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自1929年首次設立以來每年頒發的學院獎之一。該獎項頒發給電影製片人,是唯一一個每個奧斯卡成員都有資格提交提名並在最終選票上投票的類別[1]。最佳影片獎通常是典禮當晚的最後頒發一個獎項,被廣泛認為是典禮上最有聲望的榮譽。[2][3][4]

Quick Facts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授予對象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授予對象最佳影片獎
國家/地區 美國
主辦單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首次頒發1929年5月16日,​95年前​(1929-05-16
應屆得主奧本海默》(2023年
官方網站www.oscars.org
Close

歷史

奧斯卡第一屆時(1927-28年,於1929年頒發),「最佳影片」共有兩個獎項,一座「最傑出影片獎」(Outstanding picture)頒給了史詩片《鐵翼雄風》,另一座「傑出藝術作品獎」(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則頒給了藝術片《日出》。這兩座獎都是授予當年度最傑出的影片,其表現手法兩異但同樣為優秀的電影。而事實上,評審和片廠老闆們卻以他們的影響力來改變了影片的獲獎。米高梅老闆Louis B. Mayer就因不喜歡自己公司旗下導演金·維多英語King Vidor所拍的《群眾英語The Crowd (1928 film)》的寫實手法,而無奈地將獎項頒給了《日出》。隔年,奧斯卡便改回僅授與單一部電影最佳影片獎,而《鐵翼雄風》總被誤作是頭一年度唯一的最佳影片。

經過多年的發展,於1944年起,奧斯卡將最佳影片獎的提名數限制在五部,2010年起又將提名影片數擴大到10部。

有人認為,非英語系的電影只會入圍最佳外語片,也就是說,只有相當少數的非英語電影,能夠因為其藝術價值,而獲入圍最佳外語片以外的其他獎項。因此,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幾乎可稱作是「奧斯卡最佳『英語』片獎」,直到2019年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才打破此紀錄,成為首部奪得最佳影片並同時獲得最佳外語片的非英語電影。除了《寄生上流》外,目前僅有十二部非英語電影曾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提名,包括:1938年《大幻影》、1969年《焦點新聞》、1972年《大移民英語The Emigrants (film)》、1973年《哭泣與耳語》、1995年《郵差英語Il Postino: The Postman》、1998年《美麗人生》、2000年《臥虎藏龍》、2006年《來自硫磺島的信》、2012年《愛‧慕》、2018年的《羅馬》、2021年的《在車上》以及2022年的《西線無戰事》。

獎項名稱演變

  • 1927/281928/29: 最傑出影片(Outstanding Picture)
  • 1929/301940: 最佳製作(Outstanding Production)
  • 19411943: 最佳電影(Outstanding Motion Picture)
  • 19441961: 最佳電影(Best Motion Picture)
  • 1962–至今: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獲獎者

到1950年(第35屆)為止,最佳影片是頒給製片公司,之後便改由製片人代表領獎;而在1998年第71屆最佳影片《莎翁情史》有五位獲獎製片人之後,奧斯卡便修改規則為一部電影至多三位製片人。[5][6][7] 2020年起,最佳影片代表人的規則更明確定義為[8]

  • 電影螢幕畫面有出現「製片人」(Producer 或 Produced by)的姓名,不可為監製(Executive Producer)、聯合製片人(Co-producer)、策劃(Associate Producer)、製片主任(Line Producer)等
  • 製片人至多三位,且必須參與主要製片工作。若對製片人資格有爭議,將由美國製片人協會做判定。

但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也會偶有特例,像是2008年第81屆入圍最佳影片的《為愛朗讀》就署名了四位製片人,但其中兩位(安東尼·明格拉薛尼·波勒)都已於前一年過世。[9]

山姆·史匹格索爾·扎恩茲是目前獲獎次數最多的製片人(皆為三次),而史蒂芬·史匹柏是目前入圍最佳影片次數最多者(12次),並於1993年第66屆以《辛德勒的名單》獲頒最佳影片;凱斯琳·甘迺迪則是目前入圍次數最多(8次)但尚未獲獎的製片人。在製片公司代表領獎年代,米高梅影片公司是入圍最佳影片最多次的製片公司(40次)。

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

綜觀奧斯卡歷史,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有相當高的關連性。在至今94部最佳影片中,有67部亦獲頒最佳導演獎,只有6部影片並未入圍最佳導演,包括《鐵翼雄風》(1927/28)、《大飯店》(1931/32)、《溫馨接送情》(1989)、《亞果出任務》(2012)、《幸福綠皮書》(2018)、《樂動心旋律》(2021)。而史上只有兩位最佳導演得主的影片並未入圍最佳影片,分別為第一屆(1927/28)由路易·邁爾史東執導的《兩個阿拉伯騎士英語Two Arabian Knights》,以及第二屆(1928/29)由弗蘭克·勞埃德導演的《薄命花英語The Divine Lady》。[10]

