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緣起,緣起學說之一,由《發智論》提出。時分緣起以時間為核心,以時間先後為軸線,將緣起分為十二支。在說一切有部中,分位緣起與遠續緣起都被認為是基於這個學說而發展出來[1]。
概論
時分緣起,按《大毘婆沙論》的詮釋,是將緣起分為十二支,每一支中都各具五蘊,以時間先後串連[2]。十二支依時間先後,有因果關係,次第相連升起[3]。
學說內容
迦多衍尼子尊者《發智論》提出十二緣起支按三時劃分的時分緣起:
“ | 一補特伽羅,於此生十二支緣起,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耶?答:二過去,謂:無明、行;二未來,謂:生、老死;八現在,謂: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 | ” |
關於過去和未來的含義,有四大論師的各抒己見,《大毘婆沙論》稱世友尊者位異說為最正確:
“ | 說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二世有異,謂:尊者法救說類有異,尊者妙音說相有異,尊者世友說位有異,尊者覺天說待有異。……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名,而體無別。此師所立世,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故唯第三,立世為善,諸行容有作用時故。 | ” |
過去世和未來世,都不局限於前一生和後一生,時分緣起可通攝順次生受業和順後次受業[4]。在《大毘婆沙論》等中,時分緣起在很大程度上被分位緣起所取代,但其具體定義仍有古本存留,如《阿毘曇甘露味論》:
“ | ” |
此說亦為《大智度論》所引用。時分緣起的緣起支定義,《發智論》引用了一段《施設論》的說法,受到《大毘婆沙論》的批評[6],《大毘婆沙論》將時分緣起加以擴充及定形化,以「三世二重因果」來解說,形成分位緣起。
其他緣起學說
剎那緣起學說,認為十二緣起支在剎那間具足,且其數目不一定是完整十二緣起支,可能只生起十一支;而時分緣起依時間先後的十二階段,分立十二支[7]。
在《識身論》中,也提出了十二支緣起學說。《大毘婆沙論》認為,《識身論》之說與剎那緣起相比,為多心論,比如觸、受、愛、取等支,依次出現而不在同時出現,其關係非剎那出現,而是前後相續;《識身論》的說法與時分緣起也不同,十二支多是五蘊中的個別之法,部份緣起支同時生起,比如識、名色、六處;而《發智論》的時分緣起,十二支皆具五蘊,但依時間階段不同而次第生起,展轉相生[8]。印順法師認為《識身論》的學說,即遠續緣起[9]。
學術研究
學者楊郁文在其著作《阿含要略》中,根據《大毘婆沙論》的敍述[1],將分位緣起與遠續緣起歸屬於時分緣起之下,認為這二者皆是以時間因素來解說緣起。而剎那緣起與連縛緣起,不以時間因素為主,為非時分緣起。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