳酸銨法為最優方案。該工藝設備簡單、適應性強,成為中國制鹼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11]

抗日戰爭時期

Thumb
天津塘沽永利鹼廠舊影

天津塘沽舊廠

1937年8月7日,塘沽淪陷後,永利公司久大精鹽公司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永利公司總部被迫自天津遷往香港,部分工廠管理人員、技術骨幹及工人亦隨之西遷[6]

1937年12月9日,日軍指令興中公司派員接管永利鹼廠,代表刀根雖被派駐工廠,但既無資本亦無技術,未能恢復生產。其後,他請求三菱公司提供技術與資本。三菱公司在接手工廠並改組管理機構後,排擠了興中公司人員,獨自掌控工廠運營。隨後,三菱公司藉助日本政府在華北實施經濟控制的「華北開發公司」,通過「華北政務委員會」等傀儡政權動員永利部分原股東轉讓股權,聲稱實現「中日合辦」。由於遭到股東強烈抵制,直至1939年方正式宣布「合辦」並成立董事會。

中日「合辦」後的永利鹼廠,由「華北政務委員會」代表中方,日方代表則為華北開發公司。1939年8月31日,永利公司正式歸屬「北支那開發公司」旗下的「華北鹽業公司」。日軍自1937年起對鹼廠進行整修,並於1938年7月1日重新點火開工,7月15日恢復產出產品[6]

重建「新塘沽」廠

1938年初,永利公司、久大精鹽公司及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管理層與技術人員內遷至四川,計劃在後方重建中國化工基地。4月4日,久大公司向四川鹽務管理局遞交申請,擬在自貢建設模範食鹽廠,並於半月後獲批。歷經四個月建設,於自流井張家壩建成模範廠。

與此同時,永利公司選址犍為縣五通橋老龍壩,命名為「新塘沽」[4],並籌建包括鹼廠、硫酸廠、煉焦廠及水泥廠在內的綜合性化工基地[6]

1939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創辦《黃海發酵與細菌特輯》(簡稱《黃海》)雙月刊,用於交流技術成果。同年12月30日,永利公司與國民政府簽署借款合同,獲得貸款2000萬元,作為「新塘沽」廠建設資金。建廠過程中運輸困難嚴重製約工程進度,1940年從美國購置的設備經越南海防運抵中國,但在運往四川途中大量被劫或毀壞,致使建廠未能如期完成。1942年,永利鹼廠轉而採用路布蘭法小規模製鹼,日產量約十餘噸,此外還簡易生產煙煤、焦炭及陶瓷等,以供應後方工業及民眾日常所需,維持工廠運營[6]

發明聯合制鹼法

在四川重建鹼廠過程中,永利公司面臨食鹽價格昂貴問題,而索爾維法制鹼的食鹽利用率僅為約75%,經濟效益低。為此,自1939年起,侯德榜帶領永利技術團隊展開新工藝研究。1941年3月10日,范旭東在「新塘沽」全廠大會上宣布,將新型制鹼法命名為「侯氏鹼法」,以表彰侯德榜在世界制鹼領域的創新貢獻[6]

1943年10月22日,侯德榜因其技術成就被英國化學工業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8]。隨後,侯德榜建議將此工藝命名為「聯合制鹼法[12]

該工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獲得「一號專利證書」,並在天津鹼廠大連化學工業公司鹼廠、四川鴻鶴化工廠湖北應城化工廠等地陸續投產,成為中國主流制鹼技術之一。至今,聯合制鹼法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純鹼製造工藝。

戰後接收與復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久大精鹽公司董事長景韜白於當月下旬組織永利鹼廠與久大精鹽廠的十餘名老職工組成護廠隊,前往塘沽對工廠進行保護[6]。同年11月初,公司派遣李燭塵與彭九生前往接收淪陷期間被日方控制的永利鹼廠與久大精鹽廠。隨後,永利董事會推舉侯德榜為繼任總經理,全面負責工廠的接收與恢復工作。