入圍影片數變化

2009年6月24日,美國影藝學院宣布自2009年第82屆起,最佳影片入圍數量從5部增加為10部。[11] 許多評論者認為這是回應前一年《黑暗騎士》未能入圍最佳影片而招致批評所做的改變,但奧斯卡對此並未正式回應。[12][13][14] 奧斯卡的官方說法為這個改變是回到30和40年代,每屆最佳影片有8到12部入圍的規則,讓投票者有選擇更多優秀影片的機會。

此外,最佳影片的投票規則也由領先者當選(簡單多數制)改為排序複選制[15] 2011年,奧斯卡又再度修訂規則: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數為5部到10部之間,入圍影片必須拿到總票數5%以上的第一名選票,或是在可轉移單票制的轉移程序後達總票數5%以上的選票。 [16] 2021年,奧斯卡再次將最佳影片入圍數量修訂為10部影片,自2021年第94屆起適用。[17]

所屬國家及語言

至今共有15部非英語電影曾入圍最佳影片:《大幻影》(法語,1938)、《大風暴》(法語,1969)、《大移民英語The Emigrants (film)》(瑞典語,1972)、《呼喊與細語》(瑞典語,1973)、《郵差英語Il Postino: The Postman》(義大利語/西班牙語,1995)、《美麗人生》(義大利語,1998)、《臥虎藏龍》(華語,2000)、《來自硫磺島的信》(日語,2006)、《愛‧慕》(法語,2012)、《羅馬》(西班牙語/米斯特克語,2018)、《寄生上流》(韓語,2019)、《夢想之地》(韓語,2020)、《在車上》(日語,2021)、《西線無戰事》(德語,2022)、《墜落的審判》(法語,2024)。僅《寄生上流》曾獲頒最佳影片。[18]

此外,至今僅有10部美國以外出資製作的電影曾拿下最佳影片,前8部皆為(或部分由)英國出品,包括:《王子復仇記》(1948)、《湯姆瓊斯》(1963)、《良相佐國》(1966)、《火戰車》(1981)、《甘地》(1982)、《末代皇帝》(1987)、《貧民百萬富翁》(2008)以及《王者之聲:宣戰時刻》(2010)。另外2部則為法國出品的《大藝術家》(2011)及韓國出品的《寄生上流》(2019)[19]

分級

自1968年美國電影分級制度開始以來,多數最佳影片被列限制級(R級,16歲以下須有家長或成人陪伴觀看),《孤雛淚》(1968)是唯一大眾級(G)的最佳影片,隔年的《午夜牛郎》則是唯一一部X級(16歲以上才可以觀看,現已更名為NC-17級)的最佳影片。另外有11部則列為保護級(GP級,後更名為PG級,建議由家長或成人陪伴觀看),1970年得主《巴頓將軍》即歸屬此級別。而隨著分級制度調整,電影所屬級別也隨之調整,例如《末代皇帝》(1987)便是第一部PG-13級(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家長須特別留意)的電影。

類型

綜觀奧斯卡歷史,某些電影類型較難獲得最佳影片的青睞。例如至今只有三部動畫片曾獲提名:《美女與野獸》(1991)、《天外奇蹟》(2009)、《玩具總動員3》(2010),但都並未獲獎;卡通改編或超級英雄電影也只有兩部曾入圍(亦無獲獎):《黑豹》(2018)和《小丑》(2019);奇幻類型電影只有兩部曾獲獎,分別為《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和《水底情深》(2017)。《沉默的羔羊》(1991)是唯一一部獲頒最佳影片的驚悚電影,其他曾入圍的驚悚類型電影還包括《大法師》(1973)、《大白鯊》(1975)、《靈異第六感》(1999)、《黑天鵝》(2010)和《逃出絕命鎮》(2017)。至於科幻類型電影則有一部電影獲獎,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其餘曾入圍的電影包括:《發條橘子》(1971)、《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1977)、《E.T.外星人》(1982)、《阿凡達》(2009)、《第九禁區》(2009)、《全面啟動》(2010)、《地心引力》(2013)、《雲端情人》(2013)、《瘋狂麥斯:憤怒道》(2015)、《絕地救援》(2015)、《異星入境》(2016)、《沙丘》(2021)

曾經獲獎的歌舞片則包括:《歌舞大王齊格飛》(1936)、《花都舞影》(1951)、《金粉世界》(1958)、《西城故事》(1961)、《窈窕淑女》(1964)、《真善美》(1965)、《孤雛淚》(1968)、《芝加哥》(2002)。

入圍和獲獎的續集電影

至今僅有兩部續集電影曾經獲獎:

