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皇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或七座、或八座)、內城城門九座、外城城門七座,在民間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
外城城門
北京外城共有七門,南面三門,東西各一門,此外還有兩座便門。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於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該門只是比永定門矮了一點。廣渠門、左安門、右安門都是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高度僅15米左右,東便門和西便門形制更小。
外城城門外在明朝建成之後只有瓮城,直至乾隆時期才增築箭樓。與城樓相同,外城箭樓的形制也比內城箭樓更小。永定門箭樓正面有兩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兩側兩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個箭孔。箭樓的後面沒有抱廈,只有一道門。而廣安、廣渠、左安、右安四門又次之,只有22個箭孔。東便門和西便門最小,只有8個箭孔。與內城瓮城不同的是,外城瓮城城門均設在箭樓下,與城門門洞在一條直線上,而且瓮城內沒有關帝廟。
位於外城南垣正中。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仿照內城城門重建,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兩層樓,通高26米,面闊五間(24米),進深三間(10.5米)。箭樓規制甚小,面闊僅三間(12.8米),進深一間(6.7米),單檐歇山頂灰瓦。瓮城為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外側兩端抹為圓角。箭樓辟兩層箭孔,南面每層7個,東西每層3個。箭樓城台下辟單孔券門。永定門瓮城於1950年拆除,箭樓、城樓於1957年拆除。2004年在原城樓偏北的位置重建了城樓。
位於外城南垣東端。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面闊三間(16米),進深1間(9米),高6.5米,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深29米。箭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建築,灰筒瓦頂,面闊三間(13米),深一間(6米),高7.1米,箭孔和瓮城門洞設置與永定門相同。1930年代將城樓、箭樓拆除,1953年將兩樓城台及瓮城拆除。
- 左安門俗稱「江擦門」。「江擦」為「礓礤」(jiāng cǎ)的諧音,在中國古建築中,礓礤(或作礓磋)指石制的、沒有梯級的坡狀台階。
位於外城南垣西端。俗稱「豐宜門」(因金中都豐宜門在其附近)或「南西門」。其城樓、瓮城、箭樓的規制與尺寸同左安門相同。1956年將瓮城、箭樓拆除,1958年將城樓拆除。
位於外城東垣正中偏北。俗稱「沙窩門」。規制與左安門相同。1930年代將箭樓拆除,1953年將城樓、瓮城拆除。
位於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稱廣寧門,又名彰義門(該門與金中都彰義門在同一軸線上)。清朝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現名。原規制與廣渠門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門規格,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改建後的廣安門城樓高兩層,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通高26米,面闊三間(13.8米),進深一間(6米)。瓮城原為半圓形,乾隆時改建為圓角方形,寬39米,深34米。廣安門瓮城及箭樓於1940年代拆除,城樓於1957年拆除。
位於外城東北角。嘉靖時修築外城,財力不足,因此在此處將東南角樓包入,留一臨時性城門作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後才命名為東便門。城樓規制與左安門等城門相似,但更為窄小,面闊只有11.2米,進深為5.5米,城樓連城台通高12.2米。東便門城門下沒有辟券門,而是設置過木式方門。箭樓為乾隆時添建,設箭孔兩層,北面每層4孔,東西每層2孔。東便門瓮城、箭樓於1930年代失修拆除,城樓於1958年修建北京火車站時拆除。
位於外城西北角。城樓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與東便門相同。西便門城樓、箭樓、瓮城於1952年拆除。
內城城門
位於北京內城南垣正中。明永樂十七年修築,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門之名——麗正門,正統時改為現名。正陽門城樓位於高13.2米的城台上,樓高兩層、27.76米,面闊七間(41米),進深三間(21米),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城台正中辟有券門,門內設千斤閘。正陽門南設有箭樓,俗稱「前門」,亦寬七間,後有抱廈,樓上南面設四層箭孔,每層13個(內城其餘八門箭樓為每層12個箭孔),東西各設4層箭孔,每層4孔。箭樓與門樓之間為瓮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設有兩座閘樓,於閘樓下開券門,門內也有千斤閘。平時箭樓及東閘樓下的城門關閉,出入百姓繞行西閘樓下券門。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毀,後均重建。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北京內城的瓮城內都各有一座廟,而唯獨正陽門有兩座廟,東為關帝廟,西為觀音廟。正陽門關帝廟內塑像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壇郊祭回宮時必在廟內拈香。廟內有「三寶」,一為大刀,一為關帝畫像,一為白玉石馬。文革期間,正陽門關帝廟與觀音廟一同拆除。
位於內城南垣東邊,又名海岱門(俗稱哈德門)。永樂十七年修建。正統朝之前名為文明門,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門之名。正統朝後取《左傳》「崇文德也」之典改名崇文門。並在正統朝期間增建瓮城、閘摟、箭樓。