在接收過程中發現,工廠設備因日軍八年期間的粗放使用與管理,普遍出現嚴重損壞,部分設備殘缺不全,甚至完全無法使用[6]。此外,1937年工廠撤退前儲存的大量原燃物料已幾近耗盡,僅粗鹽一項由原先的3萬噸銳減至約1,000噸。

為加快恢復生產,11月下旬公司委任佟翕然為永利鹼廠代理廠長兼技師長,着手重建管理機構,並對原有人員結構進行調整。由於工廠基礎設施受損嚴重,且資金短缺,復工初期工人僅領取半薪,職員則僅發放生活補助。經過三個月的修復與籌備,工廠最終於1946年2月26日實現重新點火開工,恢復純鹼生產[6]

然而,此後不久,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加之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國內物價飛漲、貨幣迅速貶值。市場中出現大量倒賣實物牟取暴利的行為,永利鹼廠每日產出的100餘噸純鹼大多遭強購,成為投機倒把的工具。由於產品收入無法覆蓋原料採購成本,企業經營陷入困境。1948年12月16日,因戰事惡化及經營持續困難,永利鹼廠被迫全面停工[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17日,解放軍占領塘沽,此時的永利制鹼公司廠房破舊,設備失修,生產陷入低迷,亟待恢復[6]。中共上級黨組織發動全廠職工,對設備進行大規模檢修。2月11日,永利鹼廠恢復復工,先後投產純鹼和燒鹼[6]。1949年5月6日,劉少奇到廠視察並慰問職工;隨着生產逐步好轉,純鹼日產量達到127噸[6]。儘管生產恢復,但由於資金和原料供應依然緊張,1950年3月28日,侯德榜致函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領導,反映企業經營困難並請求貸款350億元[1]

1950年5月25日,永利公司第十四屆董監聯席會討論解決經營困境的對策,最終決議與政府商洽公私合營[5]。8月28日,侯德榜、李燭塵聯名上書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正式申請實行公私合營[6]。9月18日,財經委員會復函:「本委原則上同意商談,請逕與重工業部接洽」[5]。同月,財經委員會決定給予久大長期貸款70億元,並向永利鹼廠提供12億元貸款,為當時全國最大額度的企業信用貸款[1]。此外,政府特許五家私營銀行動用庫存資金支持永利流動資金周轉,並由信託公司收購永利積壓的純鹼,實行包銷政策。為擴大燒鹼生產,政府下令禁止燒鹼進口,並向永利提供16億元無息貸款,用於擴大燒鹼生產;為保證原料及建築材料運輸,國家甚至暫停了部分軍運。至1951年,政府用於永利恢復生產的投資貸款累計達563億元。在1949年至1952年間,鹼廠純鹼生產由4.1萬噸以年均30.6%的增速,上升到1952年的9.1萬噸[6]

1953年7月1日,久大精鹽公司(久大精鹽廠)實施公私合營,政府委派陳西平兼任永利鹼廠和久大精鹽廠廠長[6]。同日,「侯氏鹼法」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號專利證書;後經發明人侯德榜提議,該工藝更名為「聯合制鹼法」。1955年1月1日,永利鹼廠與久大精鹽廠正式合併,組建為「公私合營永利久大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久沽廠」[6][13]。此外,永利制鹼公司旗下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於1952年經全體董事和員工一致同意,將全部財產及人員併入中國科學院,組建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1954年4月23日,毛澤東到天津鹼廠視察[13]

