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一世」號戰列艦(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Николай I羅馬化Imperator Nikolai I[b]俄羅斯帝國海軍在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一艘亞歷山大二世級戰列艦。本艦建成後被配屬至波羅的海艦隊。1892年,「尼古拉一世」號曾參加在紐約舉行的發現美洲400周年慶祝活動。1893年10月,本艦被分配到地中海艦隊英語Mediterranean Fleet (Russian Empire),並訪問了法國土倫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本艦啟航前往太平洋並一直駐留在太平洋海域直到1896年底,之後返回地中海艦隊並參與維護俄國在克里特起義期間的利益。1898年4月,「尼古拉一世」號再次返回波羅的海,進行了長時間的整修,更換了整套動力系統,隨後於1901年返回地中海。

事实速览 歷史, 俄羅斯帝國 ...
Thumb
1893年描繪「尼古拉一世」號的石版畫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船名 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Николай I
艦名出處 尼古拉一世
下訂日 1886年1月1日[a]
建造方 聖彼得堡法俄造船廠
鋪設龍骨 1886年8月4日
下水日期 1889年6月1日
入役日期 1891年7月
結局 1905年5月28日,被日軍俘獲
大日本帝國
船名 壹岐(日語:壱岐
艦名出處 壹岐國
交船日期 1905年5月28日
入役日期 1905年6月6日
除籍日 1915年5月1日
結局 1915年10月3日,作為靶艦擊沉
技術數據
船級 亞歷山大二世級
船型 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1]
排水量 9,594長噸(9,748公噸
船長 346英尺6英寸(105.61公尺)
型寬 66英尺11英寸(20.40公尺)
吃水 24英尺3英寸(7.39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2台雙脹蒸汽機
船速 14(26公里每小時;16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續航2,630海里(4,870公里;3,030英里)
乘員 616名軍官和水手
武器裝備
建成時:
1座雙聯12英寸(305公釐)炮
4門單裝9英寸(229公釐)炮
8門單裝6英寸(152公釐)炮英語6 inch 35 caliber naval gun 1877
10門單裝47公釐(1.9英寸)五管轉輪霍奇基斯機炮英語Hotchkiss gun
8門單裝37公釐(1.5英寸)五管轉輪霍奇基斯機炮
6具單裝15英寸(381公釐)魚雷發射管
「壹岐」號:
1座雙聯12英寸(305公釐)炮
6門單裝6英寸(152公釐)炮
6門單裝4.7英寸(119公釐)炮
6門單裝3英寸(76公釐)炮
6具單裝18英寸(457公釐)魚雷發射管
裝甲
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
水線裝甲帶:6—14英寸(152—356公釐)
甲板:2.5英寸(64公釐)
炮塔:10英寸(254公釐)
指揮塔:6英寸(152公釐)
水密艙壁:6英寸(152公釐)
关闭

日俄戰爭期間,「尼古拉一世」號返回波羅的海,並於1904年底再次進行改裝,成為海軍少將尼古拉·涅鮑加托夫指揮的第三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在對馬海戰中,本艦僅受了輕微傷,第二天連同第三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艦隻一起在涅鮑加托夫的領導下向日本人投降。此後「尼古拉一世」號被改名為「壹岐」號壱岐編入大日本帝國海軍,並作為炮術訓練艦一直服役至1910年,此後被改分類為一等海防艦和訓練艦。1915年10月,「壹岐」號被作為靶艦被擊沉。