崇文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9.1米),進深三間(24.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5.2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寬78米,深86米,西面辟閘樓、券門。崇文門關帝廟在瓮城內東北角,南向。1900年,崇文門箭樓在義和團之亂中被英軍開炮擊毀,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門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門城樓。
- 崇文門是「景門」,有光明、昌盛之門的含義,其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由於靠近通惠河,崇文門也是北京各城門中最繁忙的城門,在明朝、清朝和民國初期均設有稅關,所有進城貨物、乃至入京大臣的隨身行李,都要在崇文門納稅。慈禧太后「梳妝費」和民國時期總統年薪都由崇文門關稅中支出。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崇文門稅關方告撤消。
- 在每天關閉城門的時候,只有崇文門會通過敲鐘來提醒要出入城門的人。而其他城門則敲擊一種形狀扁平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發聲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門八嘡(點)一口鐘」的說法,同時老北京口語裡常說的「鐘點」大概也來源於此。在過去北京南郊大興縣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常從崇文門進城,因此崇文門多走酒車,也有了「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的說法。
位於內城南垣西邊。永樂十七年擴建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正統朝之前沿用元大都城順承門之名,民間諧音俗稱為「順治門」。正統朝時重建城樓,增建瓮城、閘摟、箭樓,並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改稱宣武門。
宣武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2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寬75米,深83米,東面辟閘樓、券門。宣武門關帝廟在瓮城內西北角,南向。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瓮及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
位於內城東垣北邊。原址為元大都崇仁門。永樂十七年取「東方盛德屬木、為春」和「直東方也,春也」之意,改為現名[1]。
東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5米),進深三間(15.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4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為元朝末年所修,因為當時崇仁門為東垣正中城門,因此瓮城幾乎為正方形,南北寬68米,東西深62米,南面辟閘樓、券門。東直門關帝廟在瓮城東北角,南向。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毀東直門瓮城和閘樓,1930年拆除東直門箭樓。1958年拆除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 東直門的鎮門之寶為門外之鐵塔,鐵塔內供奉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東直門多走運木料的車。
位於內城東垣正中。原址為元大都齊化門。民間俗稱亦為齊化門。朝陽門城樓、箭樓形制與崇文門相似,城樓寬31.35米,深19.2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2米。瓮城寬68米,深62米,北側辟閘樓、券門,朝陽門關帝廟位於瓮城東北角,南向。1900年朝陽門箭樓被日軍火炮擊毀,1903年重建。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瓮城。1953年拆除城樓及其城台。1958年拆除箭樓。
- 朝陽門是北京的糧門,多走糧車。原因是該門離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段很近,南方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都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也正因如此,朝陽門的標誌是瓮城門洞上所刻的一枝谷穗。朝陽門也有「杜門」的別稱,有休息的意思。
位於內城西垣北邊。原址為元大都和義門。永樂十七年取西方屬義之理改為現名。西直門城樓、箭樓形制與東直門相似,城樓寬32米,深15.6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寬68米,深62米,南側辟閘樓、券門,西直門關帝廟位於瓮城東北角,南向,1930年代被拆除。西直門是北京最後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門,但1969年修建北京地鐵時仍將瓮城、箭樓、城樓全部拆除。其間曾在箭樓城台中發現元代修建的和義門瓮城門洞,但亦被拆除。
- 由於北京城內水質不佳,皇宮用水皆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車從西直門入城。因此西直門多走水車,其標誌也就是瓮城的一塊刻着水紋的石頭。
位於內城西垣正中。原址為元大都平則門。民間俗稱亦為平則門。明洪武14年重修,正統元年重建。取《尚書》「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成九牧,阜成兆民」之典,改稱阜成門。
阜成門城樓、箭樓形制與朝陽門相似,城樓寬31.2米,深16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0米。瓮城寬74米,深65米,北側辟閘樓、券門。阜成門關帝廟位於瓮城東北角,南向。1935年拆除箭樓與閘樓。1953年拆除瓮城和箭樓城台。1965年拆除城樓。
- 由於此門離西山最近,而西山門頭溝出產的煤又是北京城裡必不可少的燃料,故煤車都從此門進城。也因此,阜成門之標誌是瓮城牆壁上刻着的一朵梅花。由於標誌「梅」「煤」同音,老北京間有「阜成梅花報春暖」的說法。阜成門也叫「驚門」,有「公正」之意。
