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1611-167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科學家。
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2]
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3]早年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並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
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天鄉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後,受到了嚴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
入南明永曆朝,除經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4]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後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於江殉國。[5]一說坐化。[6]
據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社天地會的發展。
方以智作品大多傷時感事之作,如:「同伴都分手,麻鞋獨入林。一年三變姓,十字九椎心。聽慣干戈信,愁因風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為知音。」(《獨往》)。方以智在哲學、自然科學方面卓然有成。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禪樂府》、《四韻定本》、《醫學全通》等等。其中《通雅》和《物理小識》,是百科全書式的專著,被譽為「十七世紀罕無倫比的百科全書派」大學者[8]。
繪畫作品從現知最早作於1635年的《四妙圖》、還有《斷截紅塵圖》、《頑石圖》、《騎驢圖》等。
方以智家學深厚,在學習中國學術的同時,也向西人學習科技。他接受近代西方科學知識,並不盲從,常以實驗驗證,糾正西學認識錯誤的地方。方以智提倡通幾與質測之學,在科學上有不少成就。
在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認為:「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於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於其餘: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小識》卷一)方以智認為,光的產生是由於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於氣瀰漫分布於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蕩噓吸」,將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
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識》中,記述有大量動物學、植物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說,介紹了西方世界關於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但剔除了傳教士所說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內容。
梁啓超說:「崇禎十五年出版的方密之通雅五十卷,實為近代研究小學的第一部書。體例略仿《爾雅》,而門類稍有增減」[9];又說方以智在音韻學方面的貢獻在於提出「以音求義」[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