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印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河流域文明(IVC) ,也稱哈拉帕文明(harappa)、印度河谷文明(英語: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是一個南亞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300年至前1300年之時期的古代文明,鼎盛於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1900間[1][a]。因起源於印度河和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有時也稱之為文明搖籃之一的古印度印薩兩河文明[2][b]。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2年9月8日) |
因印度河古文明興盛於印度河沿岸盆地,故雖名古印度文明,但地理上大致主要是包括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的整個縱深長度;不過,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部的一部分季風性季節性河流沿岸也包含在內[1][3]。印度河谷文明最著名的特點是其獨特的城市規劃、燒制磚建房屋、供水系統、成群的大型非住宅建築、進步的手工藝製造和冶金(銅、青銅、鉛、錫)工藝[4]。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非常有可能一度發展到獨自容納30000至60000名居民的規模[5][c],而在其鼎盛時期整個文明可能包含了1至5百萬人口[6][d]。
公元前3世紀逐漸嚴重的全新世乾旱化[7]導致了印度河谷的土壤退化;這首先加快了該文明人口的城鎮化,但最終減少的季風性降水使得印度河流域文明陷入困境,其人口不得不向東、南方向的地區遷徙[8][9]。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源晚於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但早於商朝。 考古專家在印度河、薩拉斯瓦蒂河流域發現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個古代城市遺址,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印章和農作物遺蹟,估計城市人口都在4萬以上。
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作用未知,考古學家猜測這可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築以衛城為中心呈網格狀分布,有市政建築、市場、作坊、儲存區、民居和神廟。每座民居都圍着一個院子建成,有幾個房間、一間廁所和一口水井。建築用基本材料是從燒木頭的窯里制出的土磚。在摩亨佐-達羅的衛城上建造了一個浴池,有私人浴池、會所等。
印度河流域的農民種植大麥、小麥、棉花、瓜和椰棗。他們還馴養大象和水牛在田裡工作。這一地區有許多手藝精湛的製陶人,他們也用陶輪製作陶器,這是產生於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技術。哈拉帕人使用石器,並用青銅製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們建立了發達的廢物處理系統,包括有蓋板的排水系統和倒垃圾的斜槽。
遺址中有許多天秤和砝碼,說明他們有一套度量衡制度好配合其繁榮的商業貿易。而印度河流域文明更證明與兩河流域文明,阿富汗,緬甸甚至和古中國都有商業往來。
印度河文明持續了800年,目前尚不得知其結束的原因,但是有幾種假說:外族入侵、地震、氣候變化導致的乾旱或是人為的生態災難,這些假說都可能解釋一部分導致其經濟和文明秩序崩潰的原因。
在兩個古代城市遺址出土大量印章,由於其文字在歷史上找不到任何與其有關聯的文字系統,並與現代印度梵語毫無關聯,故章上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印章為方形,並刻有各種動物圖案,圖案上方有一種神秘文字。除此外,遺址中的石器,青銅器乃至象牙飾品上皆有其文字出現,並多為簡短的字句。
西方學者認為留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居民主要是當地的達薩人,他們是達羅毗荼人。現在這一地區還有母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的布拉灰人。此古文明的居民與蘇美爾城市的居民做生意,也和印度和中亞部落的人做生意,這一地區與蘇美爾的文明有明顯相似之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