位於內城北垣西側。明初將元大都健德門改稱德勝門,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時向南移建。城樓寬31.5米,深16.8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寬70米,深118米,在內城各城門中僅次於正陽門。瓮城西側辟閘樓、券門。德勝門真武廟位於瓮城北邊正中,南向。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樓。1955年拆除城台。因該門瓮城南北進深很長,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餘米,未阻擋地鐵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擬拆除箭樓,後得以保留。
- 明清軍隊凱旋時從此門入城,仁義之師要從此門出入,因此此門多出入兵車。德勝門也叫「修門」,有品德高尚之意。
位於內城北垣東側。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修建,並改稱安定門,取「天下安定」之意。城樓寬31米,深16.05米,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寬68米,深62米。瓮城西側辟閘樓、券門。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樓、城樓。
-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安定門外的糞場比較多,因此糞車多從安定門出入。
- 拆除安定門前,曾對城樓建築作應力測試,用鋼絲捆縛城樓大木支柱,然後用絞車拖拉,樓體傾角至15度仍未倒塌。
內城9門之外,為了交通便利,自清末到民國又開了幾座城門。
- 水關門: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東面崇文門之間。1905年東交民巷使館界工部局將水關河道上加蓋水泥板,並在城牆上原水關位置開闢門洞,形成城門,以便日後圍城時即時撤至正陽門火車站。門洞內安置鐵門兩扇,兩側挖有耳室,供值班衛兵休息。
- 和平門: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西面宣武門之間。1926年開闢,以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該門無城樓、瓮城之設,僅僅是在牆體上開闢兩個門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初名「新華門」,1927年改名「和平門」,以區別於中南海新華門。門洞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1958年將門洞拆除,改為豁口。
- 建國門:位於內城東垣南端,北京古觀象台東北角處。1939年北京市政府拆除此處城牆,開闢一寬7.9米的倒八字形豁口,取名「啟明門」。1945年改稱建國門。1957年隨內城城牆一道拆除。
- 復興門:位於內城西垣南端,與建國門相對的位置。1939年北京市政府拆除此處城牆,開闢一寬7.4米的倒八字形豁口,取名「長安門」。1945年改稱復興門,並增建一座高12.6米的城台和一座寬10米的單券拱門。1955年拆除。
皇城城門
北京皇城共有八門,但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將其中部分忽略,因而有四門、六門[2]、七門、八門等說法。
- 皇城六門:這一說常見於明朝,當時以大明門(後改稱大清門、中華門)為皇城正門,承天之門(清改稱天安門)為宮城外門,不包括在皇城城門之列。因此皇城城門包括大明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和厚載門(又稱北安門,清改稱地安門)。其中南北中軸各一門,南垣東西各一門,東西垣各一門。
- 皇城四門:這一說常見於清朝,尤其是民間,包括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民間說法「內九外七皇城四」中所指的皇城四門就是這四座。
- 皇城七門:這一說常見於清朝,包括明代皇城六門加上天安門,或者說是皇城四門加上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大清門。天安門為皇城正門。天安門位於宮城的午門和大清門之間的中軸線上。
- 皇城八門:八門之說見於清代編纂的一些北京地方史志,包括皇城七門以及天安門和午門之間中軸線上的端門。
明代大明門、清代大清門、民國中華門,皇城正門。為磚石結構宮門式建築,基礎為漢白玉須彌座,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面闊五楹,正中辟三門闕,漢白玉門檻。1644年清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門上鑲嵌漢白玉石匾,上有青金石琢磨的「大清門」三字,背面為「大明門」三字。辛亥革命後,1912年將此門改名為中華門,改懸藍地金字「中華門」木匾。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於1954年被拆除。現址為毛主席紀念堂。
長安左門又稱「長安東門」,位於天安門左前方,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南門偏東處。規制與大明門相似。門三闕,券門,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石須彌座。長安左門為皇城天安門的東復門。因明清最高一級科舉考試——殿試(春闈)後,考中進士的考生姓名會被寫在一張長長的黃榜上,在鼓樂御杖引導下,從午門接出,向南經天安門,再向東至長安左門出來,張掛在長安左門外臨時搭建的龍棚內。參加科舉殿試的舉子們在此等候「傳臚」(舉子們紛紛聚集於此看榜),一旦金榜題名,猶如魚躍龍門,所以古時人又稱此門為"龍門",或謂"孔聖門",意由孔聖之學而登此"龍門"。為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又稱"青龍門"。為擴建長安街,於1952年8月拆除。
長安右門又稱「長安西門」,位於天安門右前方,今中山公園南門偏西處。規制與大明門相似。長安右門為天安門的西復門。每年的 '秋審'、'朝審',都在此門內舉行,屆時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門進行訊問,確認無疑者即綁縛刑場執行。犯人提押至長安右門下車,再由長安右門的南門洞走入,一字形地跪在公案桌前,聽候審訊。明清時在此門內的西千步廊勾決死刑犯人,每年冬至這天的一大早,所有的死刑犯就要被裝進囚車,押赴刑場砍頭(明代要押送到西四牌樓,清代則要押送到菜市口)。因此,囚犯一旦被押入長安右門就如同進了「虎口」,凶多吉少,很難生還,故稱此門為「鼉(音:tuó)門」,俗稱「虎門」。為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又被稱為「白虎門」或「虎門」。為擴建長安街,1952年8月拆除。