文革及地震時期

文化大革命期間,天津鹼廠面臨嚴峻困難。十年間,純鹼年均產量僅以2.75%的速度增長,而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利潤逐步下降。1968年,鹼廠擬啟動聯鹼工程,以實現侯氏鹼法工藝,但動工後因故暫緩;1970年3月9日,聯鹼工程第二次啟動建設,計劃分兩期建成,一期工程建成後,預期實現合成氨年產量5萬噸、氯化銨15萬噸,並將每年15萬噸的氨鹼進一步改造為聯鹼[6]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豐南區地區發生唐山大地震,地震波及天津、塘沽等地。天津鹼廠受災嚴重:職工及家屬共14人死亡,61人受傷;廠房建築受損面積達107625平方米,占全廠面積的60%;共損壞設備542台,其中主要設備137台,管線損壞29500米;13層52米高的新蒸吸廠房倒塌,碳化、乾燥系統全部受損,出廠溝因倒塌的灰埝淤塞;供水供電中斷,迫使全廠停工。與此同時,聯鹼工程被迫暫時停建,工廠集中恢復氨鹼生產。至1978年底,聯鹼一期工程才得以建成並投產[6]

Thumb
天津鹼廠拆除後將成為于家堡金融區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初期

1970年代末,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各行業逐步恢復生產,國內純鹼長期供不應求。在聯鹼一期工程建成基礎上,天津鹼廠於1980至1984年間投資5626.94萬元進行大修擴產[6]。1985年2月14日,天津鹼廠、天津大沽化工廠和天津化工廠聯合組建天津市渤海化工聯合進出口公司[14];同年7月25日,經國家計委批准,天津鹼廠60萬噸純鹼擴建工程正式動工。1989年4月,天津鹼廠承擔唐山鹼廠的開工任務;1990年,天津鹼廠成立了純鹼、化肥、化工、動力、機修五個分廠。1990年,伴隨國家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中央政府壓縮基礎建設規模,純鹼市場需求下降,同時國內生產能力增加,使得純鹼從稀缺的短線產品迅速轉變為長線產品,部分用戶致函天津鹼廠要求取消合同或要求停發、緩發期貨,標誌着國內長期以來純鹼緊缺局面的結束[6]。1991年5月8日,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公司在天津市渤海化工聯合進出口公司的基礎上成立。

天鹼搬遷

Thumb
搬遷後的天津鹼廠舊址局部

隨着濱海新區的發展和城市規劃調整,天津鹼廠原址不再適宜化工企業在市區生產。2005年12月18日,天津渤海化學工業園區暨天津鹼廠搬遷改造工程在天津臨港工業區正式開工[15]。渤海化工園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公司規劃、建設和營運,總投資達630億元[16]。園區內除保留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外,天津鹼廠開始分期、分步驟實施整體拆除,並搬遷至天津臨港經濟區渤海化工園,新廠區計劃用時約10年建成。2009年12月15日,天津鹼廠舊廠區聯鹼系統停車,標誌着老廠區有序停產;2010年10月13日,氨鹼系統亦全部停機;2011年8月1日,兩座標誌性煙筒被爆破拆除,預示着搬遷工作的接近完成[17]。搬遷後的天鹼地塊被納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規劃,並於2018年1月併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18]

搬遷後

2009年11月,天鹼新廠區甲醇洗滌塔上段完成吊裝,標誌着核心設備的安裝全部結束[19];同時,新辦公樓主體亦基本完工[20]。 2012年,天津鹼廠的煤氣化雙裝置實現90%高負荷運行[21];2013年,天津鹼廠擴充了丁辛醇產能,新增年產25萬噸的裝置[22]。同年5月2日,天津鹼廠合成氨生產線發生爆炸事故,但未造成人員傷亡或化工產品外泄[23]

2011年6月,天津鹼廠與比利時索爾維集團合資組建天津渤化永利鹼業有限公司[7],但不足一年,索爾維集團即宣布撤資。2014年1月,天津鹼廠的股東渤海化工集團吸收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及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改制重組,成立新的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

4月17日,天津鹼廠甲醇車間一條生產線發生爆炸,未造成人員傷亡及化工產品泄漏[24]

2014年11月24日,紀念原天津鹼廠(現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天津舉行[25]

