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渾,又稱陸渾之戎、賁渾戎[註 1],中國古代部落,為允姓之戎的分支。陸渾在春秋時,原在秦國活動,後其領土遷至河南一帶,居住於陸渾,成為晉國附庸。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被晉國消滅,其部落成員分散在楚國及河南,之後消失。
歷史
陸渾,源出允姓之戎,居住在陸渾,以此得名。在秦國、晉國的西北一帶活動[1][2]。
前666年,晉獻公自戎娶二女,小戎子生夷吾,為日後的晉惠公[3]。小戎子為允姓[4],晉惠公之母可能出於陸渾。晉惠公曾因驪姬之亂出亡秦國,回國即位後,開始將陸渾部落帶往晉國[1][2]。
前649年,周襄王時代,發生王子帶之亂,陸渾部落也曾參加[5][6]。
前638年,秦國與晉國將他們遷到河南伊川[7][8][9]。
前606年,楚莊王征伐陸渾,至洛陽。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往慰問,楚莊王問九鼎輕重[10]。
前587年,晉國率陸渾等侵宋[11]。
前534年,晉國率陰戎伐周[12]。周景王派詹桓伯責備晉平公,提到陰戎是由晉惠公引進中原[1]。杜預認為,陰戎即陸渾[2]。
晉楚爭霸期間,晉國懷疑陸渾與楚國勾結。前525年八月,晉國荀吳率軍消滅陸渾,其國君(陸渾子)出奔至楚國,其部落逃至甘鹿(今河南嵩縣)[13]。此後對陸渾的記載消失,河南的陸渾縣與陸渾山等等地名源自這個部落[14],為陸姓的其中一個來源[15][16]。
活動地區
在春秋時期,陸渾戎原居於陸渾,因此得名。其地在秦晉的西北方[8],約當河套地區,顧頡剛考證約在渭水之南,終南山一帶。晉惠公時代將他們帶往晉國。前638年,秦國與晉國將陸渾部落遷至河南伊川,此地後來也被改稱為陸渾[9]。
在被晉國擊敗之後,其國君出逃至楚國,剩下餘部逃往甘鹿。顧祖禹《方輿紀要》認為甘鹿在今河南宜陽縣東南。據《水經注》,甘水出自鹿蹄山,附近為陸渾舊城[17],在今河南嵩縣西北。因此甘鹿應是指今河南宜陽、嵩縣一帶[18][19]。
相關人群
杜預認為,陰戎即陸渾之戎。晉國將此地帶稱為陰地,因此地居河南山北,故稱陰地[20][21]。陸渾被稱為陰戎,可能是因為遷至伊川之後,居在陰地,故稱。但在史書記載中,陰戎與陸渾併稱,因此可能是不同的部落。陳槃認為,陸渾戎與陰戎的先祖相同,但因居地不同,而有不同稱呼[22]。
杜預認為,九州之戎,即陸渾戎,即陰戎。
學者陳槃與余太山認為在陸渾國被滅之後,一部份部眾被編入九州之戎中,所以九州之戎也被稱為陸渾。陳炫瑋認為,九州之戎為陸渾戎、揚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與陰戎,九個族群的合稱[23]。
族源考證
若據杜預說法,陸渾起源於敦煌,則陸渾可能是月氏的後代。
據東漢荀濟引用《漢書》記載,稱塞種與陸渾皆為允姓之戎後代[24]。學者楊憲益與饒宗頤等主張陸渾戎為塞種。余太山認為允姓之戎為少昊後裔,後西遷發展為塞種,塞種建立了月氏與貴霜王朝,由於塞種人與吐火羅人同樣皆源自原始印歐人[25][26]。余太山進一步推測,與允姓之戎相同,其他源自黃帝的氏族,可能皆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27]。
中華民國學者劉節考證,允字古字與羌、姜相近,因此允姓之戎即姜姓之戎,皆源於羌族。陸渾雖有源自姜姓與允姓兩種不同說法,但不衝突[28]。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冉光榮等人[29],認為伊洛之戎與陸渾戎等,皆為姜姓之戎,與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黃烈等人支持這個說法。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