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男,北京人,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先秦兩漢歷史和思想史、考古學、古文字學與出土文獻學等,對甲骨簡帛青銅器典籍文獻玉器璽印錢幣等均有研究,為中國考古學、古代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和科技史研究和學科建設貢獻良多,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2]

Quick Facts 李學勤, 出生 ...
李學勤
出生(1933-03-28)1933年3月28日
 中華民國北平市
逝世2019年2月24日(2019歲—02—24)(8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母校清華大學(肄業)
配偶徐維瑩[1]
獎項獎項和榮譽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中國古代歷史、考古學和古文字學
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
Close

生平

Thumb
李學勤與夫人徐維瑩,拍攝於1956年

1933年3月28日,李學勤生於北平市(今北京市),是家中獨子。李學勤未上過幼兒園,母親在家教他識字。由於家中沒有兄弟姐妹,母親的親屬都在上海,父親在北京也無親屬,而且他家所在的雅寶路18號[3]是一所靠近北京東城牆四合院,並無鄰居孩子可以一起玩耍,李學勤從小習慣獨處,從四五歲開始喜愛讀書[4][5]

1939年,李學勤剛入小學便因不適應而生病,三天後回家改由家庭教師教育。他的家教是一個靳姓女教師,大約教了兩年時間。1941年,李學勤直接到燈市口小學讀三年級,曾與後來的詩人邵燕祥同桌,五年級時轉學至興華小學[a]。1945年,李學勤考入匯文中學。1948年初中畢業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國立北平高級工業學校電機系,因入學體檢時被誤診為肺結核及個人興趣等原因,最終並未到該校就讀,回到匯文中學繼續讀高中[4][5],期間開始學習古文字[6]

1951年,李學勤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哲學系被劃入北京大學,但李學勤並未到北大報到[7]。院系調整過程中,原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夢家被調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經陳夢家引介,李學勤調到考古研究所與曾毅公一起負責對郭若愚殷墟文字綴合》原稿進行校對、補充工作,至1953年底該項工作完成。1953年,時任西北大學校長的侯外廬中國科學院籌備建立歷史研究所而被調到北京,任歷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長。同年,李學勤經人介紹結識侯外廬。在考古所期間李學勤完成了後來在1959年出版的《殷代地理簡論》的初步創作[8]。1954年,經侯外廬推薦,當時在考古研究所未被確定崗位的李學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所工作,擔任侯外廬的助手,參與撰寫《中國思想通史[9]。李學勤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0],其間還曾管理過歷史研究所的圖書館[5]

1970年,李學勤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1年因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計劃修改《中國史稿》被調回北京。1974年,李學勤開始參與新出土馬王堆帛書的整理,1975年被借調到國家文物局[11]。1976年,參與整理睡虎地秦墓竹簡[12]。1977年5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獨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屬之[13]。1978年,李學勤返回歷史研究所,任先秦研究室主任[11]。1985年至1988年[14],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1991年至1998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12]

1996年[15],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啟動,李學勤任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12]。2000年9月,「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驗收,2001年,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為基礎的「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始部署,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年至2003年)的預研究,由李學勤主持[15][16]

2003年8月,李學勤到清華大學歷史系任教,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7],同時名義上仍為社科院的兼職研究員[18]。2007年,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立,李學勤為該站歷史文獻與古史研究方向的主要專家之一[19]。2008年9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李學勤任中心主任[20]。在清華期間,李學勤還曾擔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2]、歷史系教授會主席、思想文化研究所第三任所長、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簡帛與出土文獻研究中心負責人等[21]

2019年2月24日0點11分,李學勤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6歲[9]

家庭

父親出生於1902年,曾就讀於燕京大學的前身匯文大學,後肄業工作。李學勤出生時,他父親在北京協和醫院飲食部從事行政性工作。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出生於1901年,曾讀過私塾。

社會兼職

客座教授、名譽教授、兼職教授

1981年,任英國劍橋大學克萊亞堂客座研究員。1985年,任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1988年,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系客座研究員。1994年,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名譽教授。1998年,任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蒙哥馬利研究員。2001年出任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2002年,任韓國明知大學客座教授[12]。還曾任南京師範大學柳詒徴史學講座教授、南開大學文博專業兼職教授、安徽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社會團體理事

1982年,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任副理事長[22],1991年至2010年,任理事長[23],2015年任名譽理事長[24][25][26]

1991年,出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27]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28]、中國楚文化研究會理事長[29]

學術機構成員

曾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30]