favicon
3 sources

開發

「尼古拉一世」號最初計劃比其姊妹艦「亞歷山大二世」號更小一些,類似巴西戰列艦「里亞丘埃洛」號,但裝備12英寸(305公釐)炮。1885年11月6日,與波羅的海工廠簽訂了一份合同,要求建造一艘艦首炮座內安裝兩門12英寸火炮的7,572長噸(7,694公噸)級艦。然而,這一計劃很快就被取消,隨後就與法俄造船廠簽訂了一份新合同以建造一艘「亞歷山大二世」號的同級艦。由於該艦級首艦是由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的,法俄造船廠在獲取圖紙方面遇到困難,被迫重新繪製了一些圖紙。與此同時,他們藉此機會對設計進行了一些相對較小改動。然而將「亞歷山大二世」號設計方案中的炮座被改成炮塔時已經是1887年,此時建造工程早已啟動。而最初的炮塔設計被證明存在一些問題,直到1889年4月炮塔設計才最終完成。由於不知道炮塔的具體尺寸,艦首的建造工程不得不停滯了六個多月。儘管作為補償減少了裝甲帶的高度,最終炮塔重量還是比舊型艦的炮座重了44.9長噸(46公噸),使得「尼古拉一世」號的艦首偏重。[4]

favicon
1 sources

設計

「尼古拉一世」號水線長333英尺6英寸(101.65公尺),全長346英尺6英寸(106公尺),舷寬66英尺11英寸(20公尺),吃水深24英尺3英寸(7.4公尺),比設計值多1英尺3英寸(0.4公尺)。滿載狀態下排水量9,594長噸(9,748公噸),比設計排水量8,440長噸(8,575公噸)多出1,000長噸(1,016公噸)。[5]

Thumb
對馬島海戰後不久,「尼古拉一世」號的前炮塔和艦橋

「尼古拉一世」號配備了兩台三缸立式複合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每台驅動一具螺旋槳。12台圓柱形鍋爐為發動機提供非過熱蒸汽。整套動力系統由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總設計輸出功率為8,000匹指示馬力(5,966千瓦特)。在海試中,這套系統總共輸出了7,842匹指示馬力(5,848千瓦特),最高速度達到了14(26公里每小時;16英里每小時)。隨艦可裝載847長噸(861公噸)燃煤,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里程可達到2,630海里(4,870公里;3,030英里)。[6]

亞歷山大二世級戰列艦的主炮是兩門12英寸(305公釐)奧布霍夫1877型30倍徑炮。「尼古拉一世」號將這兩門炮安裝在艦首的雙聯炮塔中。作為副炮英語Secondary armament的4門9英寸(229公釐)奧布霍夫1877型35倍徑炮被安裝在裝甲堡四角炮廓內的中心樞軸支架英語pivot mount上。艦體側面呈現明顯的內傾英語Tumblehome,以增加其前後方向的射擊角度。8門6英寸(152公釐)1877型35倍徑英語6 inch 35 caliber naval gun 1877炮被安裝在舷側樞軸支架上。其中4門安裝在9英寸炮之間,射界可達到100°。其餘的則安裝在艦體首尾兩端,可以直接向艦首或艦尾射擊。10門47公釐(1.9英寸)霍奇基斯轉輪炮英語Hotchkiss gun安裝在9英寸與6英寸炮之間的艦體炮眼中,用以防禦魚雷艇。4門37公釐(1.5英寸)霍奇基斯轉輪炮都被安裝在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內。「尼古拉一世」號還裝有6具位於水線以上的15英寸(381公釐)魚雷發射管,一具位於艦首,兩舷側各裝兩具,最後一具安裝在艦尾。[7]

「尼古拉一世」號大部分裝甲都是從英國進口的。由於部分裝甲的交付出現延遲,艦體的製造工程中出現問題。與姊妹艦相比,本艦的水線裝甲帶的高度減少了6英寸(152公釐),僅有8英尺(2.4公尺)高,其中3英尺(0.9公尺)高出設計載重線,其餘5英尺(1.5公尺)在水下。除了艦首部位的水線裝甲帶厚度被減少到了6英寸(「亞歷山大二世」號減薄至3.9英寸(99公釐)),以及指揮塔裝甲壁厚僅有6英寸(比「亞歷山大二世」號減少了2英寸(51公釐)),其餘大部分部位的防護設計與「亞歷山大二世」號大致相同。[8]

