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隸書的變體, 是漢字手寫體常見的一參考標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楷書,亦稱今隸[1][註 1]、真書、正楷、楷體或正書,是漢字書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
楷書相傳由漢章帝時王次仲以漢隸作楷法,是隸書的變體,其字形較為平直正方,去除隸書筆劃尾部的挑法及蠶頭燕尾的筆法,不寫成扁形,結構不合「六書」原則[2]。到直至今日,楷書的寫法和美感仍然是漢字手寫體中的第一參考標準,無論繁體字或簡化字的手寫體皆需要透過臨摹楷書而習得。
北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書體,特點是楷中有隸。 真書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指北魏、北齊、北周的碑書,因其佛教盛行,因其中以北魏碑書居多,故又稱之為「魏碑」。 南碑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之碑。
1至2厘米的為小楷(小字),2至5厘米的為中楷,5厘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但這是籠統的分法,實際上出現過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4]。
小楷,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隸書的權威,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楷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大楷,指用毛筆書寫的較大的楷體字[5]。
鐘繇為三國曹魏政治家與書法家,被譽為「楷書鼻祖」。
印刷用的楷體是從楷書發展而成。發明雕版印刷術時,負責書寫和刻製雕版的人就是當時擅寫楷書的經生,楷書因而成為雕刻印刷最早期參照的字體[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