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马来西亚巨星(1929—197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斯里拿督阿瑪比·南利(馬來語:P. Ramlee,1929年3月22日—1973年5月29日),本名特武庫扎卡利亞(馬來語:Teuku Zakaria bin Teuku Nyak Puteh),是馬來西亞演員、歌手、音樂家、導演、監製、編劇和詞曲作家。他於檳城出生,並在18歲左右出道,使用「比南利」作藝名。他的名氣擴展到了整個東南亞和東亞地區[1][2][3][4]。2010年被CNN選為「史上最偉大的25位亞洲演員」之一[5]。
比·南利 | |
---|---|
男藝人 | |
本名 | 特武庫扎卡利亞(Teuku Zakaria bin Teuku Nyak Puteh) |
別名 | 南利·普特(Ramli Puteh) |
國籍 | 馬來西亞 |
出生 | |
逝世 | 1973年5月29日 | (44歲)
死因 | 心臟病 |
職業 | |
教育程度 | 檳城大英義學 |
配偶 | 祖奈達(Junaidah Daeng Harris) (1950 -1954) 諾里占(Noorizan Mohd. Noor) (1955 - 1961) 莎羅馬(Salmah binti Ismail a.k.a. Saloma) (1961 - 1973) |
兒女 |
納西爾·比南利(Mohamad Nasir Bin Teuku Zakaria a.k.a. Nasir P. Ramlee)
薩扎里·比南利(Sazali P. Ramlee)
貝蒂·比南利(Betty P. Ramlee) 查齊亞·艾哈邁德惹迦(Zakiah bt Ahmad Rejab) |
父母 | 特武庫納亞克普特(Teuku Nyak Puteh bin Teuku Karim)(1902年-1955年) 仄瑪侯賽因(Che Mah Hussein)(1904年-1967年) |
音樂類型 |
|
演奏樂器 | |
代表作品 |
|
活躍年代 | 1945年 - 1973年 |
簽名 |
他一生共出演了66部影視作品,其中35部是親自執導,也曾演繹359首歌曲,為42首歌作曲[6],其中有許多代表作家喻戶曉,流傳至今仍廣為人知[7]。比南利在1957年榮獲第4屆東京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7]。著名電影包括《微笑與哭泣之間》(Antara Senyum Dan Tangis)、《熱雨》(Hujan Panas)、《三輪車夫》(Penarik Becha)、《漢都亞》(Hang Tuah)等[7]。他主演的電影主要反映了1960年代馬來西亞人民的生活[8]。
比南利結過三次婚,育有十個孩子,當中只有兩個是他的親生孩子。1973年5月29日,他因心臟病去世,年僅44歲[9][10]。比南利在影視圈獲得的獎項計有最佳影視片、最喜愛影片、最喜愛馬來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廣播男明星、最佳導演、最佳歌手、最佳電影音樂獎等[7]。
在馬來西亞,為紀念比南利的貢獻,一些道路、建築物等以其名字命名[11]。他生前位於吉隆坡和檳城的故居被當局打造成紀念館供參觀[12]。去世後,比南利被正式認證為國家級殿堂演藝人員(Seniman Agung Negara)[13][14]。此外,他的部分作品也於2019年被政府宣布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15]。因其卓越成就,比南利至今仍被視為馬來西亞電影和音樂界的傑出代表人物[16][17]。
1929年3月22日,即開齋節上午,比南利誕生於檳城一間馬來傳統木屋[18][19],是特武庫納亞克普特(Teuku Nyak Puteh bin Teuku Karim,1902年-1955年)與仄瑪侯賽因(Che Mah Hussein,1904年-1967年)的兒子[20]。當仄瑪生下比南利前,她在上午腹部已感到疼痛,但由於比南利的父親必須先完成開齋節禱告而無法陪伴妻子前往醫院生產,因此她的母親便召來當地的接生婦援助自然分娩。當特武庫納亞克普特禱告後,回家發現兒子已成功誕生下來,母子平安。由於原名「特武庫扎卡利亞」過於冗長,他的外婆便索性稱孫子為「南利」(Ramlee)[18][21]。