天安門(承天門)明代永樂年以前,承天門只是一個木牌坊,可是被燒毀了,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始建為城門,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沿用原名承天門,意為「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定國」之意。《大明會典》以大明門為皇城正門,承天之門和端門則為宮城正門的外門。《大清會典》則稱「天安門為皇城正門」,大清門為正門外的復門。城門建於城台之上,在高1.59米、平面2000餘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上,有高10餘米的紅色墩台。城台通高14.6米,辟五道門闕。城台上為九間五進重檐歇山頂殿宇(明初為五間三進)式城樓,覆黃琉璃瓦,通高33.7米(在1970年重修後,升高了一米,通高34.7米)。城樓內60根巨大的紅漆描金木柱托舉着巍峨的城樓,重檐歇山頂,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充分體現了皇帝九五至尊的威嚴。金龍和璽彩繪的天花板上懸掛着精美宮燈。1958年對城台進行改造,將登城馬道包入城台內。後又有多次改造、翻修和大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經歷過四次修繕。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帝頒詔之地。遇有新皇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才會啟用,另外皇帝御駕親征或大將出征,都要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以求馬到成功,凱旋歸來。天安門前長安街北沿正對東、西王公橋與品級橋中間部位,立有一對高達10米,重達20噸,漢白玉製成的華表,明、清時期的華表,取「華麗屋飾外表」之意,變成了皇家主體建築的高大陪襯物。華表一般立在皇宮和陵寢前。立在陵寢前的稱作「墓表」。華表由三部分組成:台座、台柱和承露盤上的小獸。承露盤上的小獸叫犼,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喜歡望天,所以也叫望天犼或朝天犼。同樣的華表在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共四隻。天安門前一對華表上的犼頭朝南,叫做「望君歸」,即希望皇帝不要留戀外面的山水而廢棄朝政,應該及時回到宮中處理政務。天安門後的一對華表上的犼頭朝北,面向皇宮,叫做「望君出」,即希望皇帝不要整天在宮中行樂,要及時出宮體察民情。兩華表內側各有一座高大的漢白玉精心雕成的石獅,立於王公橋外側欄杆(靠品級橋一側的欄杆)橋頭。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石獅,東雄西雌,頭部歪向內側,仿佛守衛皇帝的「御路」,象徵皇帝的尊貴和威嚴。城樓前這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互配合,使天安門氣勢磅礴,成為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築藝術傑作。城樓前有外金水河,宮城內有內金水河。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而在陰陽五行中,西屬金,北屬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御路橋」兩側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仡,夫役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也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門前。
位於皇城天安門與宮城午門之間,南北中軸線上,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建,並增建城台、城牆。1955年大修。「端門」意為「端正之門」。在天安門之北,其規制與天安門相同。為五門闕。端門可以算作午門的外門(宮城外門),相當於周禮天子五門之制里的雉門或庫門。[註 1] 明清時,逢皇帝上朝,百官皆跪於端門,待皇帝召見,方可穿過端門、午門左門洞或右門洞、太和門而入太和殿覲見。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之處。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端門城樓是歷史博物館的文物倉庫。
位於皇城東垣偏南,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木結構殿宇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中辟三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扇。門內另有東安里門,為隨牆門式建築。1912年2月27日,袁世凱為避免南下就任總統,唆使曹錕率北洋軍發動壬子兵變,東安門被燒毀。2001年將遺址清出辟皇城遺址公園。
位於皇城西垣偏北。規格同東安門。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而被焚毀,後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紀念。
位於皇城北垣中軸線上。明朝時稱為「北安門」。規格同東安門,但體量稍大。1954年至1956年拆毀。
宮城城門
此外,《清會典》中有宮城六門的記載,是將午門東西兩闕下的左右掖門算作單獨的城門。
另明代有紫禁城八門一說,包括宮城四門、左右掖門,及後來算作皇城城門的承天門(天安門)和端門。[3]
宮城正門。建於13.5米高的凹字形城台上,正樓為九間五進重檐廡殿頂殿宇,左右為深闊各五間的方亭,向南各以十三間廊廡(俗稱「雁翅樓」)與南端方亭連接。乾隆朝後在城台左右兩闕下分置嘉量、日晷。城台正中辟三門闕,為過梁式方門,城台左右拐彎處有兩座掖門。
宮城北門。五間三進重檐廡殿頂殿宇,無雀替。下為三闕過梁式方門。明清時此門外還有北上門,1950年代拆除。
宮城東門,規制與神武門相同。
宮城西門,規制與神武門相同。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