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英語: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常簡稱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或《梁祝》,是由中國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基礎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提供主旋律、陳鋼編曲配器、俞麗拿修訂並首演。

簡介

1958年,為迎接國慶十周年,上海音樂學院在時任黨委書記孟波的倡議下組建了「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將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地方戲曲文藝結合。紹興土戲與越劇世家出身的何占豪24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到《梁祝》的誕生只有一年。實際上,在《梁祝》之前,何占豪已經自己根據越劇曲調寫了一個弦樂四重奏《梁祝》,但只在上音校內引起了一定反響。直到來自西洋音樂世家的作曲系學長陳鋼參與何占豪組織的「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接觸到《梁祝》旋律後,陳鋼意識到這是一座源於民間藝術的「超級富礦」,全身心地投入編曲創作。到了1959年5月4日,從確定主題開始不到半年,《梁祝》的創作即告結束。1959年5月27日在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小提琴獨奏為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俞麗拿[1]。首演一舉征服所有觀眾,不得不全曲返場,當日就成為重大新聞。同年巫漪麗改編成鋼琴伴奏曲並成為首演者[2]。1960年,中國在莫斯科舉行國慶11周年音樂會,也是中國首次海外中國交響音樂作品專場,《梁祝》是重頭曲目。誕生僅一年,《梁祝》就確立了中國文化代表作的地位。時至今日,《梁祝》已經全方位覆蓋了中國社會,上至國家級音樂會、下到小學生音樂課,乃至音樂賀卡和街頭宣傳車的背景伴奏,《梁祝》的旋律幾乎無所不在,覆蓋了所有階層和地區。《梁祝》是一部傳統與現代交織、高雅藝術和民間戲曲共生、中西文化結合的作品。 「中國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的何占豪和丁芷諾還是《二泉映月》從單純地民族二胡器樂轉為現代音樂的最早的改編者和演奏者[3]

樂曲段落

Thumb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結構圖
  1. 呈示部
    1. 引子:寫景及愛情主題
    2. 主部:草橋結拜及主題再現
    3. 連接部:自由華彩
    4. 副部:同窗共硯及共讀共玩
    5. 結束部:十八相送及長亭惜別
  2. 發展部
    1. 英台抗婚
    2. 樓台相會
    3. 山伯臨終及禱墓投墳
  3. 再現部
    1. 化蝶及尾聲[4][5][6]

結構

配器[7]

著名演出

  • 俞麗拿,上海交響樂團協奏(中唱上海),樊承武指揮。1959年在上海蘭心大劇院的首演
  • 鮑里斯·戈爾史坦英語Boris Goldstein,前蘇聯全蘇廣播交響樂團與合唱隊,曹鵬指揮。1960年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音樂廳的首次海外公演。
  • 沈榕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樊承武指揮,1961年錄音1977年再版。該版由中國唱片公司首先發行,1977年再版,同年香港藝聲唱片發行。1990年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出版CD唱片。2009年中國唱片公司和香港百利唱片公司分別再次出版該版本的CD唱片。
  • 劉元生獨奏,香港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前身)協奏,張永壽指揮,樂譜經指揮改編。1969年由香港風行唱片公司出版。
  • 林克昌獨奏,香港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前身)協奏,林克昌指揮。1971年由香港樂城唱片公司出版,1972年香港樂城唱片公司授權日本Nippon Columbia公司發行。

改編版本

管弦樂團交響樂團民樂團揚琴鋼琴協奏或伴奏)

其它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30首太空播放曲目之一[12]
  • 香港填詞人鄭國江曾將此曲填上粵語歌詞為歌曲《恨綿綿》,由歌手關正傑演唱。[13]
  • 陳百強《偏偏喜歡你》的主歌旋律引用了梁祝小提琴部分旋律。
  • 佛教歌曲《觀音行願曲》為此曲的填詞。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