父親特武庫納亞克普特來自印尼亞齊省司馬威市,因與家人發生口角而離家出走,漂泊在外成為一名水手。之後,他在檳城北海峇眼惹瑪認識了仄瑪侯賽因,即比南利的母親,兩人便於1925年在北海甘榜古邦布亞(Kampung Kubang Buaya)結婚[22][23][24][25]。另外,比南利還有一位繼哥哥——謝赫阿里(Syeikh Ali),是他母親再婚前的獨生子。當比·南利離開家鄉前往檳島的時候,母親卻因患上口腔癌而過世了[18]。
比南利的教育在Sekolah Melayu Kampung Jawa和Francis Light English School,在檳城大英義學繼續學業時因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中斷[20]。 日據時期,比南利在日本海軍學校學習樂理和日本歌曲,戰後回去檳城大英義學也選擇了繼續進修音樂[20]。
到了1948年,19歲的比南利已經贏得了多項歌唱比賽,並開始創作自己的歌曲,並在kroncong樂隊中拉小提琴[26]。那一年,馬來電影製作公司(MFP)的電影導演BS Rajhans在檳城大山腳舉辦的馬來亞廣播電台舉辦的歌唱比賽中偶遇比南利。Rajhans讓比南利在他的電影《Chinta》中擔任配角,他在片中扮演了一個反派,並且他還作為回放歌手演唱了五首歌曲,為男主角Roomai Noor配音[27][28]。
1950年,比南利在L·克里希南執導的電影《Bakti》中首次扮演主要角色[29]。戲中,他是第一個用自己的聲音而不是依靠回放歌手唱歌的演員[28]。在演唱現場,比南利與西蒂再納布(Siti Zainab)二重唱[30]。在隨後的電影中,比南利在演了1951年的《Juwita》和1953年的《Ibu》後成為馬來電影界的主要明星[31]。1948年至1955年間,比南利總共主演了27部電影。
除了表演之外,比南利也創作了諸多歌曲,他自己或其他藝術家錄製了大約500首歌曲[32]。比南利本人為他的電影和唱片錄製了359首歌曲[26]。他最著名的歌曲包括《Getaran Jiwa》、《Dendang Perantau》、《Engkau Laksana Bulan》、《Joget Pahang》、《Tudung Periok》、《Di Mana Kan Ku Cari Ganti》和《Azizah》[32]。比南利創作的歌曲出現在他的電影中,由本人或其他演員演唱。比南利在B.N. Rao執導的《漢都亞》中獲得亞太電影節最佳配樂獎[33]。
比南利於1955年開始執導他的第一部電影《Penarek Becha》,這部片被譽為當年最佳馬來電影。他根據魯迅的故事創作了這部電影的劇本。他還執導並主演了Bujang Lapok喜劇系列[34]。其中一部《Pendekar Bujang Lapok》榮獲亞太電影節最佳喜劇獎[33]。他還憑藉《Anak-ku Sazali》獲得了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35]。他為MFP執導的其他重要電影包括《Antara Dua Darjat》、《Ibu Mertua-ku》和《Tiga Abdul》。
1955年至1964年間,比南利在新加坡馬來電影製作公司的職業生涯被認為是他的「黃金時代」,當時他製作了許多受到好評的電影並創作了令人難忘的歌曲。1964年,他離開新加坡前往吉隆坡,加入默迪卡製片廠拍攝電影,然而,他在那裡不太成功[36]。
1969年6月21日,比南利和他的妻子莎羅馬前往印尼棉蘭,參加了馬來西亞文化代表團在那裡的活動。隨同前往棉蘭的還有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夫人莎莉法(Sharifah Rodziah Syed Alwi Barakbah)[37]。
比南利與Merdeka一起拍攝了18部電影,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是1972年的《Laksamana Do Re Mi》,而創作的最後一首歌曲則是《Air Mata di Kuala Lumpur》(該歌曲後來由他妻子莎羅馬演唱),原定於1973年去世前拍攝同名電影。比南利共出演了66部電影,其中35部是親自執導[26]。在生命的最後階段,《Laksamana Do Re Mi》獲得亞洲電影節提名,他帶領一群馬來西亞藝術家參加了1973年5月14日至5月1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電影節[38]。
比南利於1973年5月29日凌晨因心臟病急逝,年僅44歲,安葬於安邦路穆斯林公墓[39][40][41]。他去世後,消息於當日早上迅速通過廣播傳開[42]。包括來自新加坡、印尼和文萊等各地的社區和粉絲對比南利的去世表示哀悼,近兩百輛汽車護送着他的遺體,還有數千人參加葬禮祈禱[42]。時任首相敦阿都拉薩在場致以最後的敬意,並將其去世描述為「失去了一位難以替代的偉大藝術家」[43]。同年8月29日至9月20日,政府在國家博物院舉辦「比南利遺物展覽會」[44]。
