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威廉·埃爾加爵士,第一代從男爵,OM,GCVO(英語: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st Baronet,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英國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包括《謎語變奏曲》和《威風凜凜進行曲》等等。在20世紀早期,尤其四〇年代盛行現代主義的期間,埃爾加的評價並不甚高[1],現今則咸認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他與雷夫·佛漢·威廉斯、弗雷德里克·戴留斯等人的努力,可說顯著提升了英國音樂界的視野和評價。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1年12月25日) |
在創作風格方面,埃爾加同當代幾位深具民族關懷的作曲家不同(例如佛漢·威廉斯、巴托克、雅納切克、尼爾森、西貝柳斯和艾伍士等),更關注於創新與大篇章的作品,在這點上他更接近於馬勒或者理查德·施特勞斯[註 1][2]。他本人拒不承認自己的音樂和民族情感有所關聯[3],然而,其作品能夠喚起這樣的精神,卻是不爭的事實。
生平
愛德華·埃爾加在伍斯特莫爾文希爾斯區下布羅德希思出生。埃爾加成長在濃厚的音樂環境中,父親是樂器店店主兼教堂管風琴樂手。15歲時,他想去德國萊比錫留學學習音樂,由於經費不夠,只好在他父親的商店工作,並參加了社區的一個音樂俱樂部,在樂隊裡當小提琴樂手。在他29歲的時候,他認識了大他8歲的前市長亨利·羅伯茲爵士的女兒愛麗絲,3年後兩人結為連理。
在愛麗絲的鼓勵和疏通下,埃爾加集中精力進行音樂創作,並搬到倫敦發展,進入音樂圈子。但是初期並不成功,不久因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鄉。直到埃爾加將近40歲的時候,他才有了一些名氣。他為地方音樂節譜寫音樂,並逐漸被人重視。1899年,《謎語變奏曲》獲得出版,並在倫敦由德國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指揮首演,獲得成功。1900年時,埃爾加已是英國最著名的作曲家[4]。1901年,他創作了他的5首《威儀堂堂進行曲》的第一首(最後一首創作於1930年),好評如潮,英國國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樂會。這奠定了他作為當時英國最成功作曲家的聲譽。
1902年到1914年之間,他四次訪問美國。1904年,他獲得爵士稱號[3]。1905年到1908年間他在伯明翰大學任教。1908年,他的第1號交響曲在一年之內演出了一百場。1911年他的第2號交響曲上演,同年他獲得功績勳章,1912年他又搬到倫敦居住。1919年創作了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1924年被封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1931年成為從男爵。1934年因大腸癌逝世。
作品節選
埃爾加曾正式出版的作品有九十首之多,其他未出版的作品則涵蓋了室內樂、合唱、歌曲等各類創作。著名者包括:
|
|
|
評價
- 佛里茲·史坦巴赫:「⋯⋯是管弦樂方面非凡的天才,新的道路開拓者。⋯⋯他的音樂完全令人耳目一新、有獨到的卓越技巧。」[4]
文化應用
軼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