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島
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望安島(臺灣話:Bāng-uann-tó),舊稱八罩島、網垵島,是澎湖群島第五大島嶼,行政上屬於澎湖縣望安鄉,與澎湖本島相距約8海里,面積約6.7413平方公里。島嶼地勢平坦,最高海拔高度54公尺。海岸曲折,附近多暗礁,附近約有40座大小島嶼及礁塭。
澎湖縣望安鄉有兩大古名,一為「網垵」、二為「八罩」;望安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嶼)南方,由18座島嶼組成,其中最大島稱作「網垵島」,在清領時期劃入「網垵澳」而得名,「網垵」後於日治時期的大正九年(1920年)更易作「望安」。[1][2]:205
至於「八罩」之名則眾說紛紜,根據台灣學者顏尚文在《續修澎湖縣志》的看法,認為「八罩」之名源自網垵本島(望安島)周遭,係由八座大島(北側的虎井嶼,東側的將軍澳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西嶼坪,西側有花嶼,南方有大嶼島)所包圍壟罩住而得名[2]:205;上述八座大島扣除虎井嶼屬馬公市、大嶼島即七美嶼(七美鄉),在當代望安鄉行政區範圍內有18座小島,有人島6座,其中行政區望安本島設有4村(東安村、西安村、中社村、水垵村),其餘如將軍澳嶼、花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等五島,一島設一村,又計5村,今望安鄉總計下轄有9村。[2][3]
從天台山上可以居高臨下地眺望望安島,山上有一著名的仙跡岩,其實是一塊狀似人類腳印的玄武岩。傳說八仙過海時,呂洞賓突然喊起肚子痛,可又臨時找不到可供如廁的場所,只好一腳踏在望安的天台山,另一腳踩在花嶼東邊的海崖上,就地方便。留在天台山上的腳印成為現今的仙跡岩,落下的排遺則化為澎湖諸島。
中社古厝原名為花宅,建築風格仍保有清末民初的特色,吸引各地畫家、攝影家及建築科系的教授與學生來此勘查研究。
鴛鴦窟為日治時期,日軍的重要軍事站,當時被計畫為快艇基地,後因日軍戰敗而未實行,至今仍留著當時所挖掘的兩個巨大洞窟。其地區海流緩和,海水清澈,如今建有涼亭、公廁,也規劃了露營區。
原本以農漁為業,近年海上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導致人口往外發展情況越來越嚴重。望安島盛產文石、珊瑚、九孔、海膽、紫菜、海苔、小管乾等物產。
往來望安的交通,有民營的交通船光正陸號(客貨兩用)及光正參號、光正捌號(載客快艇)。平均每天皆有往返馬公的船班。澎湖車船管理處有南海之星、恆安一號交通船,往返馬公、七美途中有停經望安。空中交通,有德安航空以小型飛機於高雄-望安間來回直航。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