1977年3月8日,比南利的墳墓被發現遭人搗毀。兇手似乎針對比南利遺孀莎羅馬,留字墳墓前用英文寫道:「莎羅馬斷了墓碑,或是我殺了您!」警方後來到現場做了調查[45]。
1983年6月16日,時任首相馬哈迪·莫哈末表示,需要採取真正有效的措施來紀念比南利作為國家最偉大藝術家的貢獻。馬哈迪稱,比南利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藝術家,儘管他已去世10年,但仍然被無論老少的各代人所銘記[46]。
2023年5月29日,媒體報道比南利逝世50周年[47]。
比南利一生中結過三次婚,三個妻子都是圈中人。第一任為朱乃達(Junaidah Haris),第二任為諾麗珊(Noorizan Mohd. Noor),第三任為莎羅馬[50]。朱乃達在1953年與比南利離婚後回印尼定居,成為雅加達合格的太極拳教練。1992年5月,她到吉隆坡出席配合比南利逝世十九周年展開的各項活動,同時也到比南利墳前掃墓[50]。比南利的第二次婚姻是在1955年,與霹靂州皇室成員諾麗珊結婚。據說由於比南利過於專注於事業發展,他們最終於1961年離婚。同年11月21日,比南利與莎羅馬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正式結為夫妻[51]。
1973年5月29日比南利去世後,身為妻子的莎羅馬開始陷入抑鬱和悲傷,而且健康狀況正在惡化。莎羅馬因患有包括黃熱病在內的多種疾病開始越來越消瘦,毫無生氣,後來於1983年4月24日去世,年僅48歲[52]。
在比南利人生最後幾年,他的事業也開始走下坡。比南利曾向一位密友透露道:「人們不再關注我了;我的職業生涯結束了。」「我希望馬來電影能像國際電影一樣更先進(advanced)、更美麗(beautiful),但我失敗了。」[53]
“ | 比南利可稱得上亞洲的查理·卓別林,他確是一位鬼才電影人員,能演諧角之外,尚能編劇兼導演,這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 | ” |
——1959年亞洲電影節日本審查員今日出海和中野好夫的評價[54] |
比南利在所有這些領域的偉大貢獻,使他獲得「偉大藝人」的美譽[55]。即使去世多年,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世人所銘記[56]。還有媒體形容比南利是「亞洲的查理·卓別林」[57][58]。
印度記者多姆·莫賴斯於1972年4月在《亞洲雜誌》上撰寫了有關比南利的文章,將他描述為「馬來電影界的約翰·韋恩」[59]。
1998年7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有關比南利的文章,形容他是馬來西亞的民族英雄。該文章還描述了比南利在他的時代是一個類似於詹姆斯·迪恩的人物[60]。
歷史學者詹緣端說,馬來西亞獨立後至今,仍無人可超越比南利的成就,即使是當代享譽國際巨星楊紫瓊,尚難媲美比南利的多才多藝的流芳風華。他說,比南利是最具象徵性的國家經典人物和傳奇,最深入民心是他擅用跨民族和跨文化特色的手法,將這些珍貴且真實的社會民情元素融入生活化的著作[61]。
音樂創作人周金亮稱已比南利多才多藝,最難得是後者於當年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依然可以創作出不同類型的創作音樂,參與演藝事業成就也很不錯。他說:「比南利一生奉獻的與成就的,在大馬藝術國土的代表性是無可質疑的。」[61]
新加坡音樂家S Atan評價說:「比南利的藝術作品總是新鮮的,他的歌曲至今仍被幾代人所喜愛。」「你永遠不會厭倦觀看他所有的電影,即使已經放映了很多次。」「對我來說,比南利是無與倫比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位藝術家能取代他的位置。」S Atan還提到比南利是激發他成為音樂家的一位重要人物[62]。
2010年,一個針對亞洲娛樂消費市場的網站CNNGO選出「史上25位最偉大的亞洲演員」,比南利代表馬來西亞入圍[5]。
2023年3月22日,時任國家團結部長艾倫達干在吉隆坡國際機場為「首要藝術家丹斯里比南利獨家展覽」開幕時指出,比南利的作品所體現出的跨種族和諧、團結、合作及互相尊重,為馬來西亞子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是馬來西亞的「團結偶像」。他說,比南利通過本身作品,不分種族或社會地位向馬來西亞人傳遞了正向價值觀,所強調的社會批評具有非常好的意義且適用於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而這也符合政府所要達到「昌明大馬」的目標[63]。
