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中國官方立項的大規模多學科古史研究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該項目的預研究項目於2002年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五計劃」[1],2004年夏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2018年公佈研究結果[2]。
中國史書常把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端,並將5000年作為中華文明的歷史跨度。但史書上對炎帝、黃帝至堯舜禹的記載多帶有神話色彩,因而無法作為信史。如果扣除仍然存疑的夏朝,則剩餘的時長僅剩3500餘年。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為研究早期中華文明提供了大量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考古資料的豐富,學者確信夏朝時期,中國已經存在初步發展的文明,且三皇五帝的傳說也反應了一部分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信息。「九五」期間,實施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創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模式。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發展歷程、特點以及發展狀況[3]。
在正式工程開始前,2002至200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先進行了預研究,涉及的時間範圍為考古上的龍山時期,即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對應五帝時期。研究地域為中原地區。工程第一期於2004至2005年展開,涉及的時間範圍為五帝至商代初年,即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研究地域仍為預研究階段確定的中原地區。第二期於2006至2008年展開,將研究的時間跨度擴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而地域也擴展至整個黃河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和遼河流域[3]。第三期於2009年至2013年進行。第四期於2013年至2015年進行[4]。2018年5月,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公布[2]。探源工程第五階段於2020年實施。2023年12月公佈結果。[5]
2018年5月28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6][2],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研究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中華文明探源項目取得的另一項重大成果,是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了總體認識,並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特徵。在外來文明影響方面,探源研究認為,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比如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並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面貌。探源研究發現,中國文明實為散佈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許多地方文明構成的一個巨大叢體,體量遠超世界上其它幾個古代文明。從距今5800年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地區的史前社會開始了向複雜化的加速度發展。從中華文明起源至距今3800年,長達2千年裡,文獻傳說有許多這一時期「天下萬國」的說法,探源研究將這個階段叫作「古國時代」,認為是中國文明早期發展的第一個大的階段。這一過程在探源研究中稱為「中國文明的多元一體」,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奠定了日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礎,也成為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遠因和源頭。[7]
2023年12月9日,國家文物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研究結果。國家文物局表示,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其中古國時代可進一步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距今5800-5200年前後,第二階段在距今5200-4300年前後,第三階段大體相當於距今4300-3800年前後。[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