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之戎,亦稱伊洛戎、伊雒戎,中國古代部落,為西戎的一支,居住在伊水與洛水一帶,分支自允姓之戎,與陸渾國有共同先祖。主要為晉國與秦國的附庸,戰國時為韓國、魏國所滅。
歷史
東周周平王末年,周王朝衰落,戎部落漸強,乘機深入中原逼迫諸夏,於是自隴山以東往往有戎人,而居住於伊水、洛水一帶(河南省盧氏、嵩縣、汝陽等地)之戎,統稱伊洛之戎。
在周惠王時,曾先後攻掠曹國、魯國。周襄王三年(前649年),乘周王室內訌,聯合附近揚拒、泉皋之戎附周襄王異母弟叔帶同伐京師、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入王城,焚東門。周襄王出奔於鄭國,向秦國、晉國求救,秦穆公、晉惠公出兵救周,伊洛之戎始退。叔帶逃到齊國。齊國管仲協調王室和戎人。二年後,再次侵周,齊桓公會集諸侯保衛周王室。周襄王八年(前644年)周襄王以戎難告於齊,齊國徵召諸侯戍周。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叔帶回到王城。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19年),伊洛之戎想要東伐魯,魯國公子遂與伊洛之戎在暴地結盟。
學術考證
學者楊憲益與饒宗頤等主張伊洛之戎與陸渾戎等允姓之戎為塞種先祖。余太山認為少昊後裔,原居於若水,後往西遷,由伊水、洛水間,遷至燉煌,成為允姓之戎,再西遷後成為塞種與月氏的先祖,建立烏孫,大夏與貴霜王朝等國家。由於塞種與月氏等皆與吐火羅人相同,具有原始印歐人血統[4][5]。余太山由此推測,與允姓之戎同樣起源自黃帝的各部族,皆可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6]。而曾憲法認為塞種人起源於克里米亞半島與黑海北岸,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東擴至羅布泊[7]。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冉光榮等人[8],認為伊洛之戎與陸渾戎等,皆為姜姓之戎,與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黃烈等人支持這個說法。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