favicon
4 sources

艦歷

Thumb
艦長理查德·羅曼諾維奇·迪克(1847-1939年)。

「尼古拉一世」號的名字取自沙皇尼古拉一世。該艦由聖彼得堡法俄造船廠建造,於1886年8月4日安放龍骨,1889年6月1日下水,1891年7月完工,但試航一直持續到1892年春天。1892年6月,「尼古拉一世」號啟航前往紐約參加紀念發現美洲400周年的慶祝活動。離開後,她被分配到地中海艦隊,並於1893年10月與俄羅斯艦隊一起訪問了土倫英語Kronstadt-Toulon naval visits,以強化法俄聯盟關係,當時由理查德·迪克上校指揮[9]甲午戰爭期間,「尼古拉一世」號啟航前往太平洋,於1895年4月28日抵達日本長崎,然後啟航前往中國煙臺。該艦一直留在太平洋海域直到1896年底,之後返回地中海艦隊,作為國際分遣艦隊英語International Squadron (Crete intervention, 1897-1898)的一員執行任務。國際分遣艦隊是一支多國部隊,由奧匈帝國海軍法國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意大利皇家海軍、俄羅斯帝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一同組成。目的是干預1897年至1898年克里特島反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起義活動[10]。1897年2月14日,「尼古拉一世」號接待了克里特島的奧斯曼帝國總督喬治·貝羅維奇英語George Berovich(也被稱為貝羅維奇帕夏)。而就在幾天後,這位總督就乘坐奧地利輪船逃往了的里雅斯特[11][12]。1898年4月,「尼古拉一世」號返回波羅的海,進行為期多年的大規模改裝。期間,艦載動力設備被貝爾維爾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直立三脹往復蒸汽機英語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所取代,後上層建築在主桅杆後面的部分被減掉了一層甲板,47毫米轉輪炮被都拆除,而37毫米轉輪炮僅保留了兩門,取而代之的是16門47毫米和兩門37毫米單管炮。[13]

Thumb
1906年2月12日,「壹岐」號停泊在橫須賀

「尼古拉一世」號於1901年9月返回地中海,並一直停留在那裡直到日俄戰爭爆發。隨後,該艦轉駐波羅的海,並於1904年底進行改裝以成為海軍少將尼古拉·涅鮑加托夫所指揮的第三太平洋艦隊旗艦。這支艦隊於1905年1月15日從利耶帕亞出發前往太平洋海域。在對馬海戰中,「尼古拉一世」號受了輕傷,僅被12英寸炮擊中一次,被8英寸炮和6英寸炮各擊中兩次,最終只有5人死亡,35人受傷。第二天,該艦與第三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艦隻一起在海軍上將涅鮑加托夫的指揮下向日軍投降。

faviconfavicon
8 sources

在日軍旗下服役

1905年6月6日,「尼古拉一世」號被編入日本帝國海軍,並改名為「壹岐」號以紀念日本海對馬海戰遺址附近的壹岐島。此後該艦一直被用作炮術訓練船,直到1910年12月12日被重新指定為一等海防艦和訓練船[14]。「壹岐」號裝備有原有的12英寸/30倍徑火炮(安裝在艦首雙聯裝炮塔中)、6門6英寸/40倍徑阿姆斯特朗Z型炮英語QF 6 inch /40 naval gun(安裝在在單獨的炮架中)、6門4.7英寸/40倍徑阿姆斯特朗T型炮英語QF 4.7 inch Gun Mk I–IV(安裝在單獨的炮架中)、6門3英寸/40倍徑阿姆斯特朗N型炮英語QF 12-pounder 12 cwt naval gun(安裝在單獨的炮架中)以及6枚18英寸魚雷[15]。「壹岐」號於1915年5月1日被除役,並於1915年10月3日被戰列巡洋艦「金剛」號「比睿」號當作靶艦擊沉[14],而在瓦茨和戈登記載中,該艦於1922年被拆解[16]

favicon
3 sources

腳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