其他曾入圍的續集或非首創電影還包括[18]

另外,曾獲最佳影片的《沉默的羔羊》(1991)改編自湯瑪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說,其前作【紅色龍】也曾於1986年改編為電影《1987大懸案》以及2002年的《紅龍》。

入圍和獲獎的翻拍電影

至今曾經獲獎的翻拍電影包括:

其他曾入圍的翻拍或同素材翻拍的電影還包括:

默片和黑白電影

第1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Outstanding picture)是默片鐵翼雄風》,第二屆之後的最佳影片就全為有聲電影,直到2011年第84屆得主《大藝術家》才又再次頒給了默片;此外該片也是1960年第33屆得主《公寓春光》之後,再次出現獲頒最佳影片的全黑白電影(1993年第66屆得主《辛德勒的名單》雖全片幾乎為黑白畫面,但仍有部分彩色畫面片段)。[19]

入圍和獲獎影片存佚

除了少數影片至今留存版本已和當年上映時有所差異(例如《西線無戰事》和《阿拉伯的勞倫斯》等),所有獲頒最佳影片至今皆有留存。第2屆最佳影片入圍影片《愛國男兒英語The Patriot (1928 film)》是目前唯一一部散失的入圍電影(目前僅留存三分之一)。[20]第1屆入圍最佳影片的《非法圖利》也曾遺失多年,但後來在霍華德·休斯的收藏裡被找到。[21]

頒獎典禮失誤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發最佳影片時出現了重大失誤。當典禮進行到最後一個獎項最佳影片時,工作人員將最佳女主角獎項的備份結果信封誤交給頒獎嘉賓華倫·比提費·唐娜薇,比提打開信封後猶豫數秒,將信封交給唐娜薇,唐娜薇念出最佳影片獎得主是《樂來越愛你》。在該片製片人發表感言的過程中,後台普華永道工作人員發現給錯了信封,立即上台告知劇組真正得主是《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樂來越愛你》製作人喬丹·霍洛維茨英語Jordan Horowitz向觀眾宣布這一結果,展示了正確信封中的結果並請《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劇組登台領獎。[22][23]

獲獎與提名

除有國旗標誌註明外,語言皆為英語,出品國不另標示。顯示的年份為電影攝製年份,如1967年即意為1968年頒發的奧斯卡給1967年攝製的電影。

1920年代

最佳作品獎Best Production

1927-28年

傑出藝術作品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 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又稱最佳藝術質量作品獎(Best Artistic Quality of Production)

1927-28年

  • 日出》(Sunrise
    • 》(Chang
    • 群眾》(The Crowd

最佳製作獎(Best Production)

1928-29年

  • 紅伶秘史》(The Broadway Melody
    • 假象英語Alibi (1929 film)》(Alibi
    • 1929好萊塢滑稽劇》(The Hollywood Revue of 1929)
    • 亞利桑那劍俠》(In Old Arizona
    • 決戰時刻英語The Patriot (1928 film)》(The Patriot

1930年代

1929-30年

  • 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 牢獄鴛》(The Big House
    • 英宮外史》(Disraeli
    • 棄婦怨》(The Divorcee
    • 璇宮艷史》(The Love Parade

以下獎項名稱改為最佳電影(Best Picture)

1930-31年

  • 壯志千秋》(Cimarron
    • 空谷蘭》(East Lynne)
    • 犯罪的都市》(The Front Page
    • 淘哥兒》(Skippy
    • 大探險》(Trader Horn

1931-32年

  • 大飯店》(Grand Hotel
    • 亞羅史密斯》(Arrowsmith)
    • 難測女人心》(Bad Girl
    • 舐犢情深》(The Champ
    • 最後的五顆星》(Five Star Final)
    • 紅樓艷史》(One Hour with You)
    • 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
    • 駙馬艷史》(The Smiling Lieutenant)

1932-33年

  • 氣壯山河》(Cavalcade
    • 第四十二街》(42nd Street
    • 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 逃亡》(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
    • 一日貴婦》(Lady for a Day
    • 小婦人》(Little Women
    •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
    • 儂本多情》(She Done Him Wrong
    • 永遠的微笑》(Smilin' Through)
    • 愛州博覽會》(State Fair

1934年

  •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 紅樓春怨》(The Barretts of Wimpole Street
    • 埃及豔后》(Cleopatra
    • 調情漫步》(Flirtation Walk)
    • 妳的樣子》(The Gay Divorcee
    • 海軍要來》(Here Comes the Navy)
    • 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
    • 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 蝴蝶美人》(One Night of Love
    • 瘦子》(The Thin Man
    • 自由萬歲》(Viva Villa!
    • 白色遊行》(The White Parade)

