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神星(65 Cybele)[26][27]是位於太陽系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由德國天文學家威廉·坦普爾於1861年3月8日在法國馬賽發現。這顆X-型小行星以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庫柏勒命名,直徑在218.56至300.54公里之間,自轉周期為6.0814小時。原神星的軌道位於木星的2:1軌道共振外側區域,屬於外小行星帶天體。原神星族得名於這顆小行星。
發現 [1][2] | |
---|---|
發現者 | 威廉·坦普爾 |
發現地 | 馬賽天文台 |
發現日期 | 1861年3月8日 |
編號 | |
命名依據 | 庫柏勒 [3] (希臘神祇) |
其它名稱 | 1949 YQ |
小行星分類 | 主小行星帶 · (外)[1] 原神星族[4] |
形容詞 | Cybelean /ˌsɪbəˈliːən/, rarely Cybelian /sɪˈbɛliən/ |
軌道參數 | |
曆元 2017年9月4日(JD 2458000.5) | |
不確定參數 0 | |
觀測弧 | 155.98年(56,971日) |
遠日點 | 3.8102 AU |
近日點 | 3.0464 AU |
半長軸 | 3.4283 AU |
離心率 | 0.1114 |
軌道週期 | 6.35 年(2,319日) |
平近點角 | 168.06° |
軌道傾角 | 3.5627° |
角距離 | 0° 9m 19.08s/日 |
升交點黃經 | 155.63° |
近日點參數 | 102.37°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297 km × 291 km × 213 km[6] |
質量 | ±1.8)×1018 kg est. (14.8[6] |
平均密度 | ±0.19 g/cm3 1.55[6] |
自轉週期 | 04 3.987h[7] h 4.036[8] h 4.04[9] 52 h 4.040[10][11] h 6.07[12] h 6.07[13] ±0.05 h 6.08[14] ±0.001 h 6.081[a] ±0.0001 h 6.0814[15] 434±0.000005 h 6.081[16] ±0.001 h 6.082[17] |
幾何反照率 | 0.044[18] ±0.005 0.050[19] ±0.03 0.06[20] ±0.04 0.06[21] ±0.003 0.0706[22][23] |
光譜類型 | 托倫分類法 = P [1] SMASS分類法 = Xc [1] · X [23] B–V = 0.690[1] U–B = 0.271[1] V–R = ±0.007 0.400[24] |
視星等 | 10.67到13.64 |
絕對星等(H) | ±0.06 6.58[24] · 6.62[1][22][23][21][18] · ±0.26 6.88[25] · 6.95[20] |
作為軌道離心率小於0.3,軌道傾角小於25°的一類小行星的代表,原神星位於外小行星帶[6]。這組被認為是在很久之前由一個大天體解體產生的小行星群,統稱為原神星族[28]。這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位於木星的2:1軌道共振之外[4]。作為顆X-型小行星,原神星的自轉周期相對較短,僅為6.0814小時[1][15]。
首次原神星掩星現象於1979年10月17日在蘇聯觀測到。這顆小行星的形狀似乎不規則,最長弦長度為245公里,與1983年IRAS衛星測定的結果非常接近(見下文)。在1979年的同一次掩星事件中,還發現了一個可能的直徑為11公里的小行星衛星,距離917公里,但此後從未得到證實[29]。截至2017年,無論是小行星光變數據中心還是約翰斯頓的檔案,都未將原神星視為一顆雙小行星。[23][30]
原神星的平均直徑估計在218.56至300.54公里之間。根據1983年紅外天文衛星IRAS的觀測,該小行星的直徑為237.26公里[22]。美國宇航局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NEOWISE任務)的測量結果得出其直徑為218.56公里和276.58公里[20][21]。日本AKARI衛星給出的最大估計值為300.54公里[18]。2004年,穆勒利用熱物理模型(TPM)估計原神星的尺寸為302 × 290 × 232公里,相當於平均直徑273.0公里[19]。
2021年的觀測表明,原神星目前的形狀與其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時所與其的形狀非常接近,這與其他大型原神星族小行星,如林神星或者駛神星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在大約1.5 × 1019千克的質量範圍內,存在一個不規則小行星與處於平衡狀態的大型天體之間的過渡點,這使得外太陽系中直徑至少為260公里的天體可能在平衡狀態下形成(例如,直徑為212公里的土衛九可能是在平衡狀態下形成的)。然而,尚不確定原神星現在的形狀是否是其原始形狀,還是像形狀非常圓的健神星和麗神星那樣是因大型撞擊造成的。目前沒有觀察到原神星族,但是由於原神星的運行軌道相當不穩定,任何這樣的小行星族都會在20億年內分散。不過,原神星相比於林神星和駛神星具有更大的密度,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第一個假設。(與原神星相對,林神星和駛神星皆曾經歷撞擊。這可從它們本身的衛星、以及與林神星隸屬同一族的小行星得到證明。)[31]
原神星的紅外光譜的研究顯示,其光譜中存在的吸收特徵與司理星的光譜相似,可能係因水冰所致。這顆小行星可能被一層細小的硅酸鹽塵埃覆蓋,其中混雜着少量的水冰和有機固體。[32]
1861年3月8日,德國天文學家威廉·坦普爾在法國東南部的馬賽天文台發現了原神星[2]。這顆小行星的命名過程引起了一點爭議。坦普爾將命名這顆小行星的榮譽授予卡爾·奧古斯特·馮·斯坦海爾,以表彰他在望遠鏡生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馮·斯坦海爾選擇將其命名為「馬克西米利安娜」(Maximiliana),以紀念時任巴伐利亞君主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而在當時,小行星通常被賦予古典名稱,許多天文學家對這種現代命名提出抗議。最終,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庫柏勒這個名字,意指地母神。(此前發現的小行星45、54和64也被賦予了非古典的名稱;而小行星64也是由坦普爾發現的,但儘管遭到類似的抗議,其名字仍然保留了下來。)[3]
2008年8月24日,原神星遮蔽了蛇夫座中一顆12.7等的恆星2UCAC 24389317,顯示了其長軸至少為294公里[33]。2021年10月17日,原神星遮蔽了人馬座中一顆11.9星等的恆星[3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