2023年11月,美國華裔歌手王力宏在馬來西亞的個人演唱會上自彈自唱比南利的《Getaran Jiwa》,他在唱完後讚嘆道:「比南利,beautiful song。」[64]
比南利的成功影響了很多人[65],也引來不同人的模仿,其中包括知名馬來藝人費魯茲米斯南,他以模仿比南利,以及其與後者驚人的相似長相而聞名[66],後來於2023年9月8日經歷胸痛並暈倒送院後逝世[67][68]。
比南利拍攝電影時經常使用「Pawagam」來表達電影院一詞。當時受到馬來學者的批評,指這用字污染馬來文。但經過往後數十年的沉澱,國家語文局已把這用字變成了馬來文規範字[69]。
2008年,馬來西亞駐新加坡最高專員巴拉米斯華蘭在國慶日前夕接受馬新社訪問時曾說到:「馬來西亞應該每天播放比南利的電影,因為他的電影教導我們各族如何像當年的美好日子般快樂及和諧地生活在一起。」[70]
比南利去世後,馬來西亞各個電視台不時會放映他的電影[71]。位於檳城的Cafe Lagenda馬來餐廳以比南利為主題[72][73]。
許多地方都以南利名字命名。
比南利去世後,他生前位於吉隆坡文良港的住家被政府計劃改造成紀念館。1984年2月27日,建設紀念館的計劃由時任文化、青年及體育部長安華·依布拉欣正式推行[83]。1986年向公眾開放[84][85]。經政府整修後,比南利紀念館被視為國家遺產,館中也收藏了比南利的個人紀念物品[86]。館內劃分為多個展區,每個展區都有不同的主題,詳細介紹了比南利的生平、成就及其在音樂和電影領域的傑出貢獻[87]。
此外,到了1992年,國家檔案局又在各方面的合作下,將比南利位於檳城的故居也改造成紀念館,那裡是他成長的地方[12]。2023年9月,前國會上議員萊士雅丁在參觀了該紀念館後發面子書稱,他發現這建築物的亞答屋頂和牆壁近乎坍塌,並調侃若比南利靈魂看到也會哭,因此,他促請有關當局儘快維修[88][89]。後來經過近一個月的關閉維修後,於同年10月20日再次開放[90]。
2014年2月,吉打州瑪拉工藝大學舉辦紀念比南利中文短片競賽,促進華、巫文化交流的目標[91]。
2022年4月,位於吉隆坡市中心飛輪海88購物廣場(Fahrenheit 88)擺出比南利及妻子莎羅馬的影集、歌唱作品和生前的時常穿搭[92]。
2023年3月22日,關於比南利生平和作品的展覽在吉隆坡國際機場開幕,恰逢他的94歲誕辰。該展覽持續至5月31日[93][94][95]。
2023年5月8日至5月19日,蒙納士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舉辦了一場名為「比南利的電影遺產:50 年致敬」(The Cinematic Legacy of P. Ramlee: A 50-Year Tribute)的展覽,紀念其逝世50周年[96]。
2017年3月22日,馬來西亞Google塗鴉在比南利88歲冥誕之際更改搜尋首頁的塗鴉,換上他的卡通肖像圖作為致敬[97][98]。
2010年,一部向比南利致敬的紀錄片《我在哪裡可以找到替代者?》(Di Mana Kan Ku Cari Ganti)在歷史頻道(ASTRO頻道555)播出,由導演舒米·巴巴(Shuhaimi Baba)執導[99]。紀錄片顯示了比南利後來如何被馬來西亞娛樂圈和公眾所遺忘,當時的公眾認為他的歌曲和電影不再具有現實意義或市場價值[100]。該紀錄片一經播出後便獲得公眾很大的反響[101]。
2022年,串流影視台NETFLIX推出一部由導演安瓦迪加里爾(Anwardi Jalil)執導的作品《演出1958》(Showtime1958),講述當時比南利和演藝圈小人物的掙扎,也描述了比南利和第三任妻子莎羅馬相識相愛的過程[13]。
2024年5月,適逢比南利去世51周年,知名導演梅格沙里扎(Megat Sharizal)在和資深演員蘇菲亞簡(Sofea Jane)及托尼·尤索夫出席比南利禱告活動後表示將在該年9月推出一部已拍攝完畢,講述比南利在1970年代演藝生涯後期人氣下跌遇到困境時的電影《尋找比南利》(Mencari P. Ramlee)[13][14]。同年11月5日,托尼·尤索夫宣布電影《尋找比南利》將於2025年2月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放映[102]。
年份 | 頒發機構 | 作品 | 獎項 |
---|---|---|---|
