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星

小行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后星

王后星(20 Massalia)[13]是一顆石質小行星,也是位於小行星帶內側區域的王后星族英語Massalia family的母體,直徑約為145公里(90英里)。這顆小行星於1852年9月19日由意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德·加斯帕里斯發現,以法國城市馬賽的拉丁名命名。次日晚,獨立發現者讓·沙科納克在馬賽也觀測到了這顆小行星。這是第一顆未被發現者賦予象徵性符號的小行星。

事实速览 發現[1], 發現者 ...
20 Massalia
Thumb
基於光變曲線的王后星3D模型
發現[1]
發現者安尼巴萊·德·加斯帕里斯
發現地那不勒斯天文台英語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Capodimonte
發現日期1852年9月19日
編號
命名依據馬賽 (法國城市)[2]
其它名稱Massilia /mæˈsɪliə/[3]
小行星分類主小行星帶[1][4] · 王后星族英語Massalia family[5]
形容詞Massalian /mæˈsliən/[6]
軌道參數[4]
曆元 2018年3月23日(JD 2458200.5)
不確定參數 0
觀測弧164.08 儒略年(59,929日)
遠日點2.7514 AU
近日點2.0662 AU
半長軸2.4088 AU
離心率0.1422
軌道週期3.74年(1,366日)
平近點角12.443°
軌道傾角0.7087°
角距離0° 15m 48.96s / day
升交點黃經206.11°
近心點時間2021-Nov-04
近日點參數256.58°
物理特徵
大小160×145×132 km[7]
160×145×130 km[8]
質量5.2×1018 kg[9]
5.67×1018 kg[7]
平均密度3.54±0.85 g/cm3[7]
自轉週期8.098 h[10]
幾何反照率0.210[11]
光譜類型托倫分類法 = S[4]
SMASS分類法 = S[4]
視星等8.3[12]到12.0
絕對星等(H)6.50[4][10]
角直徑0.186" 到0.058"
关闭

分類和軌道

王后星是王后星族(404)的名稱來源及母體,這是一個位於小行星帶內側、由低傾角石質小行星組成的大型家族[5][14]:23。王后星這一星族中最大的天體,星族中其他成員則是王后星因撞擊事件而產生的碎片[15]

王后星位於主小行星帶內側,距離太陽 2.1–2.8個天文單位,每3年9個月(1,366天)完成一次軌道循環;半長軸為2.41天文單位。這顆小行星的軌道偏心率為0.14,相對於黃道傾角為1°[4]

物理特性

王后星的密度高於S-型小行星的平均密度,接近硅酸鹽岩的密度。因此,它看起來像一個沒有裂縫的堅固天體,這在同等大小的小行星中比較罕見。除了少數超過400公里的大型天體如如穀神星灶神星外,大多數小行星看起來都已經嚴重破碎,甚至變成了碎石堆。1998年,班格(Bange)在假設灶神星的質量為 1.35 ×10-10太陽質量的情況下,估算出王后星的質量為5.2 ×1018千克[9]。王后星質量的計算取決於灶神星的質量以及侍神星擾動[9]

光變曲線分析表明,王后星的極點指向黃道坐標(β, λ)=(45°, 10°)或(β, λ)=(45°, 190°),誤差為10°[8]。在這兩種情況下,軸向傾斜均為45°。根據光變曲線重建的王后星,形狀被描述為接近球形,表面有大片平坦部分。

1988年,有研究者使用位於莫納克亞山天文台的夏威夷大學88英吋望遠鏡搜尋這顆小行星的衛星或軌道塵埃,但一無所獲[16]

2024年2月,研究者在王后星和虹神星上發現了水分子,這也是首次在小行星上檢測到水分子。[17][18]

發現和命名

1852年9月19日,意大利那不勒斯天文台的安尼巴萊·德·加斯帕里斯最早發現了王后星,第二天晚上法國馬賽天文台讓·沙科納克也獨立發現了這顆小行星[2]。然而沙科納克的發現最先被公布,以法國城市馬賽命名[19]。中文譯名「王后星」是清朝由偉烈亞力李善蘭翻譯約翰·赫歇爾的《談天》時啟用[20]。在王后星之前發現太陽系內小行星都被賦予了標誌性符號,類似於傳統上用於標示行星的符號。然而,天文學家在1852年3月發現16號小行星靈神星之後,開始逐漸淘汰這種做法,而20號小行星王后星(作為太陽系中第一個非神話名稱的天體)則是第一個沒有被賦予標誌性符號的小行星[2][21]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