經營產品

自創建以來,天津鹼廠先後生產了包括碳酸鈉碳酸氫鈉氯化鈣碳酸鎂碳酸鈣等在內的二十餘種基礎無機化工產品,以及牙膏、牙粉、漱口水等十餘種日用化工產品。在1955年以前,久大精鹽廠主要產品包括粗鹽、精鹽、洗滌鹽、牙粉、牙膏、漱口水、碳酸鎂、硫化鹼硫酸鎂、碳酸鈣及氯化鈣等;而永利鹼廠則專注於生產碳酸鈉、碳酸氫鈉及氫氧化鈉等鹼性化工產品[6]

1955年1月,永利鹼廠與久大精鹽廠合併為天津鹼廠,整合後的企業初期保留了碳酸鈉、碳酸氫鈉、再製鹽、碳酸鎂和氯化鈣等五種主要產品。此後,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天津鹼廠不斷拓展產品結構,提升產量與質量,並陸續開發出多種新型化工產品。1958年新增無水氯化鈣、氧化鎂、鈣鎂粉及一水碳酸鈉等品種;1960年成功開展固鹼調色研究,提升了固鹼產品的外觀質量;1970年增加碳酸氫鈉生產,並啟動「聯鹼工程」建設;1978年新增合成氨氨水硫磺產品;1979年開始生產農業用氯化銨;1981年投產工業用氯化銨及水合法重質碳酸鈉;1982年新增片狀氯化鈣和透明碳酸鎂產品。

進入1980年代後,天津鹼廠繼續拓展產品種類:1984年開始生產食品添加劑用碳酸鈉,1985年投產氧氣產品,1987年推出口服藥用碳酸氫鈉,1988年引入五水偏硅酸鈉產品並停產碳酸鎂,1990年投產粒狀氯化銨,1991年新增74%含量的片狀氯化鈣[6]

目前,天津鹼廠除繼續生產「紅三角」品牌碳酸鈉外,還經營工業氯化銨、碳酸氫鈉、氯化鈣、偏硅酸鈉等多種無機化工原料產品,並逐步拓展至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等領域。自2005年天津鹼廠啟動搬遷改造工程以來,新廠區陸續新增了包括甲醇醋酸丁醇辛醇聚甲醛在內的有機化工產品生產線。

工業遺存保護

遺產保護

2010年11月4日,天津鹼廠有關負責人接受《渤海早報》記者採訪表示,企業將在力所能及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護珍貴遺存,根據計劃,黃海化學研究社遺址的鹼廠廠史館、4號白灰窯、建於1918年的化鹽池及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部分遺留設施將做原地保留,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紀念永久保存[26]。為紀念天津鹼廠在中國化工產業發展中的歷史貢獻,天津鹼廠的老廠區留下一套設備和一間廠房[27]

訪學與研究

由於天津鹼廠是天津市重要化工企業,1958年便有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學等學校組織師生到鹼廠參觀學習製造純鹼工業的流程[28]。 近年來隨着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研究日漸興起,天津鹼廠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代表,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2018年1月,天津鹼廠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4]

永久黃團體

事实速览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1922~1937年
編號2-10
認定時間1991年8月2日
关闭

「永、久、黃」團體是中國興辦民族化學工業初期由范旭東先生在天津一手創辦的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公司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所共同組成的化學工業團體[5]。范旭東先生也正是因為創辦了「永、久、黃」團體,而被尊稱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5]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

1922年8月15日,在范旭東先生的倡議下,久大精鹽公司研究室從久大精鹽公司剝離,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5]。關於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命名,范旭東先生曾說: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成立之初,主要是協助久大精鹽公司、永利鹼廠調查和分析原燃物料,對長蘆鹽場鹽滷的應用進行實驗,其次是為今後永利鹼廠開拓新的產品在技術上打下基礎。1928年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用廣東沿海的藻類為原料試製鉀肥和碘。同年5月,又用山東博山的鋁土頁岩礦石為原料進行研究,並於1935年試煉出中國的第一塊金屬鋁樣品,並用將其鑄成鋁製飛機模型以紀念。1931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成立菌學研究室,開展對酒精原料和酵母的研究,推動了中國菌學及酒精工業的發展。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天津塘沽淪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戰時隨久大精鹽、永利鹼廠一同遷往內陸地區並繼續開展研究直至抗戰結束[29]