1981年6月,被選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屬歷史學評議組,後擔任歷史學評議組組長[31]。1988年10月10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李學勤任第二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32],1995年3月3日、1996年7月6日分別連任第三屆、第四屆委員[31]

1999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成立,兼任學術委員會主任[33],並長期擔任該校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理事[2]

2011年9月29日,受聘擔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34]

2013年1月5日,由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牽頭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成立,李學勤任首席專家[2]

政協委員

199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屬社會科學界[31]

雜誌編委、顧問

法國遠東學院《法國漢學》編委會成員、河南大學《史學月刊》顧問[2]

學術活動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先秦史研究,注重將傳世文獻與考古學、出土文獻相結合的「多重證據法」研究[2]。李學勤於1981年在陝西西安出席第二次先秦史學術討論會時,作《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發言,1992年在北京語言學院組織的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走出疑古時代》的演講,1998年後又提出「重寫中國學術史」的口號,主張中國學術界應脫離晚清以來的疑古思潮,擺脫舊觀點的束縛[35]

李學勤被認為是戰國文字學科的奠基人[36][b],曾參加過長沙楚帛書包山楚簡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的研究,以及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簡定縣漢簡雲夢秦簡張家山漢簡等的整理和研究[38]

主要著作

More information 年份, 著作 ...
年份 著作 出版社 備註
1955年 殷墟文字綴合 科學出版社 與郭若愚、曾毅公合著
1959年 殷代地理簡論 科學出版社
1984年 東周與秦代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古文字學初階 中華書局
1989年 李學勤集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0年 新出青銅器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1年 比較考古學隨筆 中華書局(香港)
1992年 周易經傳溯源 長春出版社
1994年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時報出版
1994年 走出疑古時代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6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與人合作
1996年 古文獻叢論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7年 失落的文明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年 綴古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四海尋珍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年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 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1年 重寫學術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 李學勤文集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庫之一
Close

獎項和榮譽

獎項

2013年7月8日,獲得「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39]

2013年9月27日,被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授予2013年度「孔子文化獎[40][41]

2014年9月29日,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42]

2015年12月17日,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43]

2017年,獲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會林文化獎[44]

2018年,其著作《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獲得第五屆郭沫若歷史學獎一等獎[45]

榮譽

1984年,李學勤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6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1991年,獲得中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4]

1997年,被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46]

2001年,獲得「『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

2002年,獲得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12]

2012年,被香港浸會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47]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爭議

政治運動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曾推薦李學勤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陳夢家被劃成「右派分子」,李學勤應考古研究所的要求撰寫了《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一文,發表於《考古學報》[48],文中尖銳地質疑了陳夢家的學術成就,並在文章結尾對陳夢家進行了人身攻擊:「陳夢家並未拿出任何實在的成果,與他的傲慢自大相稱。陳夢家這個人自命甚高。比如說,在書裡[c]的第20章,陳夢家忽略了很多其他學者的研究和理論,只是收錄了他自己的想法……我們不應該接受這種竭力鼓吹自己的態度[49]。」

李學勤後來在21世紀初接受美國《紐約客》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訪問時表示,當時年輕的他沒法抗拒身邊的壓力而寫出了《評陳》一文,但在文章裡已避免提及政治話題,其中的學術觀點沒有問題[d],而人身攻擊不是他的本意。同時,李學勤還表示1960年代初在考古研究所再碰見陳夢家時感覺很內疚,後悔曾發表《評陳》一文[51][52][53]

2006年,在紀念陳夢家學術座談會上,李學勤曾作《學術的綜合和創新——紀念陳夢家先生》一文,高度讚揚了包括《殷虛卜辭綜述》在內的陳夢家的學術貢獻[54]

走出疑古

李學勤提出的「走出疑古時代」口號,以及其主持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曾受到中國學術界多名學者的質疑,有政治壓倒學術之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銳曾對該工程「多學科結合」和「高科技」基礎兩個宣傳點均提出質疑,同時指出該工程不提倡學術爭論,在沒有新的證據的情況下僅靠協商來解決過去的爭論,認為「走出疑古時代」是在歷史學領域呼應保守主義的標誌性口號,2001年之後的諸多新出文物也證明該工程「閉門造譜」的做法非常離譜。2003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北民族學院專家編纂的論文集《古史考》出版,該書第九卷全面否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55]

逸聞

曾有記者推斷《最新模範文選》中收錄的一篇署名北京華氏小學校六年級生李學勤的作文《踏雪應試》是由傳主所作[3],後李學勤在接受其他記者訪問時否認[5]

注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