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禮賢
德國漢學家(1873—193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理查德·威廉(德語:Richard Wilhelm,1873年5月10日—1930年3月2日),漢名衛希聖,字禮賢,故亦作衛禮賢,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為基督教同善會傳教士,著名漢學家。他曾將多本經典的中文古籍譯為德文,其譯文又被他人轉譯成英文,進而流傳至整個西方世界。衛禮賢所翻譯的的《易經》,至今仍被認為是最好的譯本之一。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1年10月30日) |
其子衛德明也是著名漢學家。
生平
1899年,衛禮賢來到德屬膠澳青島傳教。他對於道教與儒教有很深的興趣,結識勞乃宣後,從他身上學到易經及一些全真教典籍。1901年10月,由德國、瑞士同善會出資,衛禮賢創辦了禮賢書院,並以其名命名。[1]由於辦學有功,1906年被清廷封為道臺。[2][3]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衛禮賢全家被迫返回德國本部,任教於法蘭克福大學,成為首席漢學家。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與衛禮賢非常友好,也逐漸熟悉起他翻譯的中國古籍。
衛禮賢於1929年翻譯了《太乙金華宗旨》及《慧命經》譯為德文《金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更啟發了榮格集體潛意識的理論,榮格還為金花的秘密作序。榮格依此治療了沃爾夫岡·泡利,泡利是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榮格出版了《心理學和煉金術》,書中談到400多個夢的詳細分析,大部份是榮格對包立( 即 ?泡利? )的解析。
1930年,衛禮賢於德國蒂賓根逝世。
著作
衛禮賢翻譯了多本中國古籍,
- 論語(1910)
- 老子(1911)
- 列子:太虛真經(1911)
- 莊子:南華真經(1912)
- 孟子(1914)
- 中國的民間童話(1914)
- 大學(1920)
- 易經(1924)
- 太乙金華宗旨(金花的秘密,1929)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