1935年

  •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 愛麗絲·亞當斯》(Alice Adams
    • 1936百老匯旋律》(Broadway Melody of 1936)
    • 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
    •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the Younger
    • 告密者》(The Informer
    • 抗敵英雄》(The Lives of a Bengal Lancer
    •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 淘氣的瑪麗達》(Naughty Marietta
    • 風雨血痕》(Ruggles of Red Gap
    • 禮帽》(Top Hat

1936年

  • 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
    • 風流世家》(Anthony Adverse
    • 孔雀夫人》(Dodsworth
    • 假戲真做》(Libeled Lady
    • 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
    • 鑄情》(Romeo and Juliet
    • 火燒舊金山》(San Francisco
    • 萬世流芳》(The Story of Louis Pasteur
    •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 春閨三鳳》(Three Smart Girls

1937年

  • 左拉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
    • 春閨風月》(The Awful Truth
    • 怒海餘生》(Captains Courageous
    • 死角》(Dead End
    • 大地》(The Good Earth
    • 芝加哥大火記》(In Old Chicago
    • 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
    • 丹鳳還陽》 (One Hundred Men and a Girl)
    • 摘星夢難圓》(Stage Door
    • 星夢淚痕》(A Star Is Born

1938年

  • 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 羅賓漢冒險記》(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 亞歷山大的爵士樂隊》(Alexander's Ragtime Band
    • 孤兒樂園》(Boys Town
    • 堡壘》(The Citadel
    • 四千金》(Four Daughters
    • 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 法語
    • 紅衫淚痕》(Jezebel
    • 窈窕淑女》(Pygmalion
    • 試飛員》(Test Pilot

1939年

1940年代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代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 洛基 (Rocky) - Robert Chartoff, Irwin Winkler
    • 驚天大陰謀 (All the President's Men) - Walter Coblenz
    • 奔向光榮 (Bound for Glory) - Robert F. Blumofe, Harold Leventhal
    • 電視台風雲 (Network) - Howard Gottfried
    • 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 - Julia Phillips, Michael Phillips

1977年

1978年

  • 越戰獵鹿人 (The Deer Hunter) - Barry Spikings, Michael Deeley, 邁克爾·西米諾John Peverall
    • 歸返家園 (Coming Home) - Jerome Hellman
    • 上錯天堂投錯胎 (Heaven Can Wait) - 沃倫·比蒂
    • 午夜快車 (Midnight Express) - Alan Marshall, David Puttnam
    • 不結婚的女人 (An Unmarried Woman) - Paul Mazursky, Anthony Ray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 雨人 (Rain Man) - Mark Johnson
    • 意外的旅客 (The Accidental Tourist) - Lawrence Kasdan,Charles Okun和Michael Grillo
    • 危險關係 (Dangerous Liaisons) - Norma HeymanHank Moonjean
    • 烈血大風暴 (Mississippi Burning) - Frederick ZolloRobert F. Colesberry
    • 上班女郎 (Working Girl) - Douglas Wick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73rd

2001年(74th

2002年(75th

2003年(76th

2004年 (77th

2005年 (78th

2006年(79th

2007年(80th

2008年(81st

2009年(82nd

2010年代

2010年(第83屆

2011年(第84屆

2012年(第85屆

2013年 (第86屆

2014 (第87屆

2015 (第88屆

2016(第89屆

2017(第90屆

2018(第91屆

2019(第92屆

2020年代

2020/21(第93屆

2021(第94屆

2022(第95屆

2023(第96屆

多次獲獎者

3次

2次

入圍和獲獎的製片公司統計

More information 製片公司, 入圍次數 ...
製片公司 入圍次數 獲獎次數
哥倫比亞影業 56 12
派拉蒙影業 22 11
二十世紀影業 63 9
米高梅 40 9
環球影業 36 9
華納兄弟影業 27 9
探照燈影業 22 5
米拉麥克斯影業 16 4
夢工廠 13 4
獵戶座影業 8 4
B計劃娛樂 8 3
A24 7 2
溫斯坦影業 6 2
塞爾茲尼克國際影業公司英語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 5 2
雷電華電影 11 1
塞繆爾·戈德溫製作公司英語Samuel Goldwyn Productions 8 1
Apple 3 1
雙城影業英語Two Cities Films 3 1
新線影業 3 1
霓虹製片公司英語Neon (company) 3 1
Hear/Say Productions 2 1
焦點影業 12 0
Netflix 9 0
試金石影業 6 0
安納布爾納影業 5 0
華特迪士尼影片 4 0
大都會製片公司英語Cosmopolitan Productions 3 0
亞馬遜米高梅工作室 3 0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2 0
好萊塢影片 2 0
卡多製片公司(The Caddo Company) 2 0
華特·瓦格納英語Walter Wanger製片公司 2 0
水星劇場英語Mercury Theatre 2 0
Close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