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祭祀祖先的場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祠堂,又稱家廟、祖堂、公廳,是基於宗法制度,用於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其又具有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功能。[1][2]用於舉辦家族內子孫的婚、喪、壽、喜等事,還可以作為私塾使用。[3][4][5][6]祠堂可分為宗祠和家祠(或支祠)兩類,宗祠是大宗的祠堂,家祠、支祠則是分家所建供奉分房的祖先。
祠堂屬於族產中的不動產。其附屬的耕地,即祠堂田、祠田,為族田的一類[7]:127。現代,中國大陸祠堂的所有權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制度的演進而多有變化,臺灣的祠堂與祭田等不動產則多轉化為祭祀公業。
上古時代,只有天子才可立祠,其他任何人均不可立祠。[4]到了周代以後,諸侯、士大夫和品官們也可在家立祠祭祖,平民百姓們則只能以把祖先的畫像、泥塑像或神主牌位供奉在墓旁稱為「功德祠」的寺廟的方式來祭祖。[4][8][9][10][11]南宋朱熹在其所著《家禮》中為顧及社會中下層家庭的祭祖需要,將家廟改稱祠堂,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以祭祀先祖;[5][12]但此時修建祠堂同前一樣,仍有等級限制,民間不得於家立祠。[4][5][13]平民百姓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得以廣泛的在家立祠,[6]但仍須嚴格遵循等級制度,例如只有先人當過品官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宗字,以及只有先人中當過皇帝,或封過侯爵或以上爵位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廟字,[6]因而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祠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陸續推動土地改革運動、三反五反運動與鎮壓反革命運動消滅世家大族,於1960年代文革期間倡導破四舊運動,大量搗毀中國北方地區的祠堂或將相關祭祀設施改作其他用途,許多祖先牌位與傳世家譜被焚燒破壞,致使如今中國北方地區很少遺留祠堂建築的相關古蹟。中國南方地區如福建省、廣東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等地相對比起北方地區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存留有較多的祠堂建築。
祠堂的建築一般採用傳統建築的形式,「堂皇宏麗,與居室相同」[14]。一般有一間正堂,正堂內設有四個神龕,供奉祖宗牌位每龕前各設供案,用以擺放祭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