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布氏棘鯛學名Acanthopagrus butcheri)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鯛科的其中一,分布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的淡水、半鹹水及鹹水域。本魚背部和體側青銅色或金棕色,腹部和臉頰為白色。本魚有綠色光澤,但在死亡後一段時間會褪去。該魚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沿海、溪流、湖泊、河口區,會在繁殖季前往河流上游產卵。該魚並不挑食,會因生活環境不同而取食不同的獵物。其食物主要包括藻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小魚和昆蟲。布氏棘鯛的主要天敵是大型魚類和水鳥。

事实速览 布氏棘鯛, 保護狀況 ...
布氏棘鯛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鯛形目 Spariformes
科: 鯛科 Sparidae
屬: 棘鯛屬 Acanthopagrus
種:
布氏棘鯛 A. butcheri
二名法
Acanthopagrus butcheri
Munro, 1949
Thumb
布氏棘鯛的分布範圍
異名[2]

Mylio australis Günther, 1859
Mylio butcheri Munro, 1949

关闭

布氏棘鯛在澳洲是一種經濟魚類,其中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湖尤其盛產該魚。此外,由於其生活在沿岸水域且反抗劇烈,布氏棘鯛亦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游釣魚,甚至有魚塘為吸引釣客人工養殖該魚。為保護其種群數量,各州份均有針對該魚的保護政策。

物種命名

布氏棘鯛目前被分為鯛科棘鯛屬的20種魚類之一。最初科學家認為該魚和澳洲棘鯛是同一種魚類,被稱為「銀鯛」(silver bream)[3]。在1940年代,墨爾本大學的魚類學家阿爾佛雷德·布切在整理資料時發現維多利亞州吉普斯蘭湖中的銀鯛種群繁殖習性與其他海域有所不同。1949年,CSIRO的魚類學家伊恩·斯塔福德·羅斯·芒羅在一篇討論澳大利亞海域鯛魚的論文中指出該魚和澳洲棘鯛存在牙齒形狀、體色和頭部形狀等一系列形態差異,並非同一物種。他以布切的名字將其命名為Mylio butcheri,並指定一份來自于吉普斯蘭湖的標本為正模[4][5]。此後該魚被合併至棘鯛屬,學名也因此變為Acanthopagrus butcheri[5]

布氏棘鯛在原產地的俗名較多,包括「黑鯛」(black bream)、「珀斯鯛」(Perth bream)、「吉普斯蘭英語Gippsland鯛」(Gippsland bream)等,而超過1公斤的成年個體則因其淡藍色光澤也會被稱為「藍鼻鯛」(blue-nose bream)[6],而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稱其為「黑鯛」[2]。學術上,為避免與黑椎鯛混淆,該魚在英文文獻中常被稱為「南方黑鯛」(southern black bream)。

Remove ads

外貌描述

布氏棘鯛的背部和體側為青銅色或金棕色,腹部和臉頰為白色,有暗色的魚鰭。新鮮的布氏棘鯛有綠色的光澤[4] 。布氏棘鯛體深且略扁,腹背兩側的輪廓有相同的彎曲[7] 。其嘴在同體型的魚類中屬中等大小,內有六顆釘狀門牙。該魚上顎後部有4-5顆一組臼齒,在下顎則是3-4顆一組,且越靠前的臼齒越小[7]

布氏棘鯛的鱗片較大,形狀上一般為圓鱗或特徵不明顯的櫛鱗。布氏棘鯛的魚頭除去鰓蓋外均沒有鱗片。該魚背鰭前端位於鰓蓋後部,長有軟條和棘刺各10-13根;該魚的臀鰭前有8-10根軟條,後有3根棘刺;腹鰭為暗橄欖色,有1根大棘刺和5-6根軟條。布氏棘鯛的背鰭後部、臀鰭和尾鰭根部有一覆有鱗片的保護層[7]。布氏棘鯛最長可長到60厘米長,重4公斤[8],但絕大多數個體體長僅為23厘米左右,重2公斤[9]

布氏棘鯛的易混種包括澳洲棘鯛西方黃鰭棘鯛英語Acanthopagrus morrisoni平鯛[10]。這些物種與布氏棘鯛的區別分別是[11]

