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這堵牆!」(英語:Tear down this wall!)是美國總統朗奴·列根在1987年6月12日的演說中,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呼籲。

事实速览 日期, 地點 ...
推倒這堵牆!
日期1987年6月12日 (1987-06-12)
地點 西德西柏林
別名柏林牆演說
發起人羅納德·里根
关闭

列根在當時處於西柏林交界的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說,慶祝柏林建城750週年[1][2];他呼籲戈爾巴喬夫透過開放政策經濟改革增進共產主義集團的自由,並推倒柏林圍牆

背景

1961年,受蘇聯支持的東德為防止東德人遷往西方,開始建造柏林圍牆,成為冷戰的重要象徵[3]。其後,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1963年在「我是柏林人」演說中,表達美國對西德的支持[4]

1980年代,美國在歐洲佈置了短程導彈,軍力為和平時期空前之強大,使當時東西方關係極度緊張[5]。1987年,列根出席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的七國峰會後,應邀短暫到訪柏林[6] 。這是他五年來第二次到訪柏林。

選擇勃蘭登堡門,用意是突顯列根的言論:西方民主是打開柏林圍牆的最佳希望[2]。演說的重點是以一連串的政治運動達成這個目標;「推倒這堵牆」用作總結列根提出的各項建議。起草演講辭時,這句子引起幕僚中相當大的爭議。一些高級官員和總統助手提出刪去這句子,以免東西方緊張關係加劇,或者使友好的戈爾巴喬夫感到不安。西德的美國官員和總統演辭寫手卻不表認同;其中,演辭寫手彼得·羅賓遜在西德視察演講場地時,感到大部分西柏林人都反對圍牆。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列根的確要把圍牆拆除,但羅賓遜還是在演講辭中加入了這句話。5月18日,列根看過演講辭後,讚賞它寫得很好。白宮幕僚長霍華德·貝克不同意,指出它內容「極端」,不是總統應該說的;國家安全顧問克林·鮑威爾同意貝克的意見。然而,列根很喜歡這段演講辭,決定保留[7]

演說

Thumb
「這堵牆會倒下。信念可成真。」

1987年6月12日,列根和夫人抵達柏林後去到國會大廈,從陽台觀看圍牆[8]。當天下午2時20分,列根受兩塊防彈玻璃保護,免受東柏林的狙擊手襲擊,在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2]。有45,000名觀眾在場觀看,包括西德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和西柏林市長埃貝哈德·迪普根[8]。 演說中最著名的一段是:

列根在演說中的尾聲說道:「不久之前,我從國會大廈──德國統一的體現──觀望,看見圍牆上以噴漆粗糙寫的字──也許是一位年輕的柏林人寫的,『這堵牆會倒下。信念可成真。』對,這堵牆會在歐洲倒下;因為它抵擋不了信心,它抵擋不了真理,這堵牆抵擋不了自由。」[8]

演說中的另一個焦點,是列根明確提及SS-20核子武器的威脅,呼籲蘇聯停止軍備競賽,並提出「不僅是控制軍備增長,而是史無前例地移除地球上所有核子武器。」[2]

回應和歷史意義

Thumb
美國加州西米谷朗奴·列根總統圖書館內的一塊柏林圍牆遺跡

當時,傳媒對列根的演說只有很少報導[9]。共產陣營也未受這篇演說打動[1],蘇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更譴責列根發表「公開挑釁、煽動戰爭的演說」[2]29個月後,因應東德的激烈抗議,戈爾巴喬夫允許柏林市民拆卸圍牆,蘇聯不久後也解體了;拆掉圍牆成為東歐劇變的重要因素。1990年9月,已卸任美國總統的朗奴·列根再度去到柏林,親自舉起鎚子,象徵式敲擊柏林圍牆的遺跡[10]。兩德統一後首任總理赫爾穆特·科爾表示,他永遠不會忘記列根站在他身旁,呼籲戈爾巴喬夫推倒柏林圍牆。科爾說:「他是世界之福,特別是歐洲之福。」[11]雖然有一些意見認為列根的言論對柏林圍牆倒塌沒有幫助,但這篇演說已成為冷戰時期的重要一刻[7]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