1945年 | 馬來亞廣播電視北馬區歌唱大賽 | 季軍 | |
1946年 | 檳城馬來古典歌曲歌唱大賽 | Keronchong Oh Suchi | 冠軍 |
馬來亞廣播電視北馬區歌唱大賽 | 亞軍 | ||
1947年 | 馬來亞廣播電視北馬區歌唱大賽 | 冠軍 | |
1951年 | Film Raya 雜誌 | 馬來亞-印尼最喜愛男明星 | |
1952年 | Film Raya 雜誌 | Antara Senyum Dan Tangis | 最佳影視片 |
Juwita | 最喜愛影片 | ||
最佳男演員 | |||
1953年 | Film Raya 雜誌 | Hujan Panas | 最佳影視片 |
Antara Senyum Dan Tangis | 最喜愛馬來影片 | ||
Antara Senyum Dan Tangis | 馬來亞-印尼最喜愛影片 | ||
馬來亞-印尼最喜愛男明星 | |||
最佳男演員 | |||
馬來亞廣播電視 | Pantai Gurauan | 最受歡迎歌曲 | |
最佳廣播男明星 | |||
1954年 | 前鋒報影視與運動雜誌 | Hujan Panas | 最佳影視片 |
最佳男明星 | |||
1955年 | 前鋒報影視與運動雜誌 | Penarik Becha | 最佳影視片 |
Penarik Becha | 最佳導演 | ||
最佳男明星 | |||
1956年 | 香港第3屆亞洲電影節 | Hang Tuah | 最佳電影音樂獎 |
Bintang 雜誌 | Semerah Padi | 最佳影視片 | |
Anak-ku Sazali | 第二最佳影片 | ||
Semerah Padi | 最佳導演 | ||
最佳作曲人 | |||
最佳歌手 | |||
最佳男明星 | |||
1957年 | 東京第4屆亞洲電影節[103][104] | Anak-ku Sazali | 最佳男主角 |
柏林國際電影展[105] | Hang Tuah[106] | 官方播映 | |
1958年 | 星跡影視雜誌 | Sumpah Orang Minyak | 最佳影視片 |
Tudong Periuk | 第二最佳歌曲獎 | ||
最佳男明星 | |||
1959年 | 吉隆坡第6屆亞洲電影節[107][108] | Pendekar Bujang Lapok | 最佳戲劇獎 |
為了表揚他的服務和貢獻,比南利於1963年在國家元首陛下誕辰之際獲得了護國有功成員勳章(AMN),這使得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該國最高獎章的馬來電影明星[109]。1990年6月,距離比南利去世13年,他被授予「丹斯里」勛銜[110]。國家皇宮在一份文告中說:「追封比南利丹斯里勛銜,旨在表揚他在藝術領域所作的巨大貢獻。」[111]2005年獲得表演藝術榮譽博士學位[112]。2009年,砂拉越州政府追封比南利「拿督阿瑪爾」稱號,時任砂拉越首席部長泰益瑪目是比南利的狂熱粉絲,首長本人在一項向藝術家致敬的典禮中親自將此獎頒給了比南利的養女迪安·比南利[113]。
2023年9月8日,2023年世界文化國際會議與展覽(ICWC)推介晚宴頒發Aziza卓越文化成就獎給比南利,由其孫女娜祖娃納西爾代表領取[114]。
比南利曾因臉上長滿青春痘,去影視公司應徵演員時險些不被錄取。之後是在另一位朋友拉沙曼南不斷說情下,負責面試的巴卡叫比南利去和一株大樹演對手戲,最終才勉強給後者一個機會,成為演員[115]。
比南利在創作歌曲或電影劇本的過程中會在浴室里呆上幾個小時以獲得靈感。他的妻子莎羅馬在一次訪談中形容比南利是個「奇怪」的人並說道:「當他(比南利)想要創作一首歌時,白天、晚上、早上或傍晚都沒有關係。有時他會坐在浴室里思考幾個小時,我很害怕,問他真正的想法是什麼。」「「一開始我很困惑,我不明白,但過了一段時間我才意識到他在寫歌或寫劇本。所以,我被迫去另一個浴室。」[116]
儘管比南利頗有成就,但在他去世多年後,他的養子沙查里於1998年被揭發是一名清潔工。沙查里坦言,自從父母去世後,他沒有繼承任何遺產,與其他兄弟姐妹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還說:「命中注定我是凡夫俗子,被迫終日與垃圾和惡臭為伍,雖然職業低賤,但我也只能咬緊牙關,繼續生活下去!」[117]
2022年馬來西亞大選,希望聯盟為主打反貪,翻唱比南利的《Hoi Hoi Ya Hoi》[118]。然而當希盟與國陣和官司纏身的巫統主席阿末扎希合作後,反對黨國盟在2023年六州州選以同個歌曲嘲諷兩黨[1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