  • 澳洲棘鯛的魚鰭為黃色;
  • 西方黃鰭棘鯛的腹部為黃色,尾鰭較低;
  • 平鯛有水平的黃色條紋。

物種分布

布氏棘鯛是澳大利亞南部的獨有魚種,分布範圍西至西澳大利亞州鯊魚灣,東至維多利亞州的馬拉庫塔英語Mallacoota, Victoria,南至塔斯馬尼亞[11]。該魚多分布於近岸水域,但也有出現於大陸架深處礁石的記錄[11][5]。布氏棘鯛常見於河口灣,並會在繁殖季逆流而上進入淡水[12],在沿海湖泊和間歇性河口灣中亦能覓其蹤影[3]。在淡水和河口灣水域的布氏棘鯛會在突堤、枯木、岩石和牡蠣養殖場附近尋找庇護所英語Refuge (ecology),而沿海湖泊中的布氏棘鯛則多出沒於空曠的泥質或沙質湖床上[13][14] 。布氏棘鯛罕見於海洋中,但常被潮水從溪流沖入大海。海生種群多生活於近海的岩礁[13]

布氏棘鯛尤其常見於維多利亞州南部的眾多河口灣以及吉普斯蘭湖泰爾斯湖英語Lake Tyers Mission等沿海湖泊中,在近海水域亦有繁盛的種群[15]。該魚在西澳大利亞州南部亦十分常見。金礦-斯佩蘭斯區庫漢河灣英語Culham Inlet斯托克斯河灣英語Stokes Inlet均有龐大的布氏棘鯛種群[15]。布氏棘鯛在南澳大利亞州種群較少。該州的種群主要在庫榮國家公園英語Coorong National Park袋鼠島繁殖。阿德萊德大學的學者推測其種群數量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南澳大利亞州缺少適宜的棲息地,例如河口灣和溪流。然而,布氏棘鯛曾出現於該州一些出乎意料的水域,例如聖文森特灣斯特里奇灣英語Streaky Bay, South Australia[3]

Remove ads

生態與習性

覓食

布氏棘鯛是不挑食的雜食動物[13] ,獵物種類眾多,包括各種固着生物英語Sessility (motility)穴居生物英語Burrow底棲生物浮游生物。該魚的捕獵對象在各季節差別不大,但在同時遭遇兩種不同獵物時會有一定的偏好.[16]。布氏棘鯛的主要獵物為片腳類橈腳類甲殼動物以及各種環節動物。其強有力的下顎可用來咬碎貽貝鳥蛤的硬殼。布氏棘鯛也會捕食鯷魚鰕虎魚等小型魚類[3]石蓴屬藻類亦是其重要的食物。生活於河流上游的個體則會依其生活的動物群不同而捕食不同的獵物,一般包括各種昆蟲蝌蚪豐年蝦硬頭魚螺類[13]。一項對西澳大利亞州天鵝河的布氏棘鯛種群的調查顯示該魚捕食的獵物會隨年齡變化。體長小於10厘米的個體主要以小型貝類、環節動物和片腳類為食,而較大的個體則會捕食更多的螃蟹和真骨魚類[16]

布氏棘鯛在捕食時會在水底上方頭朝下地游動,尋找沉積物中的獵物。布氏棘鯛鮮少會咀嚼獵物,往往會將其整個囫圇吞下[3]

生命周期

各地區布氏棘鯛性成熟的年齡不一,其中西澳大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個體多在2-3歲即成熟,而維多利亞州的個體在5歲時方成熟[17]。雌魚一般會比雄魚晚一年達到性成熟[13]。各地區的繁殖期亦有所不同:西澳大利亞州的種群在7月至11月繁殖;維多利亞州的種群在10至11月間繁殖;南澳大利亞州種群的繁殖期則為11月至來年1月。在繁殖期,布氏棘鯛會洄游至河流上游產卵。一條魚一次可產下300萬枚受精卵[18]。新產下的魚卵很小,在孵化前會隨波逐流約兩日[15]。布氏棘鯛的魚苗會在河流、河口灣或是淺海生活四年左右,且會在河口灣淺水區的海草床英語Seagrass meadow群游。海生的布氏棘鯛長至5歲時會遷徙至深水區,直至繁殖季再洄游至河流中以完成其生命周期[19]。布氏棘鯛的壽命可達29歲[8]

較小水體中的布氏棘鯛種群常會出現雌雄同體的個體,即同時擁有功能正常的卵巢睾丸。這些雌雄同體的個體亦可視情況轉變為單一性別[20]。該魚偶爾會和同屬的澳洲棘鯛雜交並誕下可存活的雜交種。雜交個體的特徵介於父母之間,亦可和這兩種棘鯛雜交。然而,自然界中澳洲棘鯛和布氏棘鯛的雜交極為罕見,僅發生於一處閉塞的沿岸湖泊中,故雜交個體目前尚不被承認為獨立的或是亞種[10]