相互關係

「永、久、黃」團體的三家均是由范旭東先生一手創辦,因此關係也極為密切,其中久大與永利也被稱為姊妹廠或姊妹公司。永、久、黃三家,久大精鹽成立最早,並為其他兩家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永利鹼廠則是延續時間最長、歷史影響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而黃海化學工業社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機構,其前身則是久大精鹽公司的實驗研究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了中國菌學及酒精工業的發展,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分為二,一半參與組建中國科學院,在其基礎上建立了中科院化學工業研究所[30]。另一半,則參與組建並成立重工業部綜合工業研究所。目前,坐落在天津鹼廠老廠區內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天津濱海新區最為重要的工業遺產之一[30]

四大信條

Thumb
四大信條首次刊發在1934年的《海王》上

1934年,「永、久、黃」團體的創始人范旭東先生為發展事業需要,在永利鹼廠所辦的《海王》旬刊上刊出「為徵集團體信條請同仁發言」一文,文章指出:

此文發出後,引起了團體內的廣泛討論,在廣泛徵求意見並討論後,最終制定了「永、久、黃」團體的四大信條:

四大信條在制定後,首次發表於1934年9月20日發表在第七年第一期的《海王》旬刊上,並在此後固定刊登在《海王》封面左上角的顯著位置[31]

企業文化

Thumb
1928年的企業刊物《海王》旬刊複印件

社會價值

民國初年,永利鹼廠的建立對現今天津濱海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塘沽地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與催化作用。永利鹼廠以及「永、久、黃」團體在塘沽形成規模之後,塘沽城鄉建設逐漸加快。企業的發展吸引人口向塘沽地區聚集,各類配套生產生活設施不斷建設,如塘沽第一所幼兒園、第一所私立小學——明星路小學、天鹼醫院等[32]。作為永利鹼廠配套設施而建立的各類商業設施隨着天津鹼廠的發展而日漸繁華,原本分散的居民點連成一片,促進了塘沽城區形成和規模擴大。

發行刊物

最早由永利鹼廠發行的《海王》旬刊,是中國的第一份企業刊物,也是「永、久、黃」團體的內部刊物,由范旭東先生決定創辦,創刊號於1928年9月20日在天津出版,范旭東先生創刊號上親自撰寫發刊詞《為什麼要辦旬刊》,以明宗旨[33]。《海王》除了贈送職工之外,還寄送給國內外有關人士、機關團體、學術界和金融界人士,不僅起到廣告的作用還起到了增進了解、溝通情感的作用。該刊物,在歷經戰亂的數次停刊之後,一直作為天津鹼廠的企業刊物延續至今,並以天津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的品牌更名為《紅三角報》。

文藝作品

由於天津鹼廠的創辦在中國化工業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關於永利鹼廠的文藝作品有很多。如講述創始人范旭東先生創業歷程的傳記《范旭東傳》和《現代造鹼之父》,電視劇《范旭東》,廣播劇《紅三角的故事》,以及話劇《海王》等。[34]。2011年,中國大陸新拍攝的電視劇《煮海》再次將天津鹼廠的創業故事搬上熒幕,以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以及實業家范旭東先生等人創辦久大精鹽、永利鹼廠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化工業[35]。2014年10月6日,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首播的紀錄片《五大道》在第六集《實業》中記錄了天津鹼廠的創辦歷程[36]

相關條目

相關著作

  • 趙津. “永久黄”团体档案汇编: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专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11-01. ISBN 7201068210.
  • 天津鹼廠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碱厂志.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10-01. ISBN 720101224X.
  • 趙津、李健英.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4-10-01. ISBN 9787201089386.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