Remove ads

天敵與寄生蟲

除人類外,布氏棘鯛的天敵主要是各種水鳥,其中又以鵜鶘小黑鸕鶿普通鸕鶿為主[21]。另外,各種鯊魚鰩魚以及日本白姑魚寬頭鯒等大型掠食性真骨魚類也會捕食布氏棘鯛。布氏棘鯛的寄生蟲包括數種橈腳類、等足類水蛭單殖綱動物[22]

同人類之間的關係

作為食用魚

布氏棘鯛是維多利亞州和西澳大利亞州南部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而在南澳大利亞州由於種群數量較少故捕撈量較低。其中,維多利亞州的總捕撈量最高,而該州吉普斯蘭湖的捕撈量又占該州總捕撈量的80%。自1880年代,布氏棘鯛就是該水域的主要漁獲,僅在1920年代不及鯔魚。時至今日,該湖布氏棘鯛的年捕撈量在200至400噸之間[15]。西澳大利亞州的商業捕撈則主要位於庫漢河灣和斯托克斯河灣。該州對布氏棘鯛的捕撈量在20世紀末經歷過劇烈的起伏:在1970和80年代,該州的年捕撈量僅為26噸,而在1992-93年間則倍增至103.9噸,但又在2000年跌至28噸[13]。南澳大利亞州的商業捕撈全部位於庫榮地區,年捕撈量自19070年代起穩定在10-70噸之間[15]。捕撈該魚的方法包括流刺網圍網、曳網和手釣。捕獲的布氏棘鯛一般作為整條鮮魚或是切成魚排在州內市場售賣[3]

作為游釣魚

布氏棘鯛常生活於沿岸水域或是碼頭、岩堤附近,人們往往不須乘船即可垂釣該魚,再加之其肉質上佳且在咬鈎後反抗激烈,故一直受游釣者所青睞。據一項1979年的調查顯示,西澳大利亞州的游釣者每年會捕獲232噸的布氏棘鯛,是該州商業捕撈量最高值的兩倍[13]。然而,由於釣獲放流的推廣,這一數值已大不如前[15]。一般來說釣客會在河口灣周圍的橋墩、堤壩等人造結構上或是棲息有大量貝類和甲殼類的河岸附近垂釣布氏棘鯛[23]。儘管布氏棘鯛較為貪吃,但在釣客常出沒的水域垂釣該魚難度極高。一般來說釣客會使用較輕的魚線並裝配沉子以避免驚嚇布氏棘鯛。魚餌方面,最理想的魚餌是各種蝦蟹和管蟲製成的活餌,而用鳥蛤、對蝦、蛤蜊等製成的凍餌效果亦不錯[6]。此外,自21世紀初起釣客也會使用形似鰷魚或蒼蠅的路亞[24]。垂釣布氏棘鯛一般會使用2-4千克重的沉子和2.4-2.7米長的釣竿,而魚鈎尺寸則一般在2號和6號之間[25]

物種保護

布氏棘鯛自然分布範圍內的三州均對其有一定保護措施。其中,南澳大利亞州[26]和維多利亞州[27]要求垂釣者必須放生小於30厘米的布氏棘鯛,而西澳大利亞州的相關規定則較為複雜[28]

  • 首先,釣客須放生所有25厘米以下的布氏棘鯛;
  • 其次,每晝夜每名釣客只能帶走6條布氏棘鯛,多餘漁獲亦必須放生;
  • 此外,該州天鵝河和坎寧河有特殊規定,每晝夜每名釣客只能帶走2條超過40厘米的布氏棘鯛;
  • 最後,布氏棘鯛為「近岸/河口灣魚類組」的一員,每晝夜每名釣客最多只能帶走16條屬於該組的魚類。

水產養殖

布氏棘鯛較為適應人工養殖環境,在其自然繁殖季無須添加激素即會繁殖且目前養殖技術非常完備。然而,由於其成長速度緩慢加之產肉量不高,布氏棘鯛幾乎沒有作為食用魚的商業養殖價值[29]。然而,一項1999年的研究指出布氏棘鯛可生活於食物充足且足夠深的鹽鹼池中,故自21世紀起許多澳大利亞內陸的鹽水魚塘開始像養殖尖吻鱸虹鱒等其他游釣魚一樣養殖布氏棘鯛以吸引釣客。許多養殖場亦會飼養布氏棘鯛並將其放生至河口灣中以恢復野生種群。此外,目前有通過人工選擇來提升布氏棘鯛產肉量的研究,或能使其作為食用魚的商業